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 (24)
- Aug 22 Fri 2014 11:22
不負責書評~《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 Jan 03 Fri 2014 08:33
不負責書評~《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
飲食文化的第四本讀物,來到了《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以下簡稱(《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在台灣,大部分出版業者多重視翻譯英文書,強調來自英國與美國的觀點,而這本《食物的全球經濟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野,把焦點轉向歐歐洲舊大陸,以德國為中心,從一片德國的冷凍披薩出發來思考飲食文化與及背後的經濟議題。
- Dec 30 Mon 2013 09:22
書評 Reimagining Milk: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要多喝點牛奶喔!這樣才會長得像大樹一樣高!」或是「多喝牛奶為會長得高、長得快喔!」這類的話大概是大家童年共同的回憶吧!小時候父母長輩總是用這些話來告訴我們喝牛奶的重要性,媒體上也這樣宣傳著。但是,可曾想過,在實際上來講,這可能沒有任何的根據?這本Reimagining Milk: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以下簡稱《牛奶》)就在告訴我們「牛奶」如何被建構成一種「生長飲料」?
朋友的推薦,讓我把這本《牛奶》列進下學期Anthropology of Food的必讀書單裡。這本書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頁,但紮實的內容,挑戰大家對於牛奶習以為常的認知,作為飲食人類學的入門書是再適合不過。
- Dec 26 Thu 2013 00:56
不負責書評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因為下學期系上分派我開Anthropology of Food (飲食人類學)這門課,所以最近除了自己開的書單外,還多找了幾本翻譯書來看,想要快速充實自己在飲食文化上的知識,畢竟自己雖然研究領域在「物質文化」,但對於「飲食文化」與相關議題的認識其實還是有限,不趁著開學前加強一下,等到開始上課之後,說不定會發生被學生問倒的窘境。
- Dec 17 Tue 2013 01:13
不負責書評~《總鋪師辦桌:再現老台菜的美味記憶 》
「這是人類學家的民族誌吧!」,這是看這本書前半部的想法!
的確是因為電影《總舖師》的緣故,才興起了對這本《總鋪師辦桌:再現老台菜的美味記憶》(以下簡稱《總鋪師辦桌》)的興趣,特別是身在美國無緣看到台灣電影,更想透過這本書進入到台灣獨有的辦桌現場。
說來慚愧,雖然在台灣長大,但自己是「台北俗」,從小到大吃辦桌的次數大概五隻手指都還數不滿,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頗有像是讀人類學家的民族誌一般,進入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
- May 13 Mon 2013 23:20
(Title not set)
在台大人類學系念碩士班的時候,葉春榮老師在課堂上說過這樣一句話:「Geertz的詮釋人類學只有他自己才做得到。」此話一點也不假,除了Clifford Geertz還有哪個人類學家縱橫兩個國家,穿越四個十年?
- Apr 30 Tue 2013 12:45
不負責書評~《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在台灣,很難想像一本民族誌可以在兩個月之間就再版,《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案、愛滋與流動青年》(後文簡稱《涼山》)做到了,但這也代表了台灣真的太需要這本書。
