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25計畫改變 給關心我的諸位朋友們: 咖啡海在兩位指導教授的評估之下 終於決定我的口試時間要訂在十一月中旬以前 換言之比原本計畫要晚兩個月 這算起來應該是好消息 一方面比自己預估的時間來得早 二方面也比較符合自己論文進度的實際狀況 不然原本要趕在八月中以前定稿 實在太….%&*&)(@# 論文實際的狀況 只有自己知道, 騙不了別人,更騙不了自己 這樣一個時間表 應正是理想的吧 在決定口試時間的同時 申請替代役的事務也同時進行 如果順利申請得到 明年的一月 或許已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 其實,自己並不還怕當兵 畢竟在高中大學階段自己的抗壓性已經算是培養得不錯 但是 想到自己已經不小的年紀 卻還要部隊耗掉一年半載, 真的覺得浪費不值 申請文化替代役去文建會學習文化行政才是適合我這年紀的安排吧! 當然,一切還要有那份好運氣才行… 咖啡海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窩在系館三樓的討論室寫論文同時 窗外已是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場面 傾盆而下的大雨沖刷著臺北 雷電打在鄰近建築物的避雷針上引來更大的雨勢 已過了兩個鐘頭絲毫沒有減弱的傾向 氣象預報中心已發出高溫特報雨警告 連續幾天的高溫似乎就已是警訊 上午的酷熱引來豐富的熱對流 帶來下午豐沛的雨量 但雨如果不停呢? 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隨著雨勢持久增大開始浮上心頭 擔心 自己的論文與未來就在這場雨過後 被封在臺北冰原 --------------------------------------------- 安慰自己: 放心啦!台灣在北迴歸線上,要逃命還是很容易的!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明天過後 溫室效應造成了南北極圈冰原的瓦解,造成了大西洋洋流的轉向,破壞了北半球的氣候形態,北半球面臨最大的氣候變化,在暴雨洪水之後,北半球進入了冰河時期。氣象學家Jack一方面協助預測全球氣象的變化,同時也想辦法幫助兒子渡過紐約劇烈的氣候災變。 一部好的災難電影不光在描述災難發生的狀況,更要談這場災難對於世界的影響,引發觀眾思考進一步思考為了避免這一場災難,現在應該如何去行動?或是當真實面對災難的時候,又該如何自處?電腦特效的進步幫助觀賞者更具有臨場感地體驗可能發生的災變,從情緒的引發為起點讓觀眾感到思考未來的必要性。災難電影正提供了討論的依據,觀賞者可以根據片中所提供的素材、所呈現的情節畫面,思考人類可能面臨的處境,及想像世界面臨災難之後的樣貌。以全球性災變為題材的電影不少,且往往更能引起全球觀眾的迴響。《世界末日》、《慧星撞地球》、《ID4》等片都在二十世紀末期同步推出,但都不似這部《明天過後》(以不注重日常環保之後果為背景)那麼容易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 對於這部災難電影背後所蘊含的環保意識,諸多人都已討論,在此我也不多談,而是希望延伸一些面向進行思考。引我注意的是,《明天過後》是一部徹底反省美國霸權的電影,過去的大美國主義在這影片中完全翻轉。過去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不斷在好萊塢電影裡再生產其身為世紀秩序捍衛者的角色,甚至是強調自己作為地球和平安全、地球人種的最後防線之形象。在好萊塢片商的塑造下,美國的國家認同在電影中不斷地再生產出來,也成為美國重要的國際形象之一。別忘記《明天過後》的導演羅倫艾默里奇的上部作品即是《ID4》,強調即便美國國土已經被外星侵略者破壞殆盡,但仍在獨立建國精神與拓荒者精神下成功反撲。在這樣的脈絡下,《明天過後》更加凸顯了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霸權的重新思考。 《明天過後》其實反映出在911與出兵伊拉克以後,美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成為媒體與公共論述上重要的討論題材,尤其是在布希下令出兵佔領伊拉克後,第三世界的位置更成為重要的思考課題。