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 17 Sat 2005 15:09
050917 時間

050917 時間 滴答聲從不間斷 感覺有快慢的差 焦急愁慮 流速變慢 喘氣放鬆 敲敲溜走 抓不住 留不下 卻已施了魔術 只有未解的迷團
- Sep 05 Mon 2005 10:18
050905徐凱與電車男

050905徐凱與電車男 當朋友問我想要當什麼樣的男朋友時?我會想要以王文華作品<61×57>裡的徐凱為範本。但很遺憾地,我既沒有徐凱一般的創意,也沒有徐凱般對於生活的品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我只是個電車男。如果把自己說成電車男可能太過,那應該說我只是個六年級的學院男! 在我當兵前,我幾乎所有的時光,都活在學校裡。我的朋友來自於學校,我的生活重心擺在課業與社團。平常,上午是課業時間,疲於下課跑教室的過程中,四年大學與三年半研究所生涯中,我沒有蹺過半堂課,坐在教室最前面,頂多只是在上課時趴著睡著,但我很行的是,即便我在睡,每當教授點到我的名字時,我都能立即反應過來,還能針對剛剛的上課內容提出問題,唬得教授同學一愣一愣。下課後,除了準備隔天的功課外,社團佔去我所有的時間,不論是服務性社團還是系上的系學會我都全心投入,希望能在社團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幾年,生活相當充實,但感情上一片空白。升大四的那年暑假,我認識了我第三任女朋友,說來有趣,我們是在往蒙古的學術旅行團上認識的。在旅行中,我們培養了不錯的默契,回到台灣後,也順勢在一起。和她在一起的時間,也是我人生最忙碌的一段時間之一,我忙著準備研究所考試,雖然想抽出時間來陪她,但卻往往流於形式,找不到彼此相處的趣味。在研究所考上之後,我們也就分手了。 上研究所後,同學介紹我看王文華的<61×57>,看到書中徐凱對於感情的付出,我才驚覺,過去我所以為的愛情,只是單純的相處,沒有絲毫的趣味可言,更不用提有沒有推積回憶,讓感情更加深厚。我之前太重視理性,但感情本來就是感性發揮的場域,就像NBA球員本來就不該跑到大聯盟的球場上,淪為跑龍套的小丑。<61×57>裡的徐凱,除了一些小瑕疵外,應該算是完美情人的典型了!徐凱總是用幽默感、熱情與創意打動靜惠,即便徐凱在心態上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整段愛情卻是在每一個細節裡都充滿著令人難忘回憶。一杯就是果汁,一場下午的蹺班、一段散步、一場只有兩個人的電影、一次一起在中央車站前睡著的紐約之旅。愛情裡的分秒,對靜惠來說都充滿著徐凱的細心與創意,每一次驚喜所留下的物件,相片、電影海報、牙刷、刮鬍刀,也成為這段感情的證物。 在<61×57>之後,我面對愛情的態度有了轉變。在第四段的感情中,我拿起相機,希望完整記錄下愛情裡的細節,偶爾也開始臨時編起劇情,當起不稱職的演員。手工的卡片,出其不意的禮物,臨時起意的淡水之旅,是我自<61×57>得來的靈感。我也開始學習欣賞女生的服飾(雖然仍是用我自己的學術角度),學習陪女生逛街、買鞋。偶爾也會翻翻女生的時尚雜誌,研究攝影師的功力之餘,也關心一下這一季服飾上與配件上又有什麼新的流行趨勢。也學著找尋街巷裡的美食,不僅食物要好吃,餐廳裡的氣氛也是觀察的重點。或許應該這樣講吧!我幾乎用的是學術的精神來面對感情生活。這段感情裡,Yvonne對我的引導啟發也相當重要,兩個人共同企畫的旅行,兩人共同分享的大餐,數不清的細節,是兩人分手後各自珍藏的回憶。 感謝王文華,<61×57>讓我脫離了電車男/學院男的行列,自己雖然並沒有徐凱一般的創意,卻也學會脫離理性的閣樓,用自己的方式,為感情留下深刻回憶。我也要奉告台北的捷運男、光華商場男們,想要脫離光棍的行列嗎?先去書店翻開<61×57>吧! 或許,我的本質上還是個學院男吧!當我現在正在服役中,目前交往的對象比較獨立,我之前所培養起的技能似乎變得無用武之地。期待,能夠擁有電車男的勇氣,再為自己的感情拼出好成績。 相片: 意鈞抱歉啦!但你在我心目中真的是徐凱化身!站在電車旁邊的徐凱!呵呵~
