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5 Sat 2005 14:50
051105重回南陽街
為了自己的理想,狠下心來,花了銀子報名了地球村,我也重新回到了南陽街。 (別跟我說地球村哪裡不好,唯一能配合我放假狀態的也只有地球村了。) 自15歲起,南陽街就成為我重要的棲息地。 唸高中時,為了讓自己的作息正常,白天在南陽街補習,下午回到建中玩社團等待傍晚開始正課。在那,我認識了影響我至深的兩個女孩,那是青澀卻又純真的回憶。 大學時,擔任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假期活動服務員,中國青年服務社的位置就在館前路,也算是南陽街的腹地。大四的時候,為了考研究所,也跑去美加去補文法班,雖然時間短暫,但最後也看到了效果。 研究所時,還是常常跑回中國青年服務社看我的長官及老朋友們。有時,也約幾位朋友在那附近喝杯咖啡,聊聊彼此的近況。 現在,自己雖然正在服役,但為了自未來的理想,我又回到南陽街,重新開始補習的生活。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感覺真的好棒,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有學習吸收到知識,也可以感受到自己離理想的距離越來越近,而且,這段距離正逐漸拉近當中。 雖然是唸書,但卻與高中與大學階段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當在部隊不斷做些傻事,或是做些不動大腦的事之後,坐在教室聆聽老師上課,與其對話也能成為令人愉悅的休閒。 唸書是快樂的事,學習是一生的事。走學術的路就是追尋一生的快樂。
- Oct 30 Sun 2005 09:44
051030筆記海巡(二十)~爺爺的基隆
051023筆記海巡(二十)~爺爺的基隆 爺爺的基隆 我沒見過我的祖父,只知道他從大陸來台灣的時間,並不是民國38年的大移民潮,而是34年日本投降時被國民政府派來接收台灣銀行,但後來因為國共內戰的關係,再也回不去大陸。在他來台灣之前,他可想到,他再也沒法回去那寧波大宅。他可想到過,60年後,他的孫子會來到基隆當兵,他當初踏上台灣土地的那個港。 爺爺是在哪兒踏上基隆的土地?是現在的基隆商港?還是正濱漁港?那時是否也有許多沿著坡地建起的小屋?他又住在哪兒? 基隆,六十年前的樣子是啥模樣?是否也是今日繁華的模樣? 爺爺來台灣的時候,應該是搭著輪船從基隆上岸吧!氣笛伴著煙嬝鳴著,劃破未知的將來。告別了上海灘,乘著東北季風搖晃著跨越黑水溝,直到眼前有島影出現,才感覺到自己已經離開了熟悉的土地。手裡的黑皮箱,來不及收進家譜,只放著新織的襖袍、幾件冬衣、三包煙與一張地址。他可會知道,在踏上這片土地之後,他就再也沒機會離開,回到他曾經長大的寧波。牽著大奶奶的手,抱著我的大伯父,就這樣在基隆上了岸。沒有親人在這寶島,只想著趕緊把事情辦完,好回到寧波家鄉。 洋樓並肩成街,每棟的樓頂還簡單的電線,接著電外還掛著紅紅燈籠。魚貨、茶葉、樟腦的販子,繞著鐵路站旁的行號用不熟悉的語言兜售叫賣著。想打黃包車,寧波話又怎麼會與台灣話通。爺爺用著粗通的日語,搭著比手劃腳一番,才讓車把士搞清楚地址。石子路上黃包車晃蕩,大奶奶右手抱著嬰兒,左手纏著爺爺的手,望著車外應該熟悉卻陌生的人群與街景。爺爺不發一語,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只盼一切平安。 一波才平,一波將起的年代,那是,民國三十四年…. 一波才平,一波將起的年代,那是,民國三十四年….