《涼山》從地緣、民族、性別意識、歷史、國家、現代化、全球化一層一層的分析政治經濟架構下的權力運作,如何影響諾蘇人的生活現狀,也揭示這每一個層面都與當前四川諾蘇人愛滋病問題息息相關。如此的分析方法回應了人類學基本訓練中「全貌觀」(holism)的基本精神,卻也透露出當前諾蘇愛滋問題的複雜性。這本書的貢獻在諸推薦序中都有提到,其如實地記錄了中國統治下的諾蘇人面對愛滋病的困境,也提醒了台灣人對於疾病形成的社會背景、文化意義要有所關懷。讀者對於相關議題如果有興趣,不妨試著讀由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教授Paul Farmer所寫的Pathologies of Power: Health, Human Rights, and the New War on thePower,書中針對社會權力的不平等如何帶來疾病的蔓延有非常精采的討論。
- Mar 20 Wed 2013 02:33
不負責書評~《偷書賊》
- Jun 09 Sat 2012 22:22
不負責書評:《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
《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是上次回台大時,碩士班指導教授推薦的一本人類學讀物。選擇帶這本書跟我一起來到巴西原因有兩個。首先,這本書是以巴西亞馬遜河原住民為背景,可以增加我對於田野地的認識。儘管我自己的田野是針對巴西的水晶中盤商與礦工,對這個國家多些認識,對自己的田野工作絕對有益。其次,這本書強調了對於研究對象語言的觀察,這正是我自己在人類學訓練中所缺乏的一項,看這本書也算是補足了我這部份的缺憾。
這本書的作者,作者Deaniel Everett是伊利諾州立大學語言、文學既文化系主任,年輕時為了傳福音攜家帶眷到巴西亞馬遜叢林裡待了數年,沒想到福音沒有傳成,卻在學習皮哈啦族(Pirahãs)語言的過程裡,學習到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宇宙觀與世界觀。若要舉例,書中實在太多例子,所以容我引用書腰上從書中摘出來的宣傳詞:
- May 29 Tue 2012 12:00
《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 by Tim Dant。
《物質文化》與《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這兩本都是從台灣帶回美國的書,但在美國都沒時間看,這回就帶著在巴西一併看完。
當我們討論到文化時,往往都會先想到觀念的部份,比方說台灣人怎麼想「親屬」,或是美國人怎麼理解「政治」。實際上,這些抽象的觀念往往難以講得清楚,反之,文化裡的「物」往往和我們更親近、更容易掌握。比方說,當我們要去形容台灣人的飲食文化時,珍珠奶茶、夜市小吃,這些可「食」之「物」,自然成為代表。又比如說,我們要向外國友人介紹台灣的政治文化食,選舉之時的旗幟、傳單、造勢舞台、選舉戰車等,也都能帶來非常直觀的印象。而當同時提到「罐頭塔」、「電子花車」、「菊花」時,你也能立刻想到我講的是台灣特有的喪禮習俗。「物」,之於社會,不僅作為日常所需,更是讓人使用之時,也一起傳遞文化的符碼,建構起文化意義的體系脈絡。
- Apr 17 Tue 2012 10:09
不負責書評~《恐懼炸彈》by九把刀
- Apr 04 Wed 2012 01:22
書評:老外愛台灣 TAIWAN FROM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老外愛台灣 TAIWAN FROM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當我坐上檳榔西施的高腳椅時,幾乎同時,路邊一台車慢了下來,車裡一個小孩不客氣的哈哈大笑,聽起來好像辛普森家庭裡的Nelson的笑聲。害我也跟著哈哈大笑。」在台灣,檳榔西施一點都不稀奇,但這回坐在那裡的卻是一個頂著龐克頭、來自加拿大的老外Nick Kembel。
- Sep 10 Sat 2011 13:13
不負責書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by九把刀
- Aug 08 Mon 2011 14:09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遠方有個女兒國》by白樺
