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衝擊效應
人和人之間是怎麼串連起來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一直是社會科學要回答的問題。《衝擊效應》這部電影給了我們「衝擊」的答案。一個搶案,最後引發一場槍殺。在這中間,檢察官及其妻子、搶匪、鎖匠一家、警察、電視製作人及其妻子、波斯人家庭因為一個事件緊緊地相連。
說實話,這是一部很難去評論的電影。難評論的地方並不是這部電影的精彩與否?而是我們很難找到與這部電影類似相關的前作,來作相關的討論。有人拿《天人交戰》與《衝擊效應》相比,但我覺得《衝擊效應》本身的主題性與敘事風格與《天人交戰》迥異,沒法擺在一起談論。如果硬要講,我會拿《蝴蝶效應》來作對話,這兩部電影都給人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緊繃感。但這部電影跳脫了《蝴蝶效應》的結局,以更寫實的手法告訴我們任何的決定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一場搶劫,讓搶匪之一在隔天的便車上送了命;一名警察竟然必須在車禍現場拯救自己性騷擾的黑人女性。於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因果」的力量,就像《蝴蝶效應》裡的任何決定一樣,《衝擊效應》展現了更大的格局,宣示人的任何小小決定不僅影響自己,更影響到整個社會。
個人很喜歡翻譯者把這部電影的原文原名Crash翻譯成《衝擊效應》。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效應」帶來了一種「擴散」的感覺,我們不知道這個效應將在哪裡停止,也不知道我們正經歷到的又是哪鼓勵量的源頭所生。人就像活在浪潮裡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遠。
很多人把視為這是探討美國社會裡「種族主義」的電影,但我認為這樣有點小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呈現了是美國作為一個多元種族所構成的國家,其實面對著種種的難題。我們換個角度來想,美國其實是個可憐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之後,民族自決的呼聲在地球各個角落響起,民族國家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成立。在冷戰前期,「民族」與「國家」幾乎劃上了等號,所有的國家都強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然而,儘管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國家,為一個世界民族的大熔爐,卻仍被冠上「白人」、「西方」等等刻板印象,永遠擺脫不了其西方文化霸主的形象。事實真是如此嗎?儘管「美語」成為連結不同種族的重要關鍵,但實際上,我們清楚在美國各地的不同民族仍舊盡力保存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僅管這些文化已經失去了原本根源的土地。
人跟人到底是如何連結在一起?《衝擊效應》讓我想起大學上社會學時所唸到的「衝突論」,不同的社會群體、階級與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鬥爭。但如同「衝突論」理論本身的困境,我們在《衝擊效應》裡,也看到了人性的小小光芒,在黑暗的後現代水泥叢林裡,持續發熱閃耀著。
相片來源
http://www.truemovie.com/2005moviedata/Crash.htm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