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質文化書林  

 

物質文化》與《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這兩本都是從台灣帶回美國的書,但在美國都沒時間看,這回就帶著在巴西一併看完。

 

當我們討論到文化時,往往都會先想到觀念的部份,比方說台灣人怎麼想「親屬」,或是美國人怎麼理解「政治」。實際上,這些抽象的觀念往往難以講得清楚,反之,文化裡的「物」往往和我們更親近、更容易掌握。比方說,當我們要去形容台灣人的飲食文化時,珍珠奶茶、夜市小吃,這些可「食」之「物」,自然成為代表。又比如說,我們要向外國友人介紹台灣的政治文化食,選舉之時的旗幟、傳單、造勢舞台、選舉戰車等,也都能帶來非常直觀的印象。而當同時提到「罐頭塔」、「電子花車」、「菊花」時,你也能立刻想到我講的是台灣特有的喪禮習俗。「物」,之於社會,不僅作為日常所需,更是讓人使用之時,也一起傳遞文化的符碼,建構起文化意義的體系脈絡。

 

因為「物質文化研究」在台灣的社會科學領域中還沒有非常普遍,扣除掉博物館領域,不管是在人類學界,還是社會學界,做相關研究的大概一隻手就可以數得出來。也因此這樣,相關研究書籍大部分也都還是原文,幾乎沒有中文翻譯的書可讀。也因此,Tim Dant這本物質文化》對於台灣物質文化研究其實十足重要。

 

Tim Dant是從社會學出發,希望這本書能喚起社會學者對於「物質文化」的重視,而非僅重視社會的制度面。書中的前面幾章,作者從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物」研究的必要性,並且也分別探討哲學、文化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等各個學門中對於物質文化研究觀點上的不同。對於社會學背景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些時間適應從社會制度面跳躍到微觀的物質面,而對於人類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則可以跳躍出人類學研究本身的框架,接觸一下其他領域的學者在理論上的貢獻(尤其是de Certeau的部份,很推薦大家花些時間去看,甚至去找原典來讀)。

 

後面的章節中,Tim Dant則把焦點擺到研究案例上:以牛仔褲討論時尚體系的建構過程;以風浪板為例,討論人如何透過工具及科技征服環境,在緊張與平衡之間得到喜悅;以玻璃紙鎮工藝品探討物如何「保存」一個時代;也討論電話、電視等媒體如何改變並形塑我們生活中的社會關係與文化實踐的方式。

 

可惜的是,這本書雖彙整了各方的物質文化研究,也提供了很多的個案分析,卻沒有一個理論上的突破。其強調了物在「經驗社會學」上研究的重要性,卻沒有提出一個較宏觀的觀點告訴讀者,社會學如何能對於「物質文化」研究在理論上有進一步的貢獻。不過瑕不掩瑜,對於想要進入「物質文化」領域的讀者們,的確是一本不錯的入門翻譯書。

 

 

封面影像引用自《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博客來網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89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