- Sep 04 Sun 2005 10:13
050904筆記海巡(十四)~必要之惡
050904筆記海巡14必要之惡 今年夏天還沒結束,三個颱風瑪莎、海棠與泰利分別襲台,很不巧地,我剛好都在營。在颱風來臨前負責防颱準備,也在颱風走後清潔善後,颱風正在吹的時候,則躲在營舍裡享受不用出公差的悠閒,哪起書來偷點閱讀的樂趣。海棠與泰利都屬強度颱風,但這次泰利的威力卻比海棠強了許多,不但把營區裡的樹吹得東倒西歪,更把一間庫房的鐵皮屋頂全部掀掉。颱風過後,隊長提到,以後夏天作防颱準備,一些枝葉太過茂盛的數目,得把樹枝鋸掉,不然迎風面太大,當風力過強時,樹就很容易斷,營區也要花更多時間善後。被吹斷的樹,程度輕的只斷了上節,只需從斷裂處鋸去就可,但程度嚴重的,則從中段劈裂,勢必得從主幹腰部鋸起,原本的 鬱鬱林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現? 假期剛好排到泰利颱風要走的當天,趁著颱風前腳剛離開台灣,我後腳也趕緊跟著衝出營區,殺回我台北的溫暖小窩。廢話!當然要衝啊!不然不知道為了善後要花掉我多少力氣、浪費我多少時間,這種事當然能閃則閃!台北的路上跟營區比起來好不到哪裡去,被吹斷的路樹一根一跟地倒在兩線道的中間與兩側,是就算叫醫護兵來也無法搶救後送的陣亡戰士。這些原本枝葉茂密的路樹,也同樣禁不起強風,為國、為市捐軀。 難道,為了這些樹好,在颱風來臨前就必須去鋸樹嗎?難道為了這些樹好,許多樹幹上的嫩芽我也必須在他尚未長大前,就得先摘掉,以避免長大後影響主幹的發展嗎?我得承認,對於樹,我有特別的情感,總把他們想像成慈祥的老人,靜靜地路旁守候著這城市。要我拿起鋸子,斷去他們的肢臂,實在狠不下心。這場泰利颱風(或許應該說連續的強颱),卻像是打了我一記悶棍般,讓我陷入是否有所謂「必要之惡」的疑問中。為了集體公眾的利益,是否整體裡的某部分就該背犧牲掉?為了整體的「大好」(Great Good)(註一),難道真的就應該揚棄人道主義? 這令我想起了先秦的法家,法家強調整體的利益必須透過嚴格的規定限制來達到,藉由對於社會的嚴厲控制,讓國家更為富強。無怪乎有些管理學者推崇<韓非子>,畢竟能夠在兩千多年前就想到「制法」、「用術」與「順勢」的管理觀念實在令人可以行跪拜大禮。但那畢竟是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這個民主年代的台灣,有需要到這樣嗎?嗯!好像台灣比春秋戰國時代也好不到哪裡去,社會新聞不斷,內憂外患不止,好像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順勢思考著自己過去所秉持人道主義精神是否錯誤?宗教系四年下來,的確養成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考慣習,總認為順法自然、與道合真是我中及的理想。然,《臥虎藏龍》裡「碧眼狐狸」講得沒錯「人,就是江湖」當兵半年多以來,見識到太多與我價值觀相抵觸的人事物,更別說認清自己醜陋的一面。來當兵的人各式各樣,為了管理上的需要,部隊裡以「惡」制「惡」絕對是必要的。使「惡」,必然也會遭來眾人的嫌棄,但是不去行使,後果必定更加嚴重。沒有一定程度的紀律威嚴,又怎麼會有正常運作的部隊呢?沒有放患於未然的狠心,又怎能在事件來臨時享受泰然寧靜?要成大器,必得不拘小節,更得懂得「使惡」的藝術。 或許,換個角度來說,「惡」也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只是藉著對於惡的理解與掌握,來達到「道」的境地。 註一:借用了《超人特攻隊》裡酷冰俠的台詞。
