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Free Culture) Lawrence Lessig ,早安財經文化出版社 當數位時代來臨,我們對於創作是否有了更大的保障?還是有了更多的限制?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Lawrence Lessing指出,文化創意本身需要更大的空間,甚至有一部分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方說古典音樂、藝術繪畫、文學創作等,都應該隨著時間成為公共財。但是,當前的文化創意產業,往往需要透過原作者的授權,才能進行複製或是再生產。甚至,我們也連擅自改編的權力都沒有,必須要完完全全地原創,才有可能擺脫授權的束縛。 引用書中的概念,舉個例子來講,在新聞台張貼文章中貼上的圖片,像是影評中所貼上的海報,即便我們註明出處,在未經當事人或是著作權擁有者同意的狀況下,都有侵權的可能。 又如書中所提,在美國,如果偷了一張CD,可能要罰一千元美金,彈違法下載一首歌,卻可能要罰一萬五千美元。 這樣鋪天蓋地的保護著作權及衍生的權力,真的是好事嗎? 當我們對於文化商品授權如此強調,我們是否提供了更自由的環境給當代的文化產業?或是文化的發展本身呢?這正是作者提出的問題。 書中作者如此的提問,讓我想起前年PChome新聞台開始轉型的過程,當時新聞台開始往部落格的方向邁進,我還記得,當時我在小天使的留言版中提到,希望提供「鎖右鍵」的服務,以防使用者的智慧財產權被侵犯。事隔沒多久,新聞台官方便發佈消息,決定從善如流,順應網友們的期待,提供鎖右鍵的防拷貝功能。 雖然自己主張應該提供這項服務,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使用這項功能。原因是,我個人相信知識與想法交流越容易,這世界會越少衝突越美好。如果我願意讓我的文章被引用,進而讓其他網友能夠更輕易地在他們各自的部落格與我對話,那我又何必鎖文。 如果有人引用了我的文章,卻沒有註明出處,並且假裝成他自己的文章,或是做了稍微的修改,在假稱是他自己的文章,我想我應該也是會生氣。但是,這正是我所要承擔的風險,我也選擇相信台灣與世界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越來越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對原創者的尊重。為了這個,我也要求自己至少對於影像、文字的引用絕對要註明出處。 反之,如果是自己還沒寫完的文章,或是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文章,在我看來,也不應該擺在網路上。這不僅是對自己部落格經營上的品牌堅持,也是對自己網路身份的負責。 文化創意於此,固然尊重原創者是重要的事(原創者也需自重),原創者是否也應該思考,自己到底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創作,或是網路創作的部分?是否願意讓更多人使用自己的想法或概念?還是想要做個炒作授權的創作人? 至少,目前我在我的新聞台上,我沒有鎖右鍵。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封面影像引用自博客來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5164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61227不負責書評敗犬的遠吠 ZEN大提到敗犬的遠吠一書,可能對於我們寫作也幫助,所以花了些時間翻翻。雖然對於這本書的定位我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是卻可以提出一些觀點回應。 如同ZEN大的書評所提酒井順子採取全盤認輸的方式來指出三十歲以上的單身未婚都會型女性,比起那些已經結婚的女性來說,便是敗犬。敗犬擁有以下幾個特徵: 1.30歲以上未婚,無子女之女性 2.生活於都會地區 3.擁有戀愛體質的享樂主義者 4.無論如何終究選擇有趣的事物 5.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達到某種程度的收入 從作者的觀點來說,新女性成為獨立的經濟個體,以自我為價值的中心,因此與傳統的日本倫理相違背。