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引用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8/1/aofb.html 070219從「年節」到「年假」 今年的新年假期共有九天,可說是近年來最長的一次,許多民眾紛紛利用這個假期出國或是規劃較遠的行程,讓自己能夠好好放鬆充電,犒賞自己一年的辛勞,也讓自己充滿元氣地去面對新的一年。但大家可有問過自己,自己在這九天當中是在「過年節」?還是「放年假」? 以往過年充滿了儀式性的意義,待在家裡的時間較多,像是在家裡儲存好能量一樣,準備好精神面對新一年的挑戰。也正因為有儀式性的意義,大家也花了較多的時間在「準備」,不管是大掃除、新年布置、年夜飯等等,大家都願意花時間讓過年充滿了「氣氛」。 但是這幾年大家工作壓力越來越重,雙薪家庭比例越來越高,年前的準備工作似乎成為另一種負擔。所以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寧願選擇好好休息,也不願意花時間在經營年節氣氛上。所以可以看到「清潔業」、「餐飲業」的年節生意越來越好,正是看準了台灣社會的發展趨勢。 也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新年期間出國旅遊,依據今年的統計,桃園機場春節單日出入境人數連續三年刷新,十六日除夕前一天有八萬三千九百零三人出入境,打破去年八萬二千多人的紀錄。移民署國境事物大隊統計,春節前是出國高峰,十六日與十七日都有四萬三千多人出國(註一)。足見出國旅遊已經成為台灣人新年的重要選擇。 這個趨勢的本質就是,台灣的年假越來越像是「休假」而不是「過年」。中華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目前所實行的假期政策基本上仍尊重台灣的文化習俗,在中秋、端午等具有傳統團圓意義的節日中放假再加上一些紀念性質的假日,台灣一整年下來雖然假期不少,但卻顯得零碎,民眾很難針對假期做較大規模的規劃。連帶地,台灣各地方的觀光基礎建設(包含飯店與景點規模)也顯得薄弱,這除了反應台灣的假期制度的「破碎性」讓業者無法吸引中產階級,也看得出台灣目前屬於海洋島國的地理特性。 反觀中國大陸與日本,雖然平常沒有這些「團圓性」的假日,但是大陸有「五一」、「十一」等長假,而日本也有兩次的「黃金週」,民眾每年都可以針對例行性的長假作休假的規劃,在經濟上也有刺激各地觀光文化產業的效果。 「節」與「假」在意義上本來就有所不同。「節」具有文化上的慶祝意涵,同時也在彰顯一個國家與社會所重視的價值觀念舉例來說:春節、教師節、中秋節等等。而所謂的「假」則是工作的休息時間,讓人能夠在辛苦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能夠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而不是成為工作的機器。 台灣的「年節」正逐漸走向「年假」,這除了見證台灣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外,有證明工時全球最長的台灣人越來越需要「假期」來讓身心得到放鬆充電的機會。我們也可看出台灣正往「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食這塊大餅,各地在觀光與文化的基礎設施上也迫切需要政府的積極建設。 (註一)本統計資料引用聯合新聞網記者陳嘉寧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9/2/ap7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