- Oct 29 Sat 2005 12:38
051028筆記海巡(十九)~回到央大
雖然在放假中被召回受訓 心情卻是輕鬆愉快 畢竟 能夠暫時脫離原本的勤務,不必卡哨、不必面對長官、 暫時拋開自己肩頭上的責任與壓力, 真的相當地難得。 心輔人員訓練的第二天,大夥兒來到中央大學 這是充滿我大學回憶的地方 那幾年的暑假,我總會央大的科四館待上一兩個禮拜 帶領小朋友認識太空科學,製作水火箭、玩大地遊戲 更令人難忘的是 那些與國華大哥、魏姐、同期、學弟妹一起付出的回憶 雖然那段日子每兩天烤一次肉、每兩天吃一次披薩、每兩天吃一次肯德雞 雖然那段日子每天的睡眠比現在部隊裡的睡眠時間還少 雖然那段日子為了辦營火晚會練習團康活動搞到好晚 雖然那段日子在小朋友睡覺後還得開上好久的會報準備隔天活動 但那確實是美好的回憶 今年暑假 學妹邀請我一起回央大看看現役的學弟妹們時 我因為部隊裡剛好沒有假期所以沒跟上 但我畢竟還是回到了央大 坐在美麗的中大湖畔、走在繽紛的百花川旁、看著國泰樹、望著衛星天線 偷得一點回憶 回到那橘色制服的時光
- Oct 24 Mon 2005 00:11
051023筆記海巡(十八)~忠於自己的值星官
051023筆記海巡(十八)忠於自己的值星官 受完士官訓回到原單位之後,我輪值了不少次的值星官,也接了不少梯的新兵。每次背到值星帶,帶我回到幾年前擔任救國團嚕啦啦服務員的時光,讓我想起以前和同期、學長姐及學弟妹們一起帶營隊的種種。嚕啦啦是個很神奇的團體,會把人最深層的潛能激發出來,同時灌輸一套極為宗教性的意識型態,讓人相信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最有意義的事。而我,對此至今還深信不疑。 很多人勸我,不要用服務員那一套態度與方法來當兵,這樣會把自己累死。其實,我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我在這樣精實下去,我會累到不行,大小事都落到我頭上不說,說不定還會惹來一身麻煩。只是,要我懶在那邊什麼都不做,或是乾瞪眼看著學弟辛苦,我實在做不到,只會讓我覺得自己很窩囊沒用。「寧為熱心人的錯誤,也不願做個冷淡的聰明人」,就像嚕啦啦小隊歌裡的這句話,我寧願繼續當個傻瓜,也不願賣弄小聰明,犧牲學弟的體力與時間,僅為讓自己過的爽一點的軍旅生活。 這真的很傻吧!尤其自己在當值星官時,應該是最傻的狀況吧!什麼事都事必躬親外,還把部隊弟兄與待撥兵當成營隊裡的學員或是社團裡的學弟來看待,只希望他們吃得飽、睡得足、穿得暖,安穩地度過軍旅生涯。我更能因為當兵而在各方面有所成長,學習為自己的決定、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也學習如何爭取榮耀及他人的認同。在這過程當中,我似乎回到了當服務員的時光。雖然累,但當看到學弟生活無虞,心理覺得安慰。雖然疲憊,但當看到學弟們也能為他們的學弟設身處地著想,便感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 或許看在別人眼裡會覺得我是個大傻瓜,但我寧願作個忠於自己的人,做個相信我過去所相信的人。因為,服務是快樂的。
- Oct 12 Wed 2005 00:29
051011筆記海巡(十七)~放假在捷運中山站
051011筆記海巡17放假在捷運中山站 應該是從進入海巡之後,每當放假,我都常常跑去捷運中山站一帶。去逛衣蝶!別傻了!我的錢都花在買書上,哪會花在服飾專櫃上!我都跑去台北當代藝術館、光 點台北與中山運動中心。 除了「變笨」這檔子事之外,當兵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應該就是體能變差,生活失去味道這兩件事。為了不讓自己變笨,把握部隊作息中的閒暇多念些書,在放假的時候充電寫些文章,鍛鍊自己的邏輯思考。在部隊裡每天帶公差、出公差,搬東西、做粗活都僅是在進行無氧運動,對於體能並沒有幫助,時間一久,所謂的「海巡肚」就會跟著出現。為了不讓自己步上學長的後塵,我維持晚上八點後不進食的習慣,寧可餓著肚子、流著口水看弟兄們吃香氣四溢的雞排、滷味與鍋貼,也不願冒著便肥的風險,放縱自己的口慾。但這樣還是不夠,誰叫我們有那麼好吃的伙食,每餐都讓我吃到快撐壞才甘願下桌。時間一久,即便不吃夜宵,體重還是跟著直線上升。