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明天過後 溫室效應造成了南北極圈冰原的瓦解,造成了大西洋洋流的轉向,破壞了北半球的氣候形態,北半球面臨最大的氣候變化,在暴雨洪水之後,北半球進入了冰河時期。氣象學家Jack一方面協助預測全球氣象的變化,同時也想辦法幫助兒子渡過紐約劇烈的氣候災變。 一部好的災難電影不光在描述災難發生的狀況,更要談這場災難對於世界的影響,引發觀眾思考進一步思考為了避免這一場災難,現在應該如何去行動?或是當真實面對災難的時候,又該如何自處?電腦特效的進步幫助觀賞者更具有臨場感地體驗可能發生的災變,從情緒的引發為起點讓觀眾感到思考未來的必要性。災難電影正提供了討論的依據,觀賞者可以根據片中所提供的素材、所呈現的情節畫面,思考人類可能面臨的處境,及想像世界面臨災難之後的樣貌。以全球性災變為題材的電影不少,且往往更能引起全球觀眾的迴響。《世界末日》、《慧星撞地球》、《ID4》等片都在二十世紀末期同步推出,但都不似這部《明天過後》(以不注重日常環保之後果為背景)那麼容易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 對於這部災難電影背後所蘊含的環保意識,諸多人都已討論,在此我也不多談,而是希望延伸一些面向進行思考。引我注意的是,《明天過後》是一部徹底反省美國霸權的電影,過去的大美國主義在這影片中完全翻轉。過去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不斷在好萊塢電影裡再生產其身為世紀秩序捍衛者的角色,甚至是強調自己作為地球和平安全、地球人種的最後防線之形象。在好萊塢片商的塑造下,美國的國家認同在電影中不斷地再生產出來,也成為美國重要的國際形象之一。別忘記《明天過後》的導演羅倫艾默里奇的上部作品即是《ID4》,強調即便美國國土已經被外星侵略者破壞殆盡,但仍在獨立建國精神與拓荒者精神下成功反撲。在這樣的脈絡下,《明天過後》更加凸顯了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霸權的重新思考。 《明天過後》其實反映出在911與出兵伊拉克以後,美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成為媒體與公共論述上重要的討論題材,尤其是在布希下令出兵佔領伊拉克後,第三世界的位置更成為重要的思考課題。第三世界究竟是否具有自己的主體性?亦或僅是世界體系邊陲的受支配者?要思考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就現在的國際情勢討論,但是《明天過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勾勒出了一個過去不曾出現的美國樣貌。 即便是《ID4》中遭受外星侵略者的無情摧殘,美國的國土、人口都未曾像《明天過後》中受到完全的摧毀。電影情節中,美國因為絕大部分國土被冰河封蓋,不得已只能往中南美洲進行人口的遷移。為了讓中南美洲與第三世界的國家接受美國難民,代理美國總統宣布免除第三世界過去所有的債務,以換得各國開放收容美國難民。這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美國第一次面對國土本身的喪失,開拓者精神開創的土地在氣候巨變之下完全消逝,更別說象徵經濟實力的摩天大樓與華爾街,及代表民主價值的自由女神像也在瞬間被冰封。在電影中,這樣的狀況不光發生在美國,而是發生在整個北半球,且主要在北緯30度以北之地。失去實力的美國,整個被冰封的北半球,代表了整個世界權力關係的倒轉。 《明天過後》電影裡其實並未繼續探討這場氣候災變的歷史意義,及世界如何重建,留給觀眾豐富的想像空間。諷刺的是,北迴歸線以南的國家地域,在氣候災變之前的第三世界成為北半球重要的逃難地,北回歸線上的墨西哥成為美國難民逃難的第一站(別忘了臺灣也在北迴歸線上)。第三世界因為氣候災變的關係反而成為北半球人類重要的活動根據地,南半球成為最大的陸地板塊。在國土象徵國力的狀況下,北迴歸線以南成為人類最後的活動場域,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心勢必南移。 正因為這是一部講述全球性災變的電影,對於第三世界的觀眾而言,更具有特別的臨場意義。身為第三世界的觀眾,不但在電影中體驗美國如何被氣候巨變打倒,也藉此重新思考全球勢力因氣候重新洗牌後,自己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這或許可以解釋這部電影在台灣賣得很好的原因,也無怪乎我有同學說出:「為了反抗美國與歐洲列強,最好的方法就是幫他們破壞環境,讓氣候巨變快點來臨。」 過去地球史上也曾經歷四次冰河期,這兩次都是地球本身的環境變化,但即將到來 (假設其將會到來)的第五次冰河期,卻是人類能夠決定其速度。只是,這樣的速度擺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看,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官方網站http://www.thedayaftertomorrow.com/ 0406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