遠方有個女兒國 前一陣子除了忙著上課,還忙著幫忙指導一位學生申請獎學金,她是我之前當文化人類學助教時的學生,講了一口很流利的華語,所以我們便在課程結束後開始了語言交換。這位學生對於中國雲南的少數民族文化很感興趣,特別是對於「摩梭族」的母系社會如何受到當代資本主義與觀光業影響這個議題,於是乎我便和他一起讀了幾篇關於當代摩梭族社會與當地觀光業發展的文章。在這幾篇文章之中,有一篇提到了在1980年代末,中國作家白樺寫了一本小說,名為《遠方有個女兒國》,就是以文革時期的摩梭族為題材。 小說的主軸有二,一是在「謝納米」湖畔(瀘沽湖)的摩梭族少女「蘇納美」在十三歲前後,如何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對於摩梭族的騷擾、成年禮、走婚,最後因為善於歌舞成為文化工作的一員,離開了家鄉在各地跳摩梭族的傳統舞蹈。另一條主軸則是以一位美術系大學生「梁銳」為主角,講述他如何經歷文化大革命裡的改造教育、鬥爭與黑獄,並在最後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而獲得釋放,在遙遠的省分裡遇到蘇納美,最後還愛上了她。 在第一條的主線裡,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白樺精采地描述了摩梭族母系社會的樣貌,鉅細靡遺地介紹了許多傳統。舉凡族人自己如何以摩梭語稱呼各個家族成員、從女孩變成女人的成年禮、到摩梭族人如何看待女性與父親在社會裡的角色,白樺都待著讀者從蘇納美的角度一起進入與體驗。對於讀者來說,或許「走婚」這樣一個習俗應該正是最引人入勝的段落。摩梭族的少女在成年以後,家中的女性長輩會為她們「花骨」(走婚房,或又稱「花樓」),作為在夜晚接待自己心儀男子的閨房(對於走婚習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文中有幾段話讓我頗印象深刻,蘇納美在成年禮後,進入自己的「花骨」,阿咪(母親)跟蘇娜美講了這樣一段話:
「摩梭族的女人在白天,為了衣食去幹活;摩挲女人在夜晚,為了女人自己的快樂和生育去愛。在白天,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在夜晚,自己也是自己的主人。…無論男人給你多少快樂,你都不能把屬於妳自己的妳交給她,妳永遠是妳自己的主人!蘇納美!」
這句話對於不熟悉摩梭族文化的人來說,可能聽起來一頭霧水。但如同紀錄片The World Without Husband and Father 裡所描述的,摩梭族的女人擔負了家中最主要的家計、放牛、剪柴、打水等粗活都是女人的工作,她們不需要依賴男人,自己就能活得很驕傲。男人是用來取悅女人的,「花骨」只為那些能取悅她們的男性打開門而已。即便和一位男人生了孩子,這位男性也只是生理上的父親,並沒有撫養的責任與義務。無怪乎,蘇納美這樣描述她的「阿達」(父親):
- Feb 14 Mon 2011 14:41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在甘比亞吊水鬼的男人》by九把刀
到了博士班這個階段,難免會想以後自己當上教授,教文化人類學這門課的時候要開什麼書單給學生,九把刀《在甘比亞吊水的男人》絕對會是我書單上的一本。 人類學家寫的民族誌為了與理論對話與兼顧科學實證精神,往往艱澀難懂,讓人感覺難以親近。說實話,人類學家研究中最讓一般人感興趣的,絕對不會是和文獻或學術理論的對話,而是亂七八糟的田野過程。不過,人類學家們通常都不願寫文章開誠布公地分享自己的田野經驗,一來是這跟學術成就一點關係也沒有,書寫得再好也對自己升等沒有幫助,二來是把田野過程完全講出來,容易讓讀者或是學術上的競爭者較有機會質疑研究成果的客觀性以及推論的過程。我自己也差不多是這樣,沒啥膽在自己碩士論文裡擺上自己的田野故事。所以,你看不到我被兩位風水師不留顏面地損了兩個小時,也看不到我曾經和一位風水師同床共枕還自己無聊地擔心老半天等心情故事!或許未來等到自己的學術地位站穩了些,在適合的刊物上或是在部落格上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 但一些人類學家就是有勇氣挑戰學術與通俗寫作的隔閡,赤裸裸地公布自己田野經歷,《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天真的人類學家~重返多瓦悠蘭》、《瞧!這些英國佬》、《當教授變成學生》這幾本已經翻譯成中文的人類學通俗作品,作者們便是將自己在田野過程裡碰到的各種狗屁倒灶事盡收書裡,讓讀者跟著書中的人類學家一起經歷一段嚴肅中又帶有荒謬與衝突的旅程。對於讀者來說,這些書絕對比馬凌諾夫斯基的《南海舡人》還是李維史陀的《神話學》來得好懂易讀,畢竟對一般讀者而言,艱澀的結構主義文化理論,和人類學家亂吃報導人給的食物還吃壞肚子找不到廁所,後者絕對易懂得多,也比較容易投射自己的經驗於其中。 