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舉到「河豚店」的例子: 舉例來說,有一位二十三歲的年輕粉領族在一天之內同時受到兩位男性的邀約。其中一位與這位粉領族的年紀相仿、單純而認真,只是目前在經濟方面並不寬裕、而所涉獵的話題也相當無趣。他提議兩人去《東京一週》雜誌上所介紹的居酒屋吃飯。 另外一位男士比粉領族年長,已婚、見聞廣博,從事的是傳播媒體的工作。他建議兩人去他經常光顧的那家河豚料理店用餐。 這時雖然從未吃過河豚料理,但是只要是具有勝犬特質的女性就會聽從自己的良知︰「不可以去吃河豚料理。」因此她所做的選擇應該是答應前者的邀約去居酒屋。 可是,具有敗犬特質的女性就會想︰「河豚吃起來會是什麼味道?」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不覺就跟著已婚男士去河豚料理店嘗鮮。最後記得的是河豚生魚片、河豚魚翅酒以及婚外情等等,而這些經歷卻是芸芸眾生終其一生,縱使都不知道也不會有任何遺憾的「有趣」記憶呀! 作者指出敗犬強調了「有趣」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同時選擇了過著有「風險」的生活。在感情的態度上,敗犬強調愛情的價值勝於家庭價值,也因此容易成為已婚男子「婚外情」的對象,而這種集體性的現象作者認為會造成日本人口結構上的問題,影響了日本整體的國力。 然而有趣而弔詭的是,相較於勝犬,敗犬顯然來得「害羞」許多。作者提到: 那麼,所謂「害羞」的個性造就了敗犬的產生,究竟所指為何呢?如果以敗犬的立場來看女性在人生道路上整個情勢的發展,那麼勝犬之所以能成為勝犬,就是為了能在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達到結婚的目標,而她們為了達成目的竟然可以不擇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做出一些毫不顧尊嚴的行為也在所不惜…… 例如,勝犬會在已選定為目標的男性面前假裝喝醉酒,並且策略性地撒點小謊,例如:「我的父母要我去相親」、「我好像懷孕了」、「我很會做菜喔」等等;或是在對方面前我見猶憐般的撒嬌哭泣、以高八度的音調與嬌媚輕細的聲音訴說、謊稱堪憐的經歷、或假裝自己一個人絕對無法獨立生活等等。等到既定的對象提出婚約後,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結果才訂完婚,勝犬們卻又突然充分發揮她們的強勢態度與企圖心。 作者認為勝犬認同女性生命歷程中「婚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且使用各種手段來達到結婚的目標,但敗犬卻不重視婚姻的價值,而是強調戀愛的重要性。換句話來說,所謂的「勝」,便是對於女性「妻子角色」與「家庭價值」的認同與追求,而所謂的「敗」便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以及對於愛情的不切實際幻想。 全書背後隱藏著作者酒井順子對於「家庭倫理價值」的重視,透露出日本要繼續維持強盛,必須要重視「敗犬」的問題,讓社會倫理回歸常軌,女性應該要回到家庭中扮演應該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所謂的「勝犬」。台灣的讀者可能會奇怪,為何先進的日本竟然會有如此不尊重「女權」的想法。事實上,日本文化一向有「集體主義」的特質,並且強調女性在家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但強調經濟獨立自主的「新女性」,卻完全違反了傳統婦女「大和撫子」以丈夫為中心維持家庭完整的角色。(用日劇來形容的話,傳統婦女指得就是「阿信」的角色,而新女性則可以拿「美女或野獸」裡的鷹宮真(松島菜菜子飾)作代表。)。日本社會女性本身對於自己的社會角色辯論已久,相信在《敗犬的遠吠》之外,也會有另外一本書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強調女性的獨立自主價值遠勝於家庭價值。 從人類學親屬研究的角度來看,日本自中世紀便有著「家社會」的傳統(Levi-Struass 1982:174),強調不論是男性後代還是女性後代,都必須以延續家庭繁榮為己任,家產只傳「長」不傳「次」,也就沒有分散的可能。而一個家庭中就算沒有兒子,也能藉由「入贅」延續家族的繁榮。