我無法忍受自己一天一天地失去腰身,也無法忍受自己的體能變弱,於是一到放假便跑去中山運動中心一至兩次,把在部隊中累積的脂肪熱量充分消耗,也讓體能能夠維持一定的程度,不至於退化得太快。 部隊裡的生活是沒有情趣可言的,定時地用餐、就寢、盥洗,之外就是勤務與公差,真的是在「撐日子」。沒有人會把當兵當成真正的生活再過,於是日子也愈來愈無趣,在固定乏味的節奏中失去令人期待的驚喜,心靈也跟著枯澀。於是,鑽進藝術館,躲進電影院,成為必要。移動在當代藝術館,雙眼盯著一件件當代藝術作品,時間隨著凝視佇足,感官的閘門被打開,顏色線條材質氣味節奏一股腦地向我轟炸。寂靜的觀賞裡,有精神澎湃的喧鬧。暫時棲身光點台北,故事在屏幕上上演,忘卻了主體的存在,心靈跟著故事起伏當中,也忘掉了自己現役軍人的身份,丟掉基隆,來到全然新的空間。空間跳躍、時間暫留,味道與節奏開始回到我期待的基調。
- Oct 11 Tue 2005 00:12
051010筆記海巡(十六)~還有十二次的放假
筆記海巡(十六)~還有十二次的放假 李傑宣布明年起役期再減少兩個月 我的退伍日期從六月七號,一下子往前跳到四月七號 算一算 已只剩下半年不到 就可以恢復老白姓的身份 半年 六個月 二十四個星期 一百六十八天 換算成放假的次數 還有十二次的假期 人生的這一個階段就要過完 在還沒進入下個階段前,我想,我至少可以說,我沒有窩囊地活著 勇敢地面對每一個挑戰,完成我該完成的任務 不過, 也真有點累了 或許 我也該學習 不要那麼地精實 把時間留些給自己
- Oct 01 Sat 2005 12:40
051001筆記海巡(十五)~登德爵閣記
筆記海巡 登德爵閣記 當兵本來就不是件快樂的事,如果又待在一個伙食很糟的單位,感覺更是糟透。相反地,如果待在一個伙食很不錯的單位,就算在辛苦,也會因為吃到美食,而感覺到一點安慰。我很幸運,單位不差,而且伙食極好。而且我們的餐廳還有一個很棒的名字,叫做「德爵閣」。 我不清楚在我進這個單位之前伙食的狀況,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從我歸建之後,我都開開心心地吃每一餐。尤其,與新訓中心金六結、訓練大隊比較過之後,更感受到這裡的伙食不僅是好吃,更可以說是精緻。舉例來說吧!一般陸軍單位的早餐,或是海巡單位的早餐,吃的是銀絲捲、豆漿、稀飯、醬瓜之類的。而且醬瓜可能因為擺久了,還失去了應有的脆度與口感。但在我所屬的單位裡,這種早餐從來沒有出現過,早餐吃的是蚵仔麵線、義大利麵、皮蛋瘦肉粥、魯肉飯之類的。更不用提晚餐了,把我們一週的菜單提出來,一半的人會嚇壞、另外一半的人會捶胸頓足,感嘆自己當初選錯單位。一般的滷雞腿、炸排骨、烤秋刀魚不用提。費功夫的洋蔥豬排、腐乳燒鴨、咕咾肉、芋香燒腩排、避風塘肉排、京汁豬柳排等等,每天都會輪流上桌,不時還有新菜色推出。於是,每天所有人都期待吃飯的時刻。就連自本單位調走的高官,也懷念這裡的味道,開始要求他所屬的新單位要向我們的伙房看齊。 能待在有這樣優秀伙房的營區,是令人驕傲的事。說起來,這都要感謝我們「德爵閣」的大當家~耀德。 當很多人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時,耀德很早就決定要在餐飲界闖出一片天下。他期待自己能在三十歲以前能當上餐廳的經理,之後再自行創業,開創自己的餐飲事業版圖。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在許多知名的餐廳、飯店內場裡工作過,練就了一身好手藝。但是,他不甘心於此,想要學得更多。印象深刻的是,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的是餐飲的全部」。於是,他從內場轉戰外場,未來,他也將在新的餐廳裡擔任中階主管的職位。 伙房人員在耀德的帶領下,水準直逼外面的餐廳。耀德豐富了伙房的菜單,並把一身的好功夫教給了他下面的學弟們。當然,他也帶給下面的人不少壓力,許多伙房弟兄都表示,他們其實很怕耀德到伙房來,因為耀德一進伙房,舉凡工作人員的服裝、伙房的整潔、餐食的味道與賣相等等都要要求到最極致。常常就看到耀德在晚上以嚴厲的口吻教育學弟,提醒他們要有專業人員的態度,做出令人滿意的伙食。 但耀德所做的還不只這些,他還考慮到伙房人員退伍後的將來。有一陣子,他要求下面的學弟開始準備廚師證照考試,原因就是希望伙房人員更加專業之外,在退伍之後,更能延續自己的伙房專長,在餐飲界裡繼續延續自己的興趣與專業。 