- Sep 04 Sun 2005 00:29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電車男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電車男 關於《電車男》所引發的聯想,在前一篇影評寫在<寫在看《電車男》之前>已經提過了,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說些相同的話。倒是《電車男》電影版本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值得與大家分享。 「愛瑪仕小姐只是一個人,但你有我們替你撐腰!」 這是片中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講,社會學家或是人類學家往往都希望能掌握到一個社會的「結構」,從結構功能的角度來理解社會之所以運作之可能。在這個理論架構下,社會被想像成一個有機體,擁有不同的器官,器官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維持了有機體生命的運作。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期的社會學理論與人類學理論中,「結構功能論」在50、60年代裡叱吒風雲,因為「結構」往往具有清楚的特徵,比如說性別、階級、職業等,尤其在當代社會中,政府主導人口普查與工商普查下所建立起的資料如此完備,更是讓我們能透過數據資料清楚地掌握這個社會的「骨架」,也達到了「分群」以瞭解社會的效果。到了當代,對於對於階級、性別職業等等的討論已經指出其作為社會分群的變異性,並指出消費及其背後的個人美學才可能是未來最重要的分群指標,不同美學部落的人就像不同階級、職業的人一樣,在互動上具有一定的隔閡。但「網際網路」的出現幫助我們跨越階級、性別、職業,甚至是美學部落等所具有的鴻溝。個人在網路上的身份並不具有實際社會辨別所需的特徵,無須表明自己的性別、職業、品味與年收入多少,只要上了網,就擁有了「發聲」的權力,在寂靜的廣大舞台上,「無名氏」是真實配角最大的集合。 在「電車男」的故事裡,「無名氏」才是使之所以感人且順利進行的真正動力。原本不相識的人,因為電車男的勇敢而聚集起來。原本陌生的人,共同在為電車男出點子。原本距離遙遠的人,因為幫電車男加油,即便天涯也顯得近在咫尺。他們都在為電車男撐腰,他們是無名氏,更是這整個故事的無名英雄。我們也見識到,即便硬體冰冷,電腦後面的無名氏們,卻是熱血沸騰! 片中將書中廣大的無名氏化為七個具體的人物:沒人愛毒男三人組、失戀小護士、貌合神離夫妻檔與自閉男。沒人愛毒男三人組表現的是原著當中毒男們被一連串「電車男奇蹟」「轟炸」的反應;失戀小護士與憂鬱妻子提供了女性觀點,讓電車男不置於被男性幻想淹沒。自閉男與悶騷丈夫則一直提供具體的戰略,如服裝、約會地點等。在這些角色當中,我特別喜歡導演對於貌合神離夫妻檔的著墨。原本枯燥無味的婚姻生活,因為夫妻各自加入了聲援電車男的行列,而重新找到了彼此的默契,重新找到了婚姻生活的趣味。導演安排的很好,一開始沒有人發覺他們會是一對夫婦,而當先生帶回來貝諾亞紅茶後,一切有了轉機。而當電車男遇到挫折時,太太打開了門,主動走進臥室,兩人共同在電腦面前守護電車男的畫面,真的頗令人感動。 這群幫助電車男一舉攻下愛瑪仕芳心的「無名氏」們,也令我想到威爾史密斯在《全民情聖》愛情顧問的角色但電車男裡的「無名氏」們,不僅提供愛情良方,更在網路上集合成為一個具體的力量,支持電車男。比起「全民情聖」,這群「無名氏」更加具有說服力,因為正在看著此篇文章的你我,正有可能加入「無名氏」們的行列,以自身的悲喜經驗,一起站上聲援電車男的月台。
