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就是要配京兆尹的桂花釀。」「吃完飯後一定要吃甜點來收斂自己的味覺」這是我在台大人類學系碩士班第一年時的Cultural Shock。
今天是冬至,一早起床餵完貓後,燒了一小鍋水,在水滾前就丟入了黑糖塊,接著再加入在中國超市買的桂花醬,等黑糖與桂花醬在滾水裡均勻地溶解後,加入二粒蓮蓉湯圓,待湯圓漲大浮起後,靜待一會兒,便是一頓很享受的早餐。
每年冬至或元宵節,總會隨著吃湯圓想起那年剛進台大唸人類學研究所時所遇到的兩位同學「韻帆」與「蟲鳴」,以及他們對於美食的追求。還記得,那時我正為了我的菜英文焦頭爛額,這兩位跟我一起進入台大人類學系碩士班的同學已經很融入台大碩士班的節奏,面對系上老師所提的問題總是能快速的反應,讓我望塵莫及。
沒隔多久,就快到了冬至。台大人類學系一向有煮湯圓的習慣,俗稱「聖火湯」,研究生們也想跟著一起湊熱鬧,也紓緩一下一整個學期緊張的氣氛。聊著這個話題之際,韻帆突然講起她家吃湯圓一定要配著台北京菜名店「京兆尹」的桂花釀,這樣在吃下湯圓之前,以碗就口之際,便能聞到一陣桂花淡雅清香,吃下湯圓後,也能感受到從口鼻中漫溢出的桂花喉韻,最後喝下桂花甜湯,在味蕾上玩味,功德圓滿。
聽韻帆這樣講,才發現自己過去雖然吃了二十多年的湯圓,卻只是把湯圓煮熟了吃下,去沒想過煮湯圓還有這門學問。那年的冬至,我也吃到了生平第一碗的桂花湯圓。果然,桂花的清香讓吃湯圓不是只在於享用湯圓麵皮與餡料,而是一連亂烹煮、品香、玩味的過程。兩個月後的元宵節,我特別去找了京兆尹的桂花釀,學著韻帆的作法煮了一碗桂花湯圓,從此這也成了我家人喜愛的一道甜品。話說回來,自己後來開始寫美食文,這段回憶或許也是潛意識裡的一顆種子。
那一年裡,蟲鳴講到吃也總是讓我驚奇。蟲鳴提到吃,絕對不會只簡單地說吃了什麼,一定連著餐廳名稱、菜名一起報上。常常在洞洞館(舊台大人類學系系館,現今已經拆除)碰到他,他就說他才剛從中山北路上「雞家莊」吃了一碗雞油飯回來,又或是和誰在「肥前屋」吃了一客有名的鰻魚飯,然後再細細描述食物的香氣、吃下去後嘴邊的油香,舌尖上食材的雀躍。那時還滿恨他這樣做的,因為常常因此才剛吃飽的肚子又餓了起來,或是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用心在吃這件事上。
蟲鳴也還有一句讓我最難忘的經典台詞:「吃完飯後一定要來份甜點收斂自己的味覺」。常常大家聚餐完,已經撐飽到不行,蟲鳴還是堅持要來份甜點,為一餐畫下完美的句點。不知是不是被他感染,到現在我和朋友在外面餐廳吃飯,總會為自己的胃留點空間,讓自己能在用完主菜之後,享用甜點,也讓自己有一頓美食該有的「結束感」。
這幾年在美國唸書,買不到京兆尹的桂花醬,但仍有其他台灣牌子可以頂替,該有的桂冠湯圓也沒少,總算是還能複製出懷念的臺灣家鄉味。但出來久了,手藝也進步了,對於湯裡只有桂花似乎有點不滿意了。今年,我加了黑糖,讓湯裡的甜味更加圓潤,也加了一點點的薑末,增加暖意,同時頂上黑糖的甜味、凸顯喉鼻舌口間桂花的香氣。
果然,過了這麼多年,這回我也功德圓滿了!
(圖片為幾年前於淡水名店「百葉溫州大餛飩」的「桂花芝麻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