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新聞台名人「搞怪王子」的上海世博遊記中看到了他寫去田子坊的經驗,便一直想去田子坊看看,因為這幾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空間也是我關心的議題之一。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拙作<文創空間的生命史:從文藝市集、創意園區到創意街區>,給我一些意見與指教。
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到達田子坊與新天地的時間都已是晚上,先是快速地在田子坊逛了一下各家店面之後,就趕搭計程車到新天地那邊的餐廳用晚餐,晚餐後再到新天地裡逛逛。快速地在這兩個地方穿梭移動,頗有搭上時光機的錯覺,前不久還在老屋老舍老巷弄裡,接著就來到五光十色眼花撩亂的前衛地帶。田子坊與新天地已經是上海觀光必訪的兩個點了,這兩個景點的相似之處在於都立於大型百貨公司的旁邊,差別則在前者的空間較為封閉獨立,後者則是與百貨公司購物空間結合在一起。關於田子坊與新天地的歷史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就容我不再多述,但借用我的北京經驗來講,田子坊結合了王府井的街廓與南鑼鼓巷的店面,讓遊客能在古色古香的小巷弄裡感受新舊中國文化的交融與衝擊。在這裡刻意被保留下的古意街弄裡,賣著記錄近代中國史的老相片、當代藝術家的複製畫以及前衛設計師的各式作品,當然還有延續租界國際化傳統的異國美食,這些都讓田子坊充滿著衝突感,卻又自成一格地宣示自己的存在。
上方圖組:田子坊
和田子坊不同的是,與百貨公司空間結合在一起的新天地除了建築本身是老舊的以外,所有的軟體幾乎都像是空降下來的一樣。店面、酒吧、餐廳所提供的是高檔的消費與服務,來這邊可以感受到上海人十足的消費能力,沒有點經濟實力來這還真只能走馬看花。上方圖組:上海新天地
兩者想比,我想許多比較喜愛藝文氣息的朋友應該都會直覺上喜歡田子坊多些,但我卻有不同的想法。在我看來,田子坊與新天地都代表著上海人獨特的性格。上海人既保有了田子坊的雅巧,卻又能兼容新天地的瑰麗,和上海人講話能聞得出新天地至大華麗的自信,也能嗅出田子坊獨特歷史感。這幾年台灣積極地想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其中文化創意園區成為重要的政策之一,但這些空間裡總讓人感覺不到如同北京「798」或是紐約「蘇活區」般的創意能量。去年回台灣的時候,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維公正在推「文化創意街區」這個概念,我想上海的田子坊與北京南鑼鼓巷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學習的參考。但要注意的是,這兩者的共通點在於利用原有的歷史地景建築搭配上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與藝術家,這讓來訪的遊客不僅享受到硬體空間所提供的氛圍,也能從軟體上感受到在地的歷史、變遷與展望。台灣這幾年的老街經濟和這個成功模式頗為類似,但賣的總是類似的小吃與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看不到對於地方歷史與文化的關懷。如果觀光客走進每一條老街,體驗的總是一樣的內容,吃一樣的食物,又何必一定要去每條老街看看。缺乏「故事性」的經營模式,長久下來勢必消耗掉硬體空間所營造起的氛圍,僅留下千便一律的攤商。
後記1:台北最近發展比較有規模的文創空間是華山藝文特區,之前的文章裡,把這個地方描述為文化創意園區,但現在看起來,更像是在往文化創意街區在發展。
後記2:僅以此篇感謝劉維公老師與搞怪王子長久以來對區區不材小弟在下我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