第三世界究竟是否具有自己的主體性?亦或僅是世界體系邊陲的受支配者?要思考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就現在的國際情勢討論,但是《明天過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勾勒出了一個過去不曾出現的美國樣貌。 即便是《ID4》中遭受外星侵略者的無情摧殘,美國的國土、人口都未曾像《明天過後》中受到完全的摧毀。電影情節中,美國因為絕大部分國土被冰河封蓋,不得已只能往中南美洲進行人口的遷移。為了讓中南美洲與第三世界的國家接受美國難民,代理美國總統宣布免除第三世界過去所有的債務,以換得各國開放收容美國難民。這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美國第一次面對國土本身的喪失,開拓者精神開創的土地在氣候巨變之下完全消逝,更別說象徵經濟實力的摩天大樓與華爾街,及代表民主價值的自由女神像也在瞬間被冰封。在電影中,這樣的狀況不光發生在美國,而是發生在整個北半球,且主要在北緯30度以北之地。失去實力的美國,整個被冰封的北半球,代表了整個世界權力關係的倒轉。 《明天過後》電影裡其實並未繼續探討這場氣候災變的歷史意義,及世界如何重建,留給觀眾豐富的想像空間。諷刺的是,北迴歸線以南的國家地域,在氣候災變之前的第三世界成為北半球重要的逃難地,北回歸線上的墨西哥成為美國難民逃難的第一站(別忘了臺灣也在北迴歸線上)。第三世界因為氣候災變的關係反而成為北半球人類重要的活動根據地,南半球成為最大的陸地板塊。在國土象徵國力的狀況下,北迴歸線以南成為人類最後的活動場域,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心勢必南移。 正因為這是一部講述全球性災變的電影,對於第三世界的觀眾而言,更具有特別的臨場意義。身為第三世界的觀眾,不但在電影中體驗美國如何被氣候巨變打倒,也藉此重新思考全球勢力因氣候重新洗牌後,自己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這或許可以解釋這部電影在台灣賣得很好的原因,也無怪乎我有同學說出:「為了反抗美國與歐洲列強,最好的方法就是幫他們破壞環境,讓氣候巨變快點來臨。」 過去地球史上也曾經歷四次冰河期,這兩次都是地球本身的環境變化,但即將到來 (假設其將會到來)的第五次冰河期,卻是人類能夠決定其速度。只是,這樣的速度擺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看,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官方網站http://www.thedayaftertomorrow.com/ 040618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617研究所最後一堂課 才驚覺 明天是我研究所階段的最後一堂課 而要討論的書是景軍的The Temple of Memory 一本講甘肅省孔家村故事的民族誌 想像著大宅門般的劇情畫面 曾經在大躍進與文革被摧毀殆盡的孔門榮耀 在改革開放後慢慢一點一滴地復甦重建 孔府家廟在大躍進時期被水堤計畫淹沒 在改革開放後 歷史的悲情化為團結建設的力量 促成新的孔廟異地建起 儘管規模不比從前 新的孔廟卻記憶了甘肅孔家門人幾十年來的滄桑 也見證了時代的更迭 一本鳳凰般復活故事的民族誌 作為碩士課程的句點 倒是有趣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是網路作家?痞子蔡?王文華?咖啡海(1)同樣有數本作品登上「最愛100小說」的痞子蔡與王文華,近來都有新作品與廣大讀者們見面。痞子蔡最新作品《亦恕與珂雪》目前正賣得火熱,王文華《倒數第二個女朋友》也正醞釀上市。有趣的是,痞子蔡告別在網路定期連載的方式,《亦恕與珂雪》是先寫完再上網連載,但王文華則選擇定期將《倒數第二個女朋友》的新篇章送上網頁更新,讓讀者知道最新的劇情發展。看到這景象,不禁要問「誰才是『網路作家』?」(2)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要先定義何者為網路文學?什麼的人又能稱網路作家?