和耀德「論食」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耀德本身學得粵菜,但對於大陸菜系其實都有研究。我自己雖然不懂得如何燒炒,但寧波混福州的血統下,對於大陸菜系多少也有些見識。常常晚上下勤後,兩個人就在辦公室裡聊了起來,從菜系的歷史聊到口味,從台北的餐廳聊到大陸的食樓。耀德不僅讓我見識到何謂「餐飲專業」,更豐富了我對於「食」的認識。 還記得有一晚,我們聊到雜誌上的名人,他說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一位成功人士在雜誌上出現。我相信他會做到,因為,他是個有夢想,也願意為夢想付出的勇者。 耀德將要退伍。祝福耀德未來的餐飲事業鴻圖大展、大鳴大放。
- Sep 20 Tue 2005 01:11
050920薇薇安魏斯伍德與台北時尚新部落

050920薇薇安魏斯伍德與台北時尚新部落 Dear劉老師: 上禮拜我去看了在北美館的「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特展,有些感想與您分享。之所以認識Vivian Westwood是因為之前在老師誠品講堂中提到關於服飾美學的單元後,我又去看了一些關於時尚美學的專書,不少書中都提到Vovian Westwood在時尚設計界的地位,及其對於服裝美學獨到地的創造力與批判性。除此之外,其也為《慾望城市》裡的女主角莎拉潔西卡設計服飾,更引起我對於這場展覽的注意。 這次北美館的Vivienne Westwood展,收集了各大服裝博物館的展品,可說是一場時尚服裝的盛宴。在現場,我突然感覺到真的有一種「新部落」的感覺。在課堂上老師提到,相同美學品味的人會快速地聚合與離散。而這樣一個展覽,正應驗了Mafessoli對於新部落的描述。據聞,平常週末北美館的參觀人數為兩千人次,但這場展覽開始後,北美館週末入館人數,單單一個星期六就湧進了五千人次,足見這位設計師在台灣的魅力。有趣的是來看這場展覽的人,除了一般的美術館常客之外,我看到更多的是打扮時尚的美麗年輕女性,她們像是抱著朝聖的心境,祈求親眼目睹這位時尚界大師的作品。整個現場,不僅僅是一個時尚服裝的展覽會場,更像是一場時尚Party。在展場等待入場的人,就像是在MOS外排隊的舞客一般,等待著守門人收起擋人的紅色棉絨繩。 這些參觀者及其所穿的服飾,也成了展覽的一個面向。她們的服飾裝扮,凸顯了她們自己的個人美學品味。她們聚集於此,更顯示她們因為共同的品味而聚集。儘管她們彼此不相識,但沿著相同的美學路徑,她們得到了相同的資訊,並且各自決定來此朝聖。這或許正是全球化的結果之一吧!在這個時代裡,台灣女性對於時尚的敏感度已經跟上了國際的潮流,能夠在最快的時間解讀並且欣賞歐美當季的最新時裝。 不知是台灣的消費群眾真的已經具有與國外相接時尚品味水準?還是《慾望城市》的魅力太大?讓這群時尚佳麗能在此齊聚一堂,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這絕對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台北時尚新部落成員的朝聖PARTY。 展覽相關資訊及圖片來源: http://www.tfam.gov.tw/VivienneWestwood/index.htm
- Sep 20 Tue 2005 00:33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衝擊效應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衝擊效應 人和人之間是怎麼串連起來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一直是社會科學要回答的問題。《衝擊效應》這部電影給了我們「衝擊」的答案。一個搶案,最後引發一場槍殺。在這中間,檢察官及其妻子、搶匪、鎖匠一家、警察、電視製作人及其妻子、波斯人家庭因為一個事件緊緊地相連。 說實話,這是一部很難去評論的電影。難評論的地方並不是這部電影的精彩與否?而是我們很難找到與這部電影類似相關的前作,來作相關的討論。有人拿《天人交戰》與《衝擊效應》相比,但我覺得《衝擊效應》本身的主題性與敘事風格與《天人交戰》迥異,沒法擺在一起談論。