因此,日本人的「入贅」比例很高,但女性反而成為「家」完整的一份子,女性在「家」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也來得重要許多。在「家」作為社會根基的重要性下,女性扮演了很重的角色。 但是台灣漢人社會強調了「父系繼承」與「開枝散葉」,「房」成為分家的最基本單位,能夠被算為「房」的只有男性後代,未婚女性並不被認為具有「房」的身份(陳其南 1990:144)。在兄弟「各房」分家的過程中,家產也跟著分散,所共有的只有對於祖先祭祀的責任。換言之,對於漢人而言,家的重要性在於對「香火」的延續,而不是家族聲明的提升,也不是整體家產的增加。在這樣的脈絡下,女性並不在「房」的範疇裡,在出嫁的時候,所分到的嫁妝也不被算為整體家產的一部份(同上引:144)。而雖然台灣也有入贅的習俗,而在家族本身聲名維持外,更重要的是家族香火得以延續(同上引:169)。 相較之下,女性在日本與在台灣漢人社會間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日本女性因為在「家社會」中有重要的文化角色,所以奉行個人主義的新女性往往遭受很大的壓力,這也可以當作是「敗犬」一詞的文化性原因。而台灣女性反而因為漢人本身對於「家」的想像不同,對於家的責任觀念以「香火」為主,女性無法也不必成為香火的繼承人,反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當代社會可以盡情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狀況在大陸也有發生,今年去大陸旅遊時,導遊提到在一胎化下,大陸男性成為寶貝,反而讓男性有了很大的壓力,父母常常要多花錢幫兒子找關係求好工作,或是花大錢幫兒子討媳婦。反觀女兒就不用這麼花錢,只要讓女兒能夠嫁個好人家就好。) 這便是我在與ZEN的對話中為何對於「敗犬」一詞很敏感的緣故,任何具有社會意義的詞彙都有其脈絡需要檢驗。「宅男」也是一樣,雖然這是一個從日本「御宅族」挪用過來的詞彙,但也因為其具有缺乏消費與生活美學上的意義,才能得以在台灣社會成為日常詞彙之一。別忘了,台灣還出現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副元首,以及第一位女性直轄市長,這點可是日本政壇短期內所不可能見到的。而若我們按照日本的「敗犬」定義,我們難道要說呂秀蓮副總統及高雄市長陳菊是「敗犬」嗎?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我們可以說台灣的單身漢人女性將可能面臨往生後無人祭祀的問題,但這問題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絕對不同於日本的「敗犬」。「敗犬」,作為一個日本原生詞彙,有著代表日本社會樣貌與文化價值觀之意義,但是台灣社會本身有著不同的文化邏輯,「敗犬」議題能在台灣社會帶來多大的迴響,還需要市場的檢驗。但應提醒台灣單身女性的是,認真工作並沒有錯,享受愛情也沒有罪,這裡是台灣,不是日本,台灣女性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面對,但不必用「敗犬」來自居。 圖片引用自誠品網站 《敗犬的遠吠》誠品網頁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220344009 參考書目: Lévi-Strauss, Claude 1982The way of the masks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Sylvia Modelski. Vancouver : Douglas & McIntyre. 陳其南 1990<「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誰沒部落格》 「網路」一直是我關心的議題之一,當然,從我的學術訓練來看,我關心的並非是網路的技術本身,而是從技術發展出來的「網路文化」。原因不外乎自己在實際的生活中其實很依賴網路 或是說自己相當重視自己在網路上的生活。這樣講或許很怪 但事實就是如此。大概從研究所時期開始,每天上網的時間就算不多 也希望自己的msn是連在線上的。我思考著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行為與想法,我想,或許是因為網路早已經不僅是資訊的交換介面,更是實際的生活場域。