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海吃上海菜理所當然,在台北想要吃道地上海菜則要是要熟門熟路,這家未在中山堂對面小巷的隆記菜飯,絕對是老饕級才會知道的五十年老店。話說這一趟回去,似乎和上海菜特別有緣份,除了在上海吃了不同風味的上海菜,回到台北和長輩朋友聚餐吃的也是上海風味湯包與上海館子。其實原本這一天想要訂的是名聞遐邇的寧夏夜市辦桌宴,但訂位已經遠遠超過我停留在台灣與大夥兒能聚在的時間,我就建議來吃個「上海隆記菜飯」,帶這些小朋友們嘗試一下道地老上海的味道。第一次吃上海隆記菜飯是在唸研究所時期我的伯父帶我去的,那時對於美食還不是很懂的我,就覺得這一家怎麼這麼特別,開在小小的巷子裡,店面看起來舊舊老老的,裡面卻塞滿了人,而且年紀普遍偏長。吃到菜後更感覺驚訝,雖然我們家常吃到上海家庭料理,但這種只有館子裡才有的「濃由赤醬」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以致,我之後偶爾要和朋友聚會,常常就會推薦這一家。 和這一家餐廳的另外一個小故事是,約我太太出來約會的第一天,我就帶她來這家餐廳一起和朋友用餐。那時我們還沒有在一起,而且那天還是她裝矯正牙套的第一天,整個牙口難過到不行,看著眼前美味的食物,她只能喝湯,完全不能咀嚼。大概兩年多後,她拆了牙套,我們才又有機會和另外一群朋友一起來到這一家餐廳。 這回,一起來到上海隆記菜飯的是一起在匹茲堡唸書的朋友,他們都已完成學業,回到台灣就業或是在美國的公司服務,能夠在台灣又聚在一起實在難得。不過這些朋友年齡上大概都小我五歲,對於台北美食的認識還有限,也從來沒吃過道地的上海菜,所以這一回還有介紹上海菜的任務。但如果不是這回先去過了一趟上海,我想我對於上海菜的認識也還是有限,但也因為那趟上海行,我對於點上海菜的功力又有了提昇。  醉雞。第一道上桌的菜,好味道讓大家瞬間搶光!鍋粑蝦仁上海菜飯炒鳝絲雪菜炒鮮筍炒圈子。認識這道菜是在「美食大三通」上,詹姆士還特地去跟上海館子師父學這道菜,可惜在上海沒吃到這一道菜。「炒圈子」就是炒大腸,別於我們熟悉的三杯作法,上海味是過油後再上醬調味,一來保持了圈子的彈性與鮮度,而來也讓味道濃濃地巴在圈子上!紅燒豆腐薺菜炒年糕。因為去了一趟上海,才感受到薺菜炒年糕的魅力,這回點給台灣朋友吃,大家也是搶光。紅燒獅子頭醃篤鮮。以金華火腿、三層肉與竹筍下去熬煮的湯品,是上海館子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菜之一。滿滿一桌的菜 上海的上海菜與台灣的上海菜如何比呢?任何的移民美食多半會因為移民後市場限制的關係,所以在菜色上就定著了下來,就像美國人能認識的中國菜就那幾道,所以美國中國餐廳賣的都大同小異。用人類學的文化擴散論來說,當一個文化特徵從中心散播出去,文化中心可能已經產生變化,但散佈出去的可能反而還保留了中心最早的特色。「隆記上海菜飯」口味上和「新吉士」比較,即便菜色相同,但口味上殊異,新吉士還感覺比較新潮些,精緻中看得出來上海人口味上的變化。反之,「隆記」似乎還與「小白樺」接近些,可以讓人感覺到老上海的味道,依舊是濃油赤醬,在老老的盤子上,沒有太精緻的擺盤,只有最直接的好味道。 一起還享用美食的朋友,雖然過去沒有上海菜的經驗,但這回能一次吃到這麼多好料,相信大家都對上海菜有了基本的認識。這回可惜的是沒機會點些開胃涼菜,大家下次去可以先從涼菜開始,四喜烤麩與蔥㸆鯽魚絕對是要嘗試的兩道,下回別錯過了!幾年下來,上海隆記菜飯依舊是我在台北想吃上海菜時最好的選擇,雖然價錢偏高了些,但還是算打牙祭時首選之一。到了美國之後,自己開始下廚請客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所熟悉幾項菜色的也是這些上海菜,獅子頭、炒年糕、醃篤鮮、上海菜飯、鍋粑蝦仁都曾經被我端上桌拿來招待朋友。雖然我做出來的口味遠比不上這道地的上海館子,但總是一種鄉愁的抒發,牽連著我台北人生的記憶。   同場加映:匹茲堡六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