040206 台南雜思 連續四天被關在台南的走馬瀨農場,聽諸教授們做研究的成果心得,也讓自己能脫離了網路及各式叨擾數天。即便台上的教授所講議題並非自己所喜愛,和自己的論文無關,也算是增長些見聞見識,也順便交些同走學術道路的朋友。整個學術的氛圍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尤其對於一個正要開始動筆寫論文的研究生,藉著這樣的氣氛的確能夠讓自己多了些沈思,思索自己的論文的結構與鋪陳。 畢竟是一「歷史研習營」,和自己現在所處的學門的確有異,材料、議題、方法都有根本性的差別。如果按照上大學前的野心,其實是要走史學路線,但許多原因讓我轉了方向。升大二的時候,選了歷史系作為輔系,想說可以藉此回到原本的路線上。但當我真的開始修選歷史系的課程時,才發現這樣鑽進書堆檔案浸淫其中其實並不是自己真正喜愛的學術方式,總覺得少了些生氣,找不著樂趣。同樣是做學術,自己好像比較適合多和人們有些互動,關心現時與現實中真實眼前的現象。這樣思考下來,歷史輔系長遠下來僅是對自己的折磨,史料的閱讀僅是消磨自己對於學問學術的熱情,選一個讓自己不與社會脫節,轉向一門符合自己學術興趣的學門,對當時的我而言是必要的,而這也是我轉而選擇社會學作為輔系的原因。 當時的考量是一回事,現在的想法又是一回事。幾天下來,倒也覺得歷史研究對我來說儘管稍嫌枯燥,但總是一分資料說一分話,僅須對史料有清楚的掌握、站好自己的立場觀點,便可開展一場精彩的論述。反倒是自己現在所處社會科學領域,儘管活潑有趣,但也常陷入資料太少難以論述、資料太多難以刪選、立場難以選擇的窘境。社會科學必須把眼前的社會現象當成文本,先以自己的想法記錄下所見,這是把現象轉譯為文字的工作,但轉譯的過程是如此複雜,立場眼鏡影響了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也決定了書寫的內容。現象書寫於此,成為永遠背離真相穿戴上玻璃紙外衣的無限文本。相較之下,歷史研究僅根據文字資料、僅依據檔案文獻,沒有背離文獻的空間,直接從自己的史觀下筆書寫,倒也是一門較輕鬆的事啊! Anthropology發展至今,也早已放棄僅注意現時,而開始重視歷史與文化相互的建構關係。眼前所見的文化現象,正即是歷史推波助瀾而成,但在歷史洪流中,每分每秒每一時間點也即是文化因素左右著歷史前進的方向。文化所體現的是過往歷史時刻中點滴片刻文化之積累,歷史所呈現則是文化作用下之文字記錄。現代的Anthropology研究已不能忽略歷史因素對於眼前現象塑模之功,歷史研究也不能忽略到社會文化力量對於史料的影響。 如此看來,自己雖然在大學時做了抉擇,但至今日真正開始自己的研究工作時,卻是得重新面對過往曾經的逃避,面臨學門間相互交流與界線的模糊。畢竟,論文最大,只要論文寫得好,研究作得成功,什麼學門的方法都可以學習借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