- Aug 24 Wed 2005 10:54
050823我是「學院男」

050823我是「學院男」 最近《電車男》爆紅,讓我也跟著反省我是否也具有「電車男」的某些特徵。如同集「秋葉男」、、「御宅族」與「網路毒男」的電車男有著不起眼的外表,除了動漫畫與電腦設備其他時尚一竅不通,更別說穿衣服、找餐廳這些事了!以學術為職志的「學院男」(或是「實驗室男」)也好不了到哪裡去,而我應該算是其中之一吧! 這種人在台大超級多,隨處可見,而且範圍還一路延伸到中央研究院去。「學院男」的特徵大致如下:身上幾乎沒有名牌,唯一的品牌是腳上的NIKE球鞋。服裝以牛仔褲與T恤為主,冬天再加上個簡單的夾克。頭髮都是在巷子裡的媽媽理髮廳剪的,平常沒動過染髮的念頭,也不會抹上髮雕露抓個兩下。隱形眼鏡對他們來說太貴,而且會妨礙讀書的效率,所以眼睛也是必備配件。一天當中在書堆裡的時間比在馬路上的時間多,用電腦不是在跑數據、玩網路遊戲、就是在用FTP抓院線片與A片。與其叫「學院男」們跑百貨公司,倒不如叫他們逛誠品書店。他們不懂時尚,所以和他們出去逛街也沒啥意思,最多逛逛佐丹奴與Hang Ten,極限出現在NET與球鞋運動用品專賣店。他們買書就像女人逛百貨公司一樣,花錢不眨眼,遇到折扣一樣衝鋒陷陣。他們雖然喜歡吃好料,但是沒啥品味,俗夠大碗的吃到飽最適合他們,所以也別想說他們會主動發起吃些什麼特別口味特別的異國美食。 當然有些學院男們天賦異稟,身懷絕技,有動人的文筆不說,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演講、辯論、爬山、各式樂器都能秀上一兩手。但是這種人畢竟在比例上偏低,而且這種人性情通常比較古怪,有種孤芳自賞的特質。 某些「學院男」在兩性互動上的確有些障礙,尤其是念理工系所的男生們,他們不太懂得如何去和異性互動,更別說要去追求心儀的對象。他們不擅言詞,不懂得用具體的行動表現自己的想法與心意。因此,常常聽到這些人又收到「好人卡」(也就是被女生拒絕的理由是「很抱歉!我知道你是個好人,但我想我們還是作朋友比較好」)。但不要以為這些「學院男」的感情歷史都各個坎坷,因為有「學院男」,自然也有「學院女」,志趣相投,人生規劃也接近,當然也容易送做堆。 偏偏我從高中起就是這副「學院男」模樣!在輔大讀大學、在台大唸研究所也沒啥變化,未來的規劃也還是在學術的領域裡,我想我一輩子都會是學院男的樣子吧!大學時期忙著課業與社團,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如何打扮自己。到了研究所時期,只有更誇張,跟我聊時尚,到最後我會跟你搬出消費文化理論;跟我去吃飯,到頭來我會開始聊起飲食史的種種;跟我去逛街,我會開始做起田野調查,四處找尋有趣的景象。不過在拿了Eileen給的好人卡、和Yvonne交往過之後,多少有了些改變,至少對於吃食有了更深的興趣,逛街時,除了自己的學術樂趣外,對於服飾與消費空間,也越來越能欣賞。 或許,我也像電車男一樣,因為每一段感情,而有了改變。 圖片來源: http://www.lsmovie.com.tw/denshaotoko/09_download.htm
- Aug 23 Tue 2005 22:43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寫在看《電車男》之前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寫在看《電車男》之前 當網路上許多朋友已經開始針對《電車男》這部電影沸沸揚揚地開始討論時,我可能正在部隊裡過著坎坷的日子,也還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去觀賞這部令我期待的電影。