不過,當人類學家的田野自述還需要真實的田野經歷作為材料,九把刀卻已能創造出一本「偽人類學網路文學」,帶領讀者進入他所想像「甘比亞」,跟著他一起經歷一場Kuso中卻又帶有學術味道的冒險。在書中,九把刀跟著教授到非洲出田野,他要求他的導遊Jim帶著他看甘比亞人的各式宗教儀式與社會生活。文化衝突所造成的笑話不用講,更絕的是書中九把刀還主動把台灣的文化帶入甘比亞,唬甘比亞人跟他一起在河邊吊根本不存在的台灣水鬼! 妙的是,這些所有虛構的故事,在唸人類學的我眼裡看起來竟是如此真實!或著應該說,九把刀在書中創造了一個在學術上近乎合理的甘比亞社會生活,我們也能從閱讀過程中,理解當地的文化!九把刀沒去過甘比亞,但他唸了三年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還當過一年人類學助教,只憑著靠課堂學習與民族誌的閱讀就讓他寫出一本這樣有趣的小說。 在書中,可以看到九把刀如何將涂爾幹、韋伯等有名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家的概念轉換成一段又一段恰似眼前的的田野經驗,又能看到他如何不受學術壓力盡情地在田野裡惡搞。雖然一切都是他的想像,但卻讓唸人類學的我不禁心生嚮往,不知道是否未來也能在自己的田野裡有勇氣與幽默感對自己田野對象開一個又一個的玩笑! 人類學這個學門創立之初,就帶有很多冒險的色彩,滿足了不少人對於異文化的想像,但當今枯燥的學術論文,讓讀者反而覺得人類學難以親近。《在甘比亞吊水的男人》雖然只是一部想像出來的小說,卻和《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一樣能帶讀者一起經歷一場荒誕卻又帶有文化深度的冒險! 把這本書推薦給我未來的學生!或許,你未來不會成為人類學家!但你或許可以成為下一個九把刀! PS: 這本書我是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市的卡內基圖書館借到的! 九把刀,真有你的! 圖片引用自:http://www.ireader.cc/index.php/book/book_push?commend_sn=621
- Sep 27 Mon 2010 22:16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目送》by 龍應台
如果不是在今年夏天結了婚,成了自己的家,看這本書的心情是否不會那麼深刻? 提起龍應台,六年級後段班的台北人大概不會記得他曾經疾言厲色地批判國民黨下的政府,卻會記得她當台北市文化局長得那幾年台北變化有多大。重大藝文活動如台北藝術節、歷史古蹟的保存、《文化快遞》的發行等等,都是在她任內所創立。當她離開台北市政府團隊後,看到了台灣人國際觀的不足,成立了龍應台文教基金會,積極地邀請外國學者來台灣針對各種議題發表演講,想要喚起台灣年輕人對於社會的熱情。在幾次的基金會活動中,我看到了龍應台幾次,她總是充滿著活力在忙碌著什麼,沒有閒下來過。我佩服著她對於台灣的使命感,也懷念她當台北市文化局長得那段時間。查了查資料,她曾經出版過的《野火集》,似乎成了五年級生,或是說學運世代的集體回憶。身在六年級的我,卻是在《目送》中認識了文字裡的龍應台。 七十四篇散文裡,〈目送〉成了書名,也成了這本書的宗旨。 她曾經讓父親目送她出國留學,也目送自己的孩子長大離家去唸大學。 她曾經讓父親陪著她上學,目送她走進小學的校門,但她最終也得目送自己的父親在冰冷的棺木裡奔向熊熊的烈火。 龍應台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建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目送》裡,龍應台看到了衝突,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也目睹了生離死別。她把這些靈魂上的衝擊化成文字,也讓文字衝擊著讀者。作為讀者的我訝異著她怎麼能在〈為誰〉裡,記錄下孩子為她下廚時所用的每一份材料與調味品,還讓讀者聞不到的味道襯托出她不知所措的心境。她又怎麼能如此細膩地觀察到父親住院時醫院外的雞蛋花正香氣瀰漫花徑,讓〈語言〉裡那股面對父親即將離去的不知所措與無助,那麼沈重,卻又像所有塵世裡生生死死一般的平凡。 「感動」二字還不足以形容讀完這本書的心情,而該是要講如何「感」?又「動」向何處? 結婚前,不知怎地,對於「家」這個字突然有了很深的茫然。 