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是人類學家選擇田野地,而是田野地選擇了人類學家。
巴西的田野工作距離現在已經是整整一年前的事了,現在才來寫回憶似乎已經遲了很多。但手邊論文寫到的章節剛好來到巴西水晶礦的部份,很多的畫面、記憶、細節都回來了,還有了更多的疑問。
這似乎是人類學家必經的過程,總是在整理資料與書寫論文的時候,發現到其實自己在田野工作中有很多問題沒問,只因為在當下還不具備一個是也上的高度。然後,再次回到田野地變成是必須要走上的道路,不然論文裡面無法回答的問題,將成為自己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夢靨。
結束了Oliveira dos Brejinhos的田野,我和阿洋與育弘又回到了Curvelo。
我思考著如何走下一步。
阿洋在回到Curvelo之後的一個星期,就必須回到Ametistado Sul繼續他在那邊的工作。我應該要回去Ametista do Sul?還是要留在Curvelo呢?
回到Ametista do Sul代表我的工作將會以紫晶洞的採礦集紫晶洞礦工為整篇論文的核心,雖然那裏很適合作小型聚落的調查,但這樣能滿足的研究嗎?反觀Curvelo,在之前所待的經驗中,我已經得知,當地的水晶產業成熟,而且這裡已經成為中國來的水晶商人必待之地。
另外一個讓我考慮的重點是Inimutaba,這個就在Curvelo旁邊的小城。根據前期所收集到的資料,當地除了有不少水晶中盤商做中國人生意外,還有將近一千名的水晶礦工,並且也有相當多的礦工家庭,也具有發展成聚落研究的潛力。
相較之下,Curvelo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
回頭看這一段抉擇的過程,我想到人類學家對於田野地選擇的過程往往都有些意外性。田野工作裡面往往總有一些小插曲,改變了人類學家的初衷,卻將研究引導到一個更好的方向。不管是《我的涼山兄弟》裡的劉紹華,還是《後事實追尋》裡的Clifford Geertz,甚至是每一個人類學家,似乎都有這麼一段,放棄原本的田野計畫,卻找到一個更恰當、更符合自己研究旨趣的田野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