是否在網路上發表的文字作品都能稱之為「文學」?而每個網路上的文字工作者都能稱之為網路作家?然而,即便要定義「網路文學」也是一個太沈重的工作,畢竟還牽扯許多文學定義的問題,這期的《誠品好讀》很技巧地必談「網路文學」,而直接以「網路小說」稱之。的確,這是一個聰明的定義法,目前市場上紙本圖書所販售的網路文學都是以「小說類」為主,以「網路小說」來定義「網路作家」,似乎成為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法。於是問題變得簡單,到底怎樣的作品算是「網路小說」?痞子蔡《第一次的親密接觸》(1998)成為重要的里程碑,成為目前公認網路小說的鼻祖與經典。細論其成為經典的原因,除了以「網路」做為貫穿小說全文的主軸,反應BBS時代的校園樣貌,也開啟網路書寫小說的風潮,但更重要的是讓網路小說跨越了平台,同時出現在網路世界與實際出版品上。藉著痞子蔡,一般的讀者也開始注意到「網路」是現代人重要的書寫場域,而這個場域的特色在於同時必須面對讀者閱讀或立即的回應,直接面對讀者與市場的挑戰。因此,在網路上書寫,直接面對讀者成為網路小說的重要定義。網路書寫的平台除了早期的BBS,現在則多以網頁的形式為主,水瓶鯨魚的《失戀雜誌》、藤井樹的官方網站等都是重要的網路小說朝聖地。但僅是書寫在網路上,就算是「網路小說」了嗎?痞子蔡對於網路小說的定義比較嚴格:「網路寫作無法負荷非常複雜的情節變化,他比傳統說要輕淺、簡單,但未必比較好寫。尤其是要上傳到BBS站上,格式必須符合最方便BBS閱讀的規格,例如字數、斷行以及語言、都要注意。」(3) 換言之,痞子蔡對於「網路小說」的定義其實是以BBS的純文字格式來定義,我們也因此可以發現到,痞子蔡的小說中,每行的字數都不到30字,正是符合BBS站上每行的要求,以達到方便閱讀的目的。在這樣的一個定義下《亦恕與珂雪》即便沒有定期在網路上連載,但因為在版面呈現上負荷BBS站的限制,因此,也算是網路小說。但筆者認為,這僅是痞子蔡所定義的網路小說,一個BBS形式下的網路小說,「網路小說」其實並非僅存在於BBS,相反地,www網頁才是目前最主要的網路書寫場域。只是,這樣的書寫場域比起BBS站自由太多,字數的限制不見了,同時可以搭配許多網站上的設計,增加整體的視覺性。在這樣的環境下,「網路小說」的「網路性」又何在呢?筆者認為,廣義來講,任何網路世代的、任何善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功能的小說作品,都可以稱之為「網路小說」。新一代的作家都已少用稿紙寫作,取而代之的用電腦與文字編輯程式書寫,某種程度上都已經提供「上網」的可能性。當作家擁有了自己的官方站,或是有固定前往發表的網站,其日常寫作的小說即擁有了上傳供給讀者瀏覽閱讀的場合。讀者也會在閱讀完後,將心中被文字激起的想法與感動,立即使用網路的討論區或是相關機制,回應作者的書寫。作家在這時候並非與世隔絕閉門潛心創作,而是存在一個相對較開放(相對於傳統的創作環境)的環境裡,從事創作的工作。在這樣的定義下,《失戀雜誌》、「藤井樹官方網站」上發表的小說作品當然都算是網路小說之列。當然,王文華《倒數第二個女朋友》,如此善用與讀者互動的機制,自然也算是「網路小說」,而王文華自然也屬於「網路作家」。網路小說也還隨著使用網路的方式之改變呈現不同的型態,現在的網路小說以不需上固定的網站瀏覽,而是隨著電子報的訂閱,送達每一位訂戶的電子信箱中。「藤井樹電子報」、「王文華電子報」、「失戀每日電子報(失戀雜誌)」等都將網路作家們最新的作品利用網路之便送達讀者訂戶的信箱中,使讀者能更便捷地觀看到心愛作家們的作品。而當讀者想要更加理解掌握作家動態時,可以利用電子報內提供的「連結」機制,連線到作家的官方網站,捕捉更豐富的資訊,也可到「討論區」中留下讀後心得,提供作家繼續創作的參考。這是網路小說的變形,但也忠於網路小說使用網路、善用網路「互動」功能的重要定義。但到底誰是「網路作家」?痞子蔡?還是王文華?痞子蔡終究是一個特殊的例子,畢竟身為「教主」,其「網路作家」的地位已是無法撼動,甚至哪一天他完全脫離網路限制寫作時,他仍還會被稱為「網路作家」,永遠無法逃離這身份。而王文華呢?從技術角度來看,當然能登「網路作家」之列,但其雖然開始使用官方網站進行小說的連載,但畢竟起步時間較晚,也還未在讀者心中建立起與網路相連的印象,稱其為「網路作家」是否又真是恰當呢?這對王文華來說正是全新的挑戰!然而,不論是先寫好出版在上傳網站,還是一篇篇地貼載往站上等待讀者批評指教,讀者都是享受網路便利的最大贏家!