在兩個月半月之內要在忙田野工作之餘處理完公證、拍婚紗、宴客等事,成家而言對我來得太快、太匆促,我還來不及好好靜下來想「家」對我的意義,卻記得父親帶著我去見大伯父送上喜帖後,我們在基隆的一家餐館坐下來,聊起了一九四五年爺爺來台灣的經過,以及回不了大陸後的家裡點滴事。大伯父和父親對坐著,先是大伯父講著當年爺爺怎麼領著政府的命令來接收銀行卻再也回不了家,接著是父親細訴的他和奶奶前前後後在台北搬了幾次家,因為爺爺的錢都被騙光的緣故。我從沒見過的爺爺,我沒看過的年輕父親,在那場午餐裡似乎又活了過來。飄泊,似乎是這個小家族的不斷上演的歷史。而我,也正飄泊著,在海的另外一端。 兩年前,在中正機場,父親與母親是不是也看著我的背影,目送著我走進機場安檢門。 今年,喜酒後,父母親是不是也那樣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牽著妻子的手,然後開始不知該帳然地、還是該開心地、重新接受我成為人夫的身分。 回到美國前,我和妻子下了南部去向她的父親、我的岳父辭別。關上車門後,娃娃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說話。我想起她說在結婚前,她驚訝著父親對她的關心與愛,那是她以前沒有想到過的。知道她家故事的我,總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就像,我可以猜每一位目送孩子成家也離家的父母,心裡有多複雜,卻不知道要從哪一個點開始描述起那二三十年來的用心與用情,也無法言喻其有多深邃,有多綿密。或許不說,卻總是情深意重。 或許可以說,《目送》裡,龍應台用自身的故事帶著讀者「感覺」自己生命裡靈魂裡曾經那麼深刻的「觸動」。也讓我有所「感」而「動」筆寫下這篇拙劣的感想文,或是不像書評的書評。 讀完張小虹,再來讀龍應台,就像看到了一位老僧側站在華麗的舞者旁。舞者燒著生命跳著,老僧靜靜地看著生命在燒。 沒有誰對誰錯,也沒高低,只是「境」的不同。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Aug 20 Fri 2010 11:23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感覺結構》 by 張小虹
《感覺結構》張小虹 聯合文學 2005沒有一位作家或學者能像張小虹一樣能把嚴肅的學術論文寫得像唱歌一樣,節奏韻律盡在字裡行間!第一次知道張小虹是在中國時報的三少四壯集裡,那時還僅是大學生,已經不記得那時讀了些什麼,卻對這位作家的用詞遣字感到有趣,但說不出原因。再進一步認識她是在誠品講堂劉維公老師的演講上,劉老師在講堂上介紹張小虹的《絕對衣性戀》當做例子來論述台灣風格社會的成形,這才讓我起心動念去找書來看。說也奇特,一位外文系教授,竟然在中文文字上的書寫那麼揮灑自如,每每能將枯燥的學術議題結合獨具慧心的觀察與文字運用,讓學術論文不再是學術論文,更像是跟著節奏讀詩,在巧妙的文字安排裡心領神會。 《感覺結構》,既是感覺?又何來結構之有?誰能名感覺之狀?誰又能在色聲香味觸之間跨越學術與文學的界線?張小虹驚人的是,能讓你在讀文字的同時,跟著她讓舌喉重複、疾走、旋轉、起伏,然後在兩幅身體之間用文字搭起橋樑,讓人走進她的眼耳鼻舌身意!跟著她的聰耳走進紐約金豐大酒樓,隨著她凝視張國榮的亦男亦女亦生亦死,伴著她手撫葉錦添織出的時代的容顏。從出國前幾年到現在,一直都跟著中研院「物與身體感」研究群參詳著如何觀察又如何論述文化中的感官經驗,學者們關注的題目從「普洱茶的陳韻」談到「馨香禱祝」,也從「驚恐」的身體反應,論到道家的「修行」。雖然主論調仍不脫「文化建構感官」與「感官建構文化」的辯證,但從人類學界過去只注重社會結構或是政治、經濟、宗教與親屬四大分科,走上追尋與報導人,也讓讀者「感同身受」,卻是大大的躍進。只是,學術論文總是深澀,即便寫出一篇在學界頗有份量的論文,讀者仍然是相同領域的那群。而張小虹之奇便是在於能讓學術理論深入淺出,把學術術語轉換成熟悉的成語,讓每個讀者都能透過她的短文踏入學術的殿堂。反之,學術也因她入世,用結構主義拆解《臥虎藏龍》與《英雄》,用心理分析解張國榮面相,考周杰倫「葉惠美」專輯以父之名的古。跟著張小虹走,學術不再束之高閣,跟著張小虹看,流行娛樂也別有洞天。讀張小虹要欣賞她能夠讓中文文句都可以輕易地翻譯成英文,斷句,標點都下得讓文章不只有韻律,還更有條理。這或許是英美文學訓練之功,張小虹的文字在表點符號之間沒有贅字,更帶有清楚的意義。曾嘗試想要把她的文章翻譯成英文,沒想到即便連成語都能在她的鋪排之下找到翻譯的方向。讀張小虹是要唸出聲的,才能體會她玩字弄句的功夫。容我引用她一段描寫電影《臥虎藏龍》的小段: 「杭州玉女泉的竹林美,光影氣流,枝葉婆娑,而翠林綠梢上穿梭飄動的兩個人更美,人影翻飛、陰柔纏綿。