但在看電影之前,我倒可以先說說看完《電車男》小說的一些想法。 先來講講《電車男》作為網路文學的「文體」形式。《電車男》是以日本2ch也就是台灣所熟悉的BBS留言版上的留言所匯集而成的一本小說。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這說是一本「留言本」。這本小說並沒有單一的著者,而是將廣大的中野獨人,也就是BBS的匿名使用者,在網路留言版上的留言重新編輯而成。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太多的旁白,更看不到有所謂的作者意識的呈現,僅有以留言而成的對話紀錄。 在台灣的網路文學中,《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蔡智恆嘗試了以痞子蔡與輕舞飛揚兩人的對話記錄作為文本的核心,以一行一行地對話,呈現出BBS上相互丟水球的樣貌。「對話」不再需要脫口而出,寫東西也不用再振筆疾書,將自己在網路上與別人的對話保存下來重新編輯,再加上時間、背景等等元素,就能成為一篇好的小說。在該書中,痞子蔡更將自己對於網路與BBS的觀察融入在男女主角的對話之中,使「網路」不僅是連結主角們的通路,更是整部小說的主題之一。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創作過程中網友們也爭相在成大的BBS上留言,發表自己對於故事連載的意見,這也成為痞子蔡在創作時的重要參考。台灣的網路文學於此,開始了最重要的一頁,也成就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台灣網路文學的經典地位。而當台灣的網路文學離「網路」這個主題越來越遠,《電車男》這個日本的例子,似乎暗示了「網路本身即是文本」的全新可能性。《電車男》的文本是集結了眾多網友們針對一人物事件的留言,挑選符合主軸的篇幅,再將其作適當的編輯而成。從「作者」的角度來說,這整本書乃至這整個事件,並不是一人之作品,而是眾多網友的結晶。「留言」即是文本,網友所留下的記錄成為故事的本身,而新的留言不僅左右成為故事本身,也主導了故事的發展。 就像前面所提的,這不僅是一本「留言本」,更是一個網路事件的真實記錄,是每一位網友參與「電車男」與「愛瑪仕小姐」真實生活故事的寫真。也因此,這本書更加地富有召喚的力量。故事當中暗喻著每個網路使用者除了都能參與於網路事件與網路文本誕生的過程中,更蘊含著每個人都能像電車男一樣擁有美麗邂逅及動人愛情的可能性,因為這是一個網路族們真實都參與其中的真實事件。網友們藉著對於整個事件的參與,使電車男成為「秋葉男」、「御宅族」與「毒男」們的具體投射,將自己所無法完成的目標藉由電車男來達成。反過來講,電車男的故事也提供給這些人莫大的勇氣,成為社會集體治療的一個成功案例(或許也增加了日本的結婚率也不一定)。話說至此。令人好奇的是,既然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實際的男女主角會怎樣看待這樣一個因自己而起的網路風潮。他們是否料想到自己的故事竟然成為影響日本社會的重大事件,又是否想過自己已沒有理由分手,因為他們早已因為網路機制轉化為網路世代下日本人心目中的愛情英雄。 近來日本電影大量自「純愛系列」的小說裡找尋題材,將很多動人的故事拍成電影。藉著小說與電影相虎的加乘,在恐怖靈異之外,「純愛」成為日本電影的另一支主流,讓電影公司賺淨不少白花花的銀子之餘,更讓眾多影迷在看完小說賠上了眼淚之後,又為了影片流淚一次。許多地景也跟著小說與電影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成為日本書迷與影迷朝聖的必經之地,更帶動了另一波地「文化經濟」。反觀台灣呢?台灣近年來在網路文學的蓬勃發展下,許多作品也深深打動人心。