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如果未來要以在大學教書為職業,我想我應該要早點適應教大一這檔子事。這學期的學生組成很妙,80%的學生都是大一生,大二到大四則佔了剩下的20%。光看數字你可能不知道這代表什麼意義,但一站上講台開始講後一切都變得再清楚不過。上學期,我學生裡大一生只佔了三分之一,其他年級佔了三分之二,上起討論課來實在很輕鬆愉快,因為這些大二以上的學生多已有了足夠的大學課堂討論經驗,生活歷練也相當豐富,我丟一個問題過去很快就能得到回應。雖然文化人類學是堂通識課,大二以上的學生選課時也比較清楚自己的需要,希望從課堂中得到很多自己在其他課程裡沒有的經驗。許多理科、醫科的學生都跟我表示,他們在自己原本的專業課程中,幾乎沒有像在文化人類學課堂上的對話與思考,這堂課幫助他們不少。有了這些中高年級學生的積極參與,許多大一生也受到課堂氣氛的感染,積極地表現自己、分享他們的想法與經驗。但對於大部分由大一生組成的班級來講,狀況就完全變了樣。大部分的學生還在學習怎麼和TA互動、如何參與討論與發表意見,這讓他們在課堂上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思考,才能抓到和TA對話的節奏。課堂中也不乏積極參與討論的同學,但他們總是少數,理解力當然也比不上高年級的同學,對課堂氣氛上的幫助也就有限。和他們討論人類學問題自然得花上較多的時間,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得盡量簡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在和小學生上課,當問了超簡單的問題學生還是不回答,實在讓人氣結!當然,我的英文表達能力也有關係,平常講太多理論性的對話後,要把問題拉到很生活對話的層面,實在不是簡單的事!兩個禮拜前去波士頓哈佛大學開會時,和在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的學長聊到這件事,在台大教書的學長說,教大一最主要是讓他們感覺有趣、不對課程反感就好。想想也是,這些學生會慢慢透過整著大學制度學會到思考的能力,就像我們走過的路一樣。我們要做的事就像是花匠一樣,耐心地灌溉,等待季節到來花朵綻放!但這總是我得適應的事。未來將入大學教書,總會教到大一新生,要扮演啟蒙者的角色。早點認識到教大一的困難,知道如何解決難題、啟發學生興趣,對未來總是有用的!在學院裡太久,很容易忘記剛進大學的人有多菜,有多需要時間來適應這個環境。反過來,老師們也需要適應這些大一新生, 努力扮演好啟發者的角色,儘管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