這兩個人地面上硬橋硬馬地大不夠,還要飛上清軟柔韌得的竹梢筆劃,這鄉玉樹臨風卻心亂如麻,那廂臉紅氣喘春衫薄。李安的電影向來情慾壓抑,但往往都是越壓抑越曲折,越曲折越美麗,結果倒是讓竹林追逐的這段戲,比起任何露骨床戲都要來得情慾挑逗,用飛行的動能與速度,帶出欲力、夢境與潛意識的流動,交織成武德、武術、情義與情慾的豐富表面張力。」 還特別要注意她引號的運用。在第一百一十一頁,她評了「英雄」: 「而《英雄》裡的顏色是不會『上身』,只會『上昇』,在物質肉深不停留戀棧,直接抽象拔昇到概念象徵,演員反到成了『掉掛』美麗色布的人模道具。」 音韻於張小虹的文章,都牽著深織的文化意念,她彷彿像是李維史陀附身,又像是羅蘭巴特附體,用最西方的理論挖掘出東方文化最深層的結構。
- Dec 12 Fri 2008 09:52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巫蠱
如果未來有機會教到「東方主義」這樣一個概念,司馬中原的《巫蠱》絕對會是我拿來當教材的一本指定讀物。拜匹茲堡大學中文圖書收藏豐富之賜,不少文學小說頗適合在英文唸到煩燥之際,拾起幾本來調劑娛樂一下。這本《巫蠱》,我在一個半月前就在書架上發現,翻了前面的序言頗為有趣,加上是司馬爺爺的著作,想來一定跟他所聽到的雲南故事有關,只是當時正在正在忙期末報告,便擱著了。考完期末考的第一天,跟同學討論完下學期自己要開的醫療人類學課程後,便跑去圖書館抱了幾本中文圖書,想說趁著放假做一些跟自己研究相關的閱讀,也順便找兩本小說娛樂一下,《巫蠱》自然也在其中。翻了五頁之後,才發現,這本《巫蠱》既不是講雲南,更不是講「蠱術」,而是在講一名國小老師在民國四十多年之際,在嘉義山區執教時,碰上台灣原住民的巫師的奇特經歷。書中文泉老師真有其人,高中畢業後,他在民國四十八年到了嘉義太平的部落學校教書,碰上了名為「鄭鷹」的法師,同時還學了巫法。回到平地之後,他在民國六十六年找上了司馬中原向他口述這段經歷,並由司馬先生改寫成小說經皇冠出版社出版。讀起這本書來,讀者應該會發現,書中的「鄭鷹」的形象相當模糊,完全無法辨認是漢人還是原住民,但司馬先生對巫師之間鬥法的描述,頗有台灣漢人乩童起乩後用法器傷害自己的樣子,但在服裝上、法器上、地理位置上,卻都像是在描述台灣原住民的法師,而非漢人的系統。不妨把這本書當成一本類似薩伊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裡「東方學者」對於「東方」的描述,這些東方學者往往缺乏對於「東方」真正的認識,他們的著述裡東方人也沒有真正的聲音,但歷史上的西方大眾還是得透過他們來認識東方世界。民國五十年前後,台灣人類學研究才剛起步,司馬中原先生更沒接受過一些多元文化的訓練,他所能做的,就是將他所聽到的故事,用他所熟悉的文學語言呈現出來。於是,在一個沒有巫蠱的地方,在司馬中原的筆下,一切成了雲南巫門的延伸,而他也漢人對於中國邊疆的想像,拉近了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深山裡。時至今日,司馬中原想來在媒體的影響下,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或許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文泉的口述或許也有了不同的解讀與體會,若他再回頭看自己這部作品,不知是否也會有錯置之感。但不管如何,這部作品的確反應了那個年代對於台灣山區的想像,外省漢人如何用一套對於中國邊疆的奇幻概念來描繪現今已經某種程度上除魅化的台灣山區。
- Sep 21 Sun 2008 00:39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暖暖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cafesea/1320055999-4035934828.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cafesea/1320055999-1024864972.jpg)
- May 08 Thu 2008 17:19
【書評】你在看誰的部落格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cafesea/1320056037-13642368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