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70615筆記41髮型與型男 在做宅男研究的田野過程中,ZEN一直提醒我要找一個對比,這樣會讓讀者更輕易理解到底要往那個方向改變。「型男」是我們一直在掙扎要不要用的詞彙,掙扎的原因在於,我們認為宅男的主要成因是生活美學的缺乏,但是「型男」這個詞彙僅能代表對於個人造型的重視,卻無法反應一個人整體的美學品味。但時隨著書稿處理到「衣」的建言部分,發現還是得面對「型男」這議題。 而為了更加理解這個議題,咖啡海做了生平中從未做過的一件事:去沙龍做頭髮。一開始我也沒有想這麼多,只覺得好像要講「衣」的部分,不去沙龍體驗一次很怪,所以就硬著頭皮進去了。 就像有去過沙龍的人都知道,進沙龍之後先洗頭,洗完頭之後造型師會來問想要剪怎樣的髮型,剪完之後再洗一次頭講斷髮洗去,接著再由造型師做最後的定型動作,完成整個造型過程。 光看整個過程,似乎無法理解為何在家庭理髮店剪個頭只要花兩百塊,在沙龍店卻要四百五,甚至還要更多。 所以我們必須看到「細節」。先從洗頭開始講起,「洗頭妹」,也就是學徒,是負責洗頭工作的主要人員。別小看她們,她們可是洗頭的「專業」,對洗頭這工作是有態度的。在這過程中,洗頭妹除了會幫客人按摩外,還要會跟客人聊天,並且幫客人分析一下頭髮與頭皮的健康狀況,並且給予頭髮頭皮清潔的忠懇建議。 洗完頭後,坐上理髮台,旁邊有空的人已經送上飲料與雜誌,讓客人挑選自己喜歡的髮型,並能以雜誌做為基準來與造型師溝通。當和造型師溝通完後,造型師便開始操刀,在這過程中,造型師也會和客人聊天,讓客人感覺輕鬆,也與客人交換對於髮型的概念與想法。一般來說,在傳統家庭理髮店剪一個頭髮只要花二十分鐘,但是在沙龍裡,卻往往要花上一個小時以上。我觀察她們技巧上的差異,發現傳統家庭理髮店的理髮師當她們用左手食指與中指把抿起一搓頭髮,剪去的是手指上方她們認為多餘的部分,但是沙龍造型師雖然同樣抿起頭髮,剪去的卻是手指下方的部分,用以營造層次感。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是還滿懶的人,尤其對於頭髮這一方面,和造型師討論的過程中,我要求造型師給我一個不太需要花時間上髮蠟整理,卻又算有型的短髮。造型師聽出我第一次來,也是笑笑回應,並且跟我聊著他對於現在男生髮型的觀察。 造型師提到,其實現在男生也是非常愛漂亮的,客人當中有不少男生,其中當然以台大學生居多(畢竟就在台大正對面嘛!)。但常會碰到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說這位男生明明就是柔順髮質,又不願意使用髮膠髮蠟,還要求造型師給他一個頭髮會翹的酷炫髮型。這類不知自己條件,卻又想耍帥的男生,讓造型師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剪完之後,造型師建議我點髮蠟試看看!我也答應!欲知真相,請點選下方連結,我就不把自己相片貼在這裡傷大家眼睛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KnauJRiREREM0m7CXLMJ6lp0Gw--/photo?pid=103&prev=102&next=104 如果問我對這髮型滿不滿意,我會回答還不錯!並不是說自己不滿意,而是認為自己對於髮型沒有太多研究,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看!但是,以前家庭理髮總是讓我兩耳上方到頭頂的部分不夠薄,但這次造型沙龍做到了!這是讓我最高興高興的地方!
在這場冒險之旅結束後,我花了些時間在思考髮型與型男之間的關係,順便也開始詢問周遭朋友的髮型經驗。 周遭朋友中(換言之,樣本數不算多,僅供參考),五年級的女性開始上沙龍做頭髮大概在接近25歲的時候。六年級前段在20~23歲左右,六年級後段在18~20歲左右。而七年級很多都在15~18歲。女性從小就有與媽媽一起上「髮廊」做頭髮的經驗,這似乎形塑了女性對於髮型變化的概念。高中之前,女性的理髮選擇往往是跟個母親走,去媽媽常去髮廊修頭髮,因為這類的髮廊離家比較近,同時也較清楚學校對於頭髮造型的要求。而在進入高中與大學階段之後,同學之間相互約去沙龍做造型,成為表現友誼的一種方式(另外一種特別的是相約去拍「寫真集」)。在這之前後,女性開始養成蒐集造型資訊的習慣,定期翻閱時尚雜誌,找尋和自己對味的造型師。同時,對於服裝、配件與整體搭配的概念開始快速成長。 反觀男性,在我成長的年代裡(我勇敢承認我和楊宗緯是同年次的!),頭髮這件事好像不是什麼重點。小時候,理髮的選擇就是住家附近的家庭理髮,裡面的師傅只會剪同樣一種頭髮,唯一的變化是拿起電動剃刀剃出的大平頭出來。還好,我家樓下的理髮阿姨還算不錯,還會看點雜誌,想辦法剪出些變化。但我還是對於我的兩耳上方的頭髮過厚很有意見。沙龍好像也一直不是六年級男生的選擇,大概到了大學以後才有可能因為女朋友的關係,開始與沙龍結緣。我還記得我第一次進沙龍,也是陪那時的女朋友。 印象中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也都沒有什麼人特別上沙龍做造型。高中時除了有些人會模仿金城武的麥當勞M型中分外,好像沒有什麼髮蠟、抓頭髮之類的事,更別說有什麼雜誌可以參考。
更別忘了,在七年級的成長過程中,臺灣的消費社會已經進入成熟的階段,除了在市場上造型沙龍日趨普遍,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在青春期階段中,也已經有相當豐富的資訊來源(雜誌、電視節目),提供她們在造型上的參考。這些都是我們六年級所沒有的。 回到髮型本身,在田野過程中,發現到一個現象是型男與髮型之間的關係,即「髮型」似乎是決定一個男生算不算型男的必要條件。意思是,當前很多臺灣男生雖然很會穿衣服,但是被稱呼型男的算少。但是因為頂著一頭特別設計的髮型,而被稱呼為型男的,佔了比較多數。尤其是願意花時間用髮蠟,或是定型液,抓出特別線條造型的男性,女性比較願意稱她們為型男。而這些髮「型男」往往也為了不辱髮型,在服裝上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個人認為,對於臺灣人來說,「髮型」之所以決定一個男生是否為型男,在於髮形式屬於整體造型當中最能展現個人造型美學觀念的一部份。對於男生來講,衣服的搭配往往脫離不少幾個樣版,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為成衣業所決定。但是「髮型」上的「抓」,卻是完全自己功力的展現,沒有一定功力,實在很難抓得有美感(咖啡海自己嘗試過,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換言之,要抓得出「美感」,需要對於個人造型美學上的追求,並且要下功夫去練習。這反應了一種造型美學態度,也讓頭髮成為「型男」的必備條件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