(1)咖啡海 國立大學研究生 正在寫論文中。(2)網路作家於此,僅是作為一的分析的主題,是筆者嘗試捕捉當代小說出版現象的分析角度,並沒有任何將傳統文學與網路小說做價值上筆記之意圖。(3)引用自《誠品好讀》2004(6):74,王道偉採訪痞子蔡引文。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608學海無涯 學問是海 無涯 念大學是近海 浮潛 研究所則是遠洋 一頁頁原文 一次次meeting一波波浪濤激盪 寫論文 撒網 在驚濤駭浪中迷航 船身載浮載沈 水手驚慌 沒有燈塔導航 咬著牙 待風暴過渡雨打結束 拉起撒下的網 收穫多少 自知 --------------- 別以為念研究所很偉大,其實..... ---------------------------------------- (搞笑的真實場面) 學問是海 無涯 (回頭是岸吧!) 念大學是近海 磯釣浮潛(小心瘋狗浪) 研究所則是遠洋(其實也沒多遠) 一頁頁原文 一次次meeting一波波浪濤激盪 (我快暈船啦!想吐) 寫論文 撒網(終於決定要寫論文啦!但我的題目呢?) 在驚濤駭浪中迷航(我要用什麼方法論?解決什麼樣的學術問題?) 船身載浮載沈(論文總是每個月改一次題目) 水手驚慌(題目定不了!論文寫不出來!怎麼辦?怎麼辦?) 沒有燈塔導航(只有教授是我的燈塔啊!不過現在大家都用GIS了!) 咬著牙(其實是裝白痴、耍白爛) 待風暴過渡雨打結束(等待教授認輸默默接受自己的拙劣) 拉起撒下的網(看著寫完的論文) 收穫多少 自知(終於知道自己又白混了兩年)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608 筆記雜想(一) 太過瑣碎的思緒、零散的情緒、片段的記憶,湊不成一篇文章,但就這樣丟棄似乎可惜。 六月號的《誠品好讀》有幾個很棒的專題,「我拍,故我在」探討現代社會年輕人的攝影習慣,其中分析攝影器材與相應衍生的攝影文化,頗令我著迷。「暢銷書」專題分析「最愛小說」票選結果大眾文學與暢銷書現象,尤其針對「網路文學」做了一番探討。令我好奇的是「網路文學的界線」何在?當我不是從網路上閱讀,這還算是網路文學嗎?前幾期的《當代》有討論,應該拿出來細讀。Any way這改天再想吧! 論文已經到了接近中期的階段,書寫的感覺已經慢慢抓到,整體的輪廓大致上已經捕捉到。只是,與理論對話的部分好像還有不足之處,這又是需要看書思考的地方。但時間呢?好像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 「畢業典禮」過去,自己好像還站在原地寫論文。像是坐在星巴克裡靠窗的位子上,我埋首打著NB,偶爾抬頭,卻看見畢業典禮與穿著碩士服的自己從落地窗外快速閃過。而我,繼續寫我的論文。當我論文寫完,應該就是結帳走出星巴克的時刻。 加入PChome個人新聞台作者區應該是第三還是第四天,來閱覽的人增多了,留言的人也增多了,很感激。畢竟,在網路上寫文章本來就有期待回應的初衷,想聽聽別人給我回應、與我對話。只是覺得最近自己的文章真的滿硬的,可能這段時間我右腦(掌管理性的是右腦吧?應該是)比較發達,不知道自己現在的頭看起來會不會右邊大左邊小。 摔車的傷好得差不多,傷口快速癒合中。比較擔心的是看不到筋骨,昨天晚上沿著河堤走了一趟,感覺還不錯,看來可以慢慢恢復短程的慢跑。 -------------- 圖片註腳: 敝班兩位瘋子騎著把竹鈀子當成魔法掃帚搶奪金探子畢業證書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603摔車與摔車後 040602上午九點半,和平東路轉新生南路前,天雨路滑,煞車後重心不穩往右側摔倒,所幸後方沒有來車。身體無大礙,僅有右手肘上有擦傷,右邊膝蓋有破皮,左頸、右髖骨、右膝可能有拉傷。 摔車的瞬間應該只有三秒吧!卻是很清楚的三秒,每一秒的畫面都是那麼清晰。煞不了車、車輪打滑、向右傾斜,這是第一秒;第二秒裡,身體右側著地,開始向前滑行大概有一公尺;我在第三秒裡想辦法把已經與地面摩擦一秒的右手肘抬起,順便回頭看看後方有沒有來車。在第四秒的時候,停止滑行,我嘗試移動我的四肢與脊椎,確認自己沒有太大的狀況。第五秒裡,左側騎士停了下來問我有沒有事,我虛應了一聲後嘗試讓自己站起來。第六秒,我站了起來,此時擦傷的疼痛開始發作,但還沒到讓我特別注意的地步。接下來的時間,我趕快把車扶起…. 