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國家寶藏 關於電影的內容,官方網站的簡介如下: 傳說三千多年前古埃及時代流傳下來一筆巨額寶藏,直到美國開國之初,這筆寶藏成了當時的「國安基金」,目前這份寶藏下落不明。但是蓋茲一家傳美國開國之初就被授與保護這筆國家寶藏的任務,班傑明富蘭克林‧蓋茲﹝尼可拉斯凱吉飾演,以下簡稱尼可﹞從小在爺爺的灌輸之下,堅信國家寶藏的存在。 班傑明找到英國人伊恩‧郝金援之下,經過多年的追查,班傑明發現最終的線索就藏在美國開國的獨立宣言的背面,他找上展出獨立宣言的單位「建國檔案資料館」裡的專家:艾碧嘉‧茄斯博士幫忙,但是卻遭到茄斯博士的婉拒,因此班傑明決定要盜取「獨立宣言」。艾碧嘉為了阻止班傑明盜取「獨立宣言」卻因此被捲入被追殺的行列。兩人在小跟班萊理﹝賈斯汀巴薩飾演﹞的陪同下四處奔波一步步解開「國家寶藏」的機密,找到國家寶藏的藏身之處。 整部電影雖然不見尼可拉司凱吉在《變臉》裡精湛的演技,《國家寶藏》靠著編劇的巧思,的確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也令觀眾可以從另一個奇幻的角度來思考美國歷史。之前的新聞曾經提到,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許多曾經出現過的名勝古蹟再次湧現人潮,只為了再次體驗電影中的劇情。透過圖書、電視電影來達到振興地景旅遊的效果一向不錯,不論是之前的達文西密碼帶起羅浮宮的觀光熱潮,還是韓國已經準備要成立大長今主題公園,或是許多著名的日劇警點,都在在證明透過媒體的力量,一個地景得到了全新的生命力。這類劇情的有趣之處,在於將一連串習以為常的觀光景點,藉由一連串的謎題串連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歷史圖像,並且顛覆原本的文本記載。地景及原本習以為常的歷史,在解謎的樂趣中被完全解構,且重新被建構起新的歷史想像。 我回想著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例子。記得以前在當領隊帶團去九份金瓜石玩的時候,會介紹哪裡是瓊瑤拍《煙與濛濛》的場景,哪裡是侯孝賢拍戀戀風塵的戲院,哪裡又是張宇拍MV的廢墟。如果還有比較成功的例子,那應該是台南的「永保安康」最具代表性。透過張曼娟的小說與汽車廣告,原本的平靜小鎮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更帶動了火車票的收藏風潮。而前一波偶像劇熱潮中,《海豚灣戀人》與《原味的夏天》,也帶動了澎湖的觀光熱潮。只是,這些都是極少數的例子,最近這一陣子似乎已經再難看到類似的例子了,台灣的戲劇、媒體似乎離地景愈來愈遠。 這背後是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問題。上述的所有例子中,要達到吸引觀光客的效果,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地景本身,而是在地景上發生的故事。地景本身僅是背景,但是透過影像劇情的加持,觀光客可以藉著幻想曾經欣賞過的劇情,讓自己與劇中人物的身影重疊,並且融合在地景之中,重新賦予地景新的意義。因此,重點在於「劇情」本身,劇情本身具有一定的張力,才能帶領觀眾成為觀光客。但是,除了少數的偶像劇之外,台灣最近流行的戲劇愈來愈走向「棚內」,《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之類當紅的連續劇,都僅強調人物之間的勾心鬥角,根本不需要在「室外」好好發揮,僅需要在「棚內」搭景即可。如此一來,戲劇也就脫離了實際的生活場域,僅為幻想中的空中樓閣,與舞台劇又有何異? 說點別的吧!看完《國家寶藏》之後,讓我又動起歪腦筋,也想寫一的故事關於台灣的寶藏傳說… 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初建國時期接收了滿清遺留下來的一筆偉大財富,這筆財富歷經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被妥善地保存著,也成為中華民國的建國基金。孫中山過世後,蔣介石接手這筆財富,但又遭逢日本侵華與二次大戰,這筆錢也隨著蔣介石下面情報頭子戴笠的手下到處流落。對日抗戰結束後,這筆錢回到了南京,卻也成為共產黨所覬覦的目標。民國三十七年,蔣介石看時局不對,便秘密安排手下把這筆錢運到台灣,不料到了台灣之後,負責保護這筆財富的人竟被謀殺,這筆財富也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二十世紀的末期,隔年就是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李登輝眼見當時的陳水扁處於弱勢,心急如焚之時,想起蔣經國去世前的遺言。李登輝為了秘密挽救阿扁的選情,便從官邸中挑選一名忠心耿耿的隨扈,暗中給了他一張紙條,要他把這筆錢找出來,拿給阿扁。這張紙條只寫了「上帝的財富」、「華興中學」、「涵碧樓」與「台灣銀行」,一句短語與三個地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