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60917公民教育還是道德教育? 花了些時間褪去圍城成功的興奮激情,並和外國友人談起這次倒扁活動,重新檢驗過去一個禮拜多的種種。 在挺扁活動當中,常聽到有家長帶小朋友到現場,他們認為這是一次最好的「公民教育」。但是,當參與現場或檢驗這次活動的行銷手法,其實會發現這次活動的本質其實是一場「道德教育」。就目前的司法審判進度而言,陳水扁沒有任何直接證據有涉案的嫌疑,有的只是「一妻二密三師四親家」所帶來的種種醜聞,而這些醜聞讓所有不喜歡阿扁的人有了最好的理由要求他下台。但參與倒扁的人都認為總統必須為他周圍的人之行為負責,以展示他的道德,維持社會的基本價值觀。 外國友人感覺納悶,問我為何台灣明明是個民主的國家,為何人民無法接受等到阿扁任期滿四年後用選舉的方式表達心中不滿?難道台灣不希望有安定的政治來發展經濟嗎?為何台灣人對於沒有經過司法審判就要阿扁下台負責?從他的角度來講,每一個政客都會貪污,都會有醜聞,為何要求總統為他周圍的人負責?要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容易。可以很簡單地把一切問題都推給阿扁,但我希望能夠從這次活動的整個行銷策略與與訴求來切入分析。 從范可欽所構思的整體活動來講,都不斷在強調我們的總統是一個「不道德的總統」。因為他沒有道德,所以沒有能力領導台灣。台灣的政治環境相當複雜,威權社會才剛結束不久,政黨輪替也才只有六年的時間,不論是憲政體制、地方政治還是媒體專業,其實都離理想的狀態還很遠。暗藏在表面和諧下藍綠對峙,以及統獨意識與族群意識的對立,仍然是不定時的炸彈。再加上2004年兩顆子彈事件所造成的總統續任的爭議,以及之後的弊案連連,都讓阿扁的政權正當性蒙上一層層的陰影。當統獨的問題沒有出路、民眾懷疑司法的公正並對社會改革前進的期待無法實現時,國家領導人的道德表現變成為全民對其最重要的期待及最大公約數。只是,道德是一個很模糊的名詞,不似「法律」有清楚的條文與定義,只有社會約定俗成的默契認知。對於總統的道德爭議,註定成為永無止境的黑洞。 總統的道德問題成為台灣全民關注的重點,有其文化歷史的因素,也有媒體的原因。即便現在是民主國家,對於「總統」民間仍有民俗性的詮釋,強調要有「總統命」、「天命」才能作總統。在傳統思想中,國家君王即是「天道」之代表,當其失去道德,意味著逆天而行,也代表著社會常綱將因此失去典範而濱瓦解,社稷動亂也將隨之發生。總統的道德自然也循此典範。此外,阿扁更是台灣媒體所經營出來的「政治偶像」,同時更是媒體塑造出來的「政治」嘔像(讓很多人看到他的新聞就想轉台),套句《全民大悶鍋》裡<芒果亂報>的經典名句:「新聞的精神就是打破英雄神話 媒體的主要工作就是摧毀偶像藝人」。政治人物的私德早已成為台灣媒體競爭之下各家追逐揭發的焦點,更何況是總統的道德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更可以理解為何這次的倒扁活動行銷為何如此成功?范可欽強調陳水扁是位「無恥」的總統,所以要穿紅衣表示人民的憤怒。更戲劇性的是當那位三歲孩兒上台念起《大學》,講到「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治天下」的經文並得到台下如雷掌聲時,更凸顯了人民對於陳水扁政權的質疑來自其道德表現的不認同。當總統不需為家庭成員或是親信的違法行為負責時,衝擊了傳統文化裡的核心道德價值,這讓相當多的人感到不安,選擇站出來宣告對於陳水扁的質疑。 道德教育當然是公民教育的一部份,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下一代有反省的能力來思考社會的未來,進而使用公民的權力來改革社會。但是,當這一次的倒扁活動將總統的道德成為最主要的質疑,我們必須承認,台灣距離真正的公民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期待帶著孩子參加倒扁活動的家長,也能發揮公民的素養,領導孩子思考社會的現狀與未來。 圖片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13/17/3xzw.html 本文獻給我的老師與好朋友Noah ,及近來在我版上留言共同反思的朋友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esea 的頭像
    cafesea

    咖啡海的天堂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