如果硬要講,我會拿《蝴蝶效應》來作對話,這兩部電影都給人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緊繃感。但這部電影跳脫了《蝴蝶效應》的結局,以更寫實的手法告訴我們任何的決定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一場搶劫,讓搶匪之一在隔天的便車上送了命;一名警察竟然必須在車禍現場拯救自己性騷擾的黑人女性。於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因果」的力量,就像《蝴蝶效應》裡的任何決定一樣,《衝擊效應》展現了更大的格局,宣示人的任何小小決定不僅影響自己,更影響到整個社會。 個人很喜歡翻譯者把這部電影的原文原名Crash翻譯成《衝擊效應》。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效應」帶來了一種「擴散」的感覺,我們不知道這個效應將在哪裡停止,也不知道我們正經歷到的又是哪鼓勵量的源頭所生。人就像活在浪潮裡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遠。 很多人把視為這是探討美國社會裡「種族主義」的電影,但我認為這樣有點小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呈現了是美國作為一個多元種族所構成的國家,其實面對著種種的難題。我們換個角度來想,美國其實是個可憐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之後,民族自決的呼聲在地球各個角落響起,民族國家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成立。在冷戰前期,「民族」與「國家」幾乎劃上了等號,所有的國家都強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然而,儘管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國家,為一個世界民族的大熔爐,卻仍被冠上「白人」、「西方」等等刻板印象,永遠擺脫不了其西方文化霸主的形象。事實真是如此嗎?儘管「美語」成為連結不同種族的重要關鍵,但實際上,我們清楚在美國各地的不同民族仍舊盡力保存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僅管這些文化已經失去了原本根源的土地。 人跟人到底是如何連結在一起?《衝擊效應》讓我想起大學上社會學時所唸到的「衝突論」,不同的社會群體、階級與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鬥爭。但如同「衝突論」理論本身的困境,我們在《衝擊效應》裡,也看到了人性的小小光芒,在黑暗的後現代水泥叢林裡,持續發熱閃耀著。 相片來源 http://www.truemovie.com/2005moviedata/Crash.htm
- Sep 18 Sun 2005 22:59
050917中秋烤肉的由來
050917中秋烤肉的由來 印象中,中秋節就是要烤肉,只是,自己在中秋節烤肉的次數並不多,多是留給與家人親戚一起聚餐。 但是,中秋節為何要烤肉?這個問題今天成為各大電視新聞臺的當紅話題。記者訪問了很多人,但很多人都說不出答案。有人提出,是因為烤肉醬電視廣告中「一家烤肉萬家香」的緣故,再配合上台灣大賣場興起,紛紛開始促銷烤肉用具。雙重的因素之下,造成了中秋節烤肉的風氣。到現日,當很多人被問到中秋節要做什麼時,未必會回答「吃月餅」、「賞月」等,而是直接聯想到「烤肉」。 上面的理由聽起來還滿有道理的,但我爸提出了另一個不錯的答案。他指出,以前的阿兵哥留營在部隊裡過中秋節沒其他事可做,部隊長官就想出了讓阿兵哥們烤肉消磨時間的點子。而當這些阿兵哥退伍之後,也順便把這個習慣帶回到社會上,所以也就形成了中秋烤肉風氣的由來。 我現在服役的部隊裡也有辦中秋節烤肉,只是,我寧願放假在外享受大餐,也不要犧牲自由吃部隊裡的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