之後的狀況大概就跟一般摔車後的處理法則一樣,檢查外傷、檢查車況,確認可以發動,趕快到學校,直奔醫務室做處理。 那五秒裡面,能做的不多,僅能想辦法自保。也必須說自己的運氣還真不錯,後面沒有車子追撞壓上,算是大幸。身體感覺順著地面向前滑行的東時,也看著愛車側身向前滑行,我突然發現我竟沒有看到人生曾經所有經歷過的畫面,這時我確認這還不是我辭世的日子,我還有生存的機會。 外傷的部分其實很淺、面積也算小。 糗的是,褲子破了,下午還和高中的英文補習班老師有約。不得不去買條褲子。最糗的樣子還被老師、Yagee、Fumin看到。 今天的狀況:髖骨、右肩、左頸呈現酸痛的狀況,傷口開始結痂。因為結痂的關係,傷口會有緊縮的疼痛。 其他一切安好,不過今天買的樂透並沒有出現安慰行情,依舊維持我槓龜的紀錄。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529畢業典禮 K著漢人社會研究的同時,同學突然提醒我要去參加6/5號的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怎麼這麼快就又來臨了?三年前也才從輔大畢業,現在又要從台大畢業了!只是6/5號的日子似乎太好了,黃曆上一定寫著「諸事皆宜」,不然不會爺爺百歲冥誕、讀書會、畢業典禮、學妹婚禮都相遇在這一天。當天的混亂與趕場可想而知。 研究所畢業似乎不似大學畢業那樣有感覺,儘管是台大,但感覺上總有些不是那麼真實。可能是因為論文還沒寫完的關係吧!總覺得離真正畢業還要幾個月,現在也真沒有時間醞釀畢業的情緒。也有可能畢業也代表自己即將要面對軍旅生涯,想到要浪費一年多就覺得為自己的人生心疼。或許因為有學業尚未完成的感覺,總覺得自己所學步不夠稱碩士,所以才對畢業典禮感覺不踏實。 三年,從輔大到台大的三年,應該算是有成長吧!除了英文能力以外,捕捉現象的功夫、邏輯思考的運作應該都有提升。頂著台大的光環,說沒有半點虛榮是騙人,但也提醒自己別僅是泛著油光,而沒有真材實料。 因為來到台大,自己有了豐富的收穫。環境培養了做學問的態度,同儕給了我學習的榜樣,愛人與朋友是不枉此行的具體紀錄。豐富的藝文活動,圓了自己大學時大學的想像,溫州街的書香與咖啡香,繚繞氤起那自詡是文人的意象。 只是想起當初來考台大的原因,總是有哪麼點不是滋味….. 6/5號 我的台大畢業典禮。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526英文能力 前幾天系上某位老師跟我提到,現在大一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還是很不好,閱讀三十頁就哇哇叫,甚至乾脆直接放棄不唸。這話讓我嚇了一跳,我一直以為現在大學部的學生應該英文底子都比我大學時好很多,更何況這是第一學府,比我唸的大學等級又高了一番。 雖然不敢稱自己英文閱讀有多強,但好歹自己現在拿到英文文章已能掌握個七八成以上的文意,就算手邊沒有字典不會害怕直接閱讀。現在進到書店,也會到外文書區逛逛,雖然覺得歪著頭看書名很累,但也都能從尋找對自己有價值的外文書中找到一番挖寶的樂趣。 英文閱讀能力也是慢慢被磨出來的,儘管過程痛苦,但套句學長常會說的話,「撐過去就是自己的」。大學四年雖然也有碰英文,但是量其實不多,而且斷斷續續,效果不是很大。上研究所後就完全不同,幾乎所有的讀物都是英文的,就算有中文可以唸還要小心翻譯錯誤。量的差別更不用講,大學四年的英文閱讀量,研究所一個星期就超過了,當時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日子也就這樣過來啦!從以前一頁都是插字典留下的紀錄,文章段落旁還得寫下中文摘要,到現在整頁的不懂的單字已經愈來愈少,更不用在段落旁寫摘要直接掌握文意。這樣算是進步很多吧! 學習英文似乎不光僅是學習語言而已,而是學習整個文化看世界的方式與角度。過去的學術上對於文化的分類其中有一項就是「語言」的獨特性,每個語言吸納了整個文化的思維,也成為促成思想運作的工具。學習語言,正是換個角度看世界 整體來說,其實自己的英文能力變的稍好的也只有閱讀能力的部分,聽力、口語與書寫的能力卻依舊很差。當完兵想出國的真得花時間把提升這些能力,不然拖福也別想考了。 幾個朋友曾經問我如果來唸社會科學類研究所暑假要準備什麼,我想就從可以一口氣唸完30幾頁的英文paper開始吧!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