隨著網路文化的發展,現在最火紅的詞彙應該就是「部落格」了吧!過去,雖然也看過不少文章在討論部落格現象,但都缺乏完整的歷史探詢,或是缺乏更有深度的分析。Cyril Feivet & Emily Turrettini合寫的《誰沒部落格》,算是替部落格的發展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技史整理,也提出了當代為何部落格火紅的十個理由。 《誰沒部落格》全書主要分成兩部分,前半部主要在整理科技史的部分,追溯「部落格」的發展歷史,除了嘗試替部落格勾勒出一個全貌,更嘗試掌握部落格發展階段的各種樣貌。後半部主要作者提出「擁有部落格的十大理由」。但咖啡海認為,這十個理由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在於網路帶來的自由。過去的媒體霸權在網路出現之後,已經快速瓦解。當代人對於社會的參與與認知,因為網路的關係,已經不再需要完全報紙或著是電視。透過網路,尤其是具有新聞性質的「部落格」,來認識世界,讓地球上的每一個網路公民更具自由性,而不在受霸權媒體所支配。第二類則為網路社會本身的成熟。科技的進步及網站工具日漸人性化讓網友們在網路世界裡不再僅能搜尋受者,更是夠過部落格成為網路資訊的供者。正因為網路成為生活世界的一部份,個人、政黨到公司行號都察覺到在網路上「發聲」的重要性,並且認為這是有意義的行動。伴隨著工具的成熟,「部落格」成為主動參與參與網路社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讓人意猶未盡之處,應該是當中少了些哲學性(或許應該說是人類學、社會學式)的反思。作者畢竟是從商業與新聞的角度來理解網路現象,而並非從文化的整體面向來思考。其次,這本書完全是以西方世界的部落格(英語部落圈與法語部落圈)資料為基底,讓對於台灣部落格發展有興趣的人相當扼腕,建議譯者可以在多加些譯註,幫助讀者以作者的觀點思考台灣的部落格現象。 對於未盡之遺憾。我認為,要理解為何部落格在台灣能夠普遍地流行,應該要先從網路發展的系譜開始講(在此必須先忽略技術從國外引進的過程,用以釐清觀點)。<bbs-個人網站-msn(ICQ)-部落格>這樣一個系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台灣部落格的發展。BBS(1995-2000)應該算是台灣最早且成熟最快的網路場域,不但成為網友們互動的管道,也成為資訊快速累積交換的平台。在BBS之後,接著發展的是個人網站,許多對於HTML語言熟稔的網友及網路工程師們開始在公司行號之外成立自己的個人網站,在網站上發聲。而在這同時則有ICQ的出現及之後MSN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快速普及。MSN取代ICQ的過程,不用講,當然微軟公司夾著Windows作業平台的強大優勢而造成。但即時通訊的出現讓網友們之間的互動不必再依賴「聊天室」,而是更加強調自己的「主體性」,,更加接近為對話過程完全的主宰者,網路成為一個成熟的生活場域。隨著在網路上主體性的增加,網路絕對不再僅是工具,更非虛擬的境界,而是實際生活的場域。在網路上人們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具真實性,參與網路世界更是當代人表現自己,宣示自己存在的重要管道之一。我認為,台灣的部落格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展出來。 但是,相較於國外藉由部落格抗衡主流媒體宣揚新聞自由精神,台灣的部落格似乎還沒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對於這個現象,我並不認為是台灣的網路社會不成熟之故,而是台灣本身文化所致。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的「公民教育」裡,缺乏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事實(好一個Durkheim的詞彙啊!)的能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讓愛傳出去》這部電影!就知道美國如何從中學開始奠基「公民思維」,強調對於社會政治的參與與思考)。反之,台灣的部落格呈現的是強調個人「日記」之類的心情抒發,或是成為文學創作的基地。