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符碼過剩的時代裡,已習慣的被文字淹沒的我們,也早已忘記了對文字與書本那純粹的渴望。

 

春假期間,在往LA的班機上,看完了這本在太太書架上的小說(沒錯,跟我太太相比,我在文學上所涉取的養分的確太少了。),這感覺像是研究所時期,其實也是從那時ㄧ直延續到今日的習慣,在旅行所搭乘的交通工具上,讀ㄧ個故事。只是,那時、搭的是往大甲的台鐵自強號、讀的是痞子蔡與藤井樹,現在多是高鐵和飛機,讀的比較多的是九把刀或人類學民族誌。

 

《偷書賊》以死神為說書人,講ㄧ個二次大戰期間ㄧ位德國小女孩莉賽爾的故事。或許,我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都偏重在納粹對於猶太人的迫害上。但在同時間的德國,ㄧ個不起眼的小鎮,我們看到了亞利安人與猶太人之間如何透過文字的分享,跨越種族的界限。





「書中書」的設計讓我想起了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九把刀的《殺手》係列,但最接近書中情境的則是日本漫畫家蒲澤直樹的《怪物Monster》,兩者雖各以二戰中與二戰後的德國為背景,但「書中書」的故事與調性卻是如此相近。

 

書中對於人性極善與極惡的敘事,也讓我想起《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這部以美國長灘島地區高中生幫派問題為背景的電影。「文字」與「書寫」在這部小說與電影中皆記錄下人性殘酷凶暴與光輝善良的雙重本質,但透過閱讀、記錄與分享文字,歧視與界限都可因為對彼此有更深的瞭解而消融。


圖像引用自
《偷書賊》博客來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lookinside.php?item=0010369866#t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