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群網戰.jpg 之前花了幾篇文章的篇幅介紹了Facebook,但隨著時間芢苒,Facebook似乎也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就像在電影《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裡,當Facebook準備要擴張之前,Mark Zuckberg大喊「我甚至不知道它會是什麼?」初加入Facebook的確讓人困惑,當你在上面加入的朋友到達一個層次後, 會發現到你的臉書開始自己運作起來。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經營自己臉書的方式,有些人喜歡寫下自己現在的想法,有些人喜歡讓人知道他心理測驗的結果,更有很多人喜歡貼些東西在塗鴉牆上。每個人的用法都不一樣,但也從中看到每個人的個性。轉貼的尤其精采,朋友從自己的朋友那邊看到很酷很炫的影片,或是感動又發人深省的文章,藉由分享機制再分享給更多的人。 最近已經有幾個朋友開始在Facebook上的部落格裡發表文章,雖然和一般的部落格相比可以閱讀到的讀者可能受限,但是透過分享的機制,可能反而更有機會達成「有效閱讀」!亦或,更多的朋友是隨時就留了一篇還算不短的心情文,或是在分享文章影片時還加上的自己的短評與想法,雖然這些算不上部落格文章,但是形式與內容也幾乎無異。 另外一個讓我注意到的現象是,因為Facebook和gamil有提供「即時通訊」的功能,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放下msn,只用Facebook來當做一般和朋友聯絡的網路通訊媒介。前一陣子Facebook也宣告要發展出更即時的email系統,企圖想要改變所有人的網路通訊罐,雖然還不知道是否可以成功,但可以想見的是會引起一陣波瀾。 我們或許可以說,Facebook之所以成功,除了徹底掌握住人性對於網路社會性互動的好奇心外,更是在於兩個關鍵字上:「活動」與「整合」。Facebook提供了一個網路互動的平台,藉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網路活動。一個分享、一段文字、一張相片,都可以讓朋友之間在網路上產生互動。甚至當你想邀請朋友舉辦趴踢吃飯,Facebook還幫你聯絡,朋友也可直接回應在上面。不僅於此,Facebook更整合了各式各樣的網路資源,舉凡別的網站的影片、知名部落個的文字、還是哪個偶像團體的粉絲網頁,都能整合在Facebook裡。這也讓我不禁要問,如果沒先有Youtube、部落格等網路服務當開路先鋒,Facebook的成功之路是否更加艱辛? 這樣的分享機制也讓每一個Facebook的使用者更加立體。我們都透過各式各樣臉書上的分享宣告自己的特別。在以前,網路上看到有趣的影片與文章,透過email分享,怕被當成垃圾郵件,用MSN分享也有可能被誤解為病毒連結,但Facebook給了你一面很大的牆,你可以隨意丟東西上去,也可以在上面隨意回應別人所丟上的。你不光只是讓你的朋友加入你的臉書,而是讓他透過你在上面的各式活動認識自己,You are what you share。 我們會有下一個Facebook嗎?這實在很難回答。如果Facebook是Web2.0「分享」機制下的勝利者,那下一個Facebook或許會是能夠洞徹Web3.0雲端技術,並且與社會關係緊密的網路服務。但在此刻,必須要承認的是,facebook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被簡單定義的網路服務。Facebook≠Youtube + Blog + MSB,Facebook就是Facebook。   圖片下載於: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poster&filmid=fsen11285016&pid=P-fsen11285016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