但未來,隨著台灣公民社會的逐漸成熟相信部落格在台灣也會成為重要的主流媒體(好一個過份樂觀的結尾啊!)。 圖片來源及網路相關資訊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109592002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60111咖啡海的不負責書評~《奇怪ㄋㄟ—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雖然自己拿的是人類學的碩士學位,但從來不認為人類學這門學問需要太高深的學術底子才能實踐,相反地,只要有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人人都可以是人類學家。《奇怪ㄋㄟ—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就是一本這樣子的書,來台灣學習中文的日本女生青木由香,寫下了自己在台灣所感受到的文化震驚,並再藉此反省她心目中的日本文化。學院出身的人類學家往往都有某種莫名其妙的驕傲,認為自己所做的研究解決或是回答了某些學術史上重要的問題或是議題。但實際上,這些自以為是的認知往往不具有太多的價值,僅是個人圓一個研究動機的藉口。相反地,像是青木由香這類的「旅行家」或是「素人人類家」(真是一個極端日本化的詞彙啊!),往往都能跳脫出理論與學術史的框架,以直觀的途徑直接打動讀者的心靈。儘管在學院的角度中,有些觀察看起來很微不足道,有關觀察有太多個人的色彩(也就是說不夠科學),但在文字中往往會有特殊的趣味讓讀者咀嚼再三彽迴品味。印象很深刻地舉些例子來說吧!青木提到,在她所居住的區域裡,546步內,大大小小的醫療單位就有15家。包含了連冰淇淋都在賣的中藥行、大大小小的西藥房(其中一間樓上還是酒吧,喝醉的人直接下來買解酒液,相當方便呢!)讓人感覺台灣人蛀牙很多的牙醫診所們,比日本還常見的雷射眼科手術診所等等,所以她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台灣人真的很喜歡吃藥與看醫生!例子2,青木如此形容台灣人:中國人(基本)45%+名古屋市民15%+東南亞人13%+靜剛縣民7%+只看眼前%+美國公民7%這公式代表了青木如何用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台灣文化的成分:「名古屋市民」--獨自的文化(怪怪的次文化),十分發達;愛現,商人特質,尤其重關係和私下的交情;喜歡和別人裝熟、討厭走路、路邊停車技術高明。「東南亞人」--則是指喜歡騎摩托車、逛夜市、喜歡fancy good;對人工香料、著色劑(色素之類的東西吧!)、防腐劑等缺乏概念;有點健忘、「鼻毛很長」、坦承笑臉迎人;沒有時間觀念。「靜剛縣民」--說好聽一點是,很隨和,說難聽一點是粗線條;屁很多,對自己很好;很喜歡夾菜給別人吃,但是,卻比想像中精明。「只重眼前」--現在現在現在,重要的是現在,要活在當下。買東西的時候不太考慮之後的事,常因便宜而荷包失血。「美國國民」--很熱心的接送小孩去才藝班和學校,撞倒別人時會用很正確的發音說「sorry」。在高市即使消費金額小也刷卡,冷氣開太強,消費主義。更好玩的是,青木觀察到台灣人的鼻毛都很長。她認為這與台灣空氣品質惡劣有密切關係,為了抵擋混濁的空氣,鼻毛特別發達。這真是一個生物人類學的洞見啊!我想一般台灣人看到青木從各種角度來理解自己的同胞,可能會有下面兩種反應。第一種會很認同青木的說法,並且驚覺「天啊,我們的臉都丟到國外去啦!」第二種人可能會說:「我才不是這樣子的人!」堅決否認青木的說法,強調台灣其實也有多元的文化,並不全如青木所說。不管怎樣,青木的說法代表了青木本身個人經驗所帶給他的文化衝擊,也是她個人對於台灣文化的詮釋。這樣子的作法,其實滿後現代人類學,強調了人類學論述應該跳脫出學院,更要跳脫西方的理論框架與脈絡。這或許不是一篇土著發聲的文化觀察,卻是一個區域內(東亞地區)的文化反思。當學院的人類學系學生們習慣了從西方人的觀點來看自己時,換個東洋的角度,正可以替我們轉換觀點,重新找尋區域內的相似性,更藉此重新思考台灣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圖片引用自誠品書店官方網站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83152001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