「痞子蔡」、「藤井樹」、「敷米漿」與「九把刀」等等都創作出令人喜愛的作品。但台灣的電影公司或許還無法理解這當中所具有的力量,除了痞子蔡的作品外,尚沒有將網路上的故事翻拍成電影的風潮產生。當《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宣布要拍成電影時,我頗為高興,為台灣本身的小說創作能搬上大螢幕而興奮。但是,當導演宣布這整部電影裡場景要捨棄原本小說中所提到的「成功大學」,而要移師大陸拍攝時,我的心就已經涼了一半。當影片中的地景脫離了原著,書中原本的味道也跟著走調。果然,電影推出後,無法喚起台灣讀者對於整部影片的認同與喜愛之外,還引起書迷不小的撻伐聲浪。 再來看看電車男與當代消費社會間的關連,書中所謂的「秋葉男」、「御宅族」與「網路毒男」分別都有各自的消費偏好,其與每個人的消費美學密切相關。「秋葉男」愛跑東京秋葉原的電器街、「御宅族」是動漫畫與成人AV的忠實顧客,「網路毒男」更是大量從網路上找尋消費所需的資訊,或是沈迷於網路遊戲之中。消費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消費者卻能透過商品及消費工具(或是環境)本身所帶有的美學特徵,形成新的群體與身份認同。消費時代裡除了藉由消費行為本身形成了新型態的部落之外,網路更成為新部落裡成員相互連結的重要管道。但如同德國社會學家Maffesoli描述新部落具有「明顯消費特質」、「快速聚集」與「快速離散」等特徵,新部落的成員往往也隨著個人美學的轉變,有了新的消費習慣,也變更了自己所屬的部落及其認同。集「秋葉原男」、「御宅族」與「毒男」於一身的「電車男」消費習慣在網友們的介紹下逐漸改變,並且隨著自己新的美學品味逐漸成形,除了擺脫「網路毒男」的魔咒外,也一步一步地脫離原本的「秋葉男」與「御宅族」的消費慣習,以新的個人樣貌與消費行為發展戀情。因此,我們看到電車男在留言版上宣告了自己將會逐漸脫離「秋葉男」與「御宅族」,以新的個人美學風格與消費習性,加入新的消費部落。 「電車男」不僅僅是一個真實且極富號召力的愛情故事,一篇篇網路留言所帶來的網路文學文體革新,更是當代社會「消費性」與「網路性」兩股重要力量交會的見證。 圖片來源: http://www.lsmovie.com.tw/denshaotoko/09_download.htm
- Aug 21 Sun 2005 00:24
050821筆記海巡(十三)~其實我過得滿爽的嘛!
050821筆記海巡13其實我過得滿爽的嘛! 和BOOKING約了碰面,聊完之後,才發覺海巡真的很爽。 BOOKING在淡水的砲兵旅營部連裡當班長,如果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講,他的服役過程屬於中華民國男性軍旅經驗的典型,也就是陸軍裡的那一套,而我所隸屬的海巡則僅能當作是台灣軍隊文化圈的邊緣團體。對他們來說,我在部隊裡過的日子,既像當兵又不像當兵。不過,海巡本來就不是純粹的軍隊,而是集軍、警、海關三個體系於一身,所以管理上雖然沿用陸海空軍刑法,但實際上卻不同於一般三軍的模式。如果硬要去比你海巡的生活,應該說比較像是警察,而不像軍隊。我們畢竟是以執行司法警察查緝走私偷渡的為首要任務,而不是把作戰擺在功能的首位。 或許一開始真的很累,但是日子久了,有比較的對象後,很容易就發現其實在海巡當兵真的不錯。 當三軍弟兄夏夜炎炎難以入眠的時候,海巡弟兄卻要蓋著棉被,擔心被冷氣吹到感冒。 當三軍弟兄忙著高裝檢的時候,海巡弟兄主要就是在自己的小小安檢索裡熟悉安檢相關器材,東西少,而且方便攜帶。 當陸軍弟兄忙著下基地的時候,海巡弟兄依舊在自己所屬的單位裡,執行例行的安檢任務,幾乎沒有調動的可能性。 當陸軍班長為了大隊人馬人數總是算不對煩惱時,海巡弟兄的編制可說是小了許多,方便清點人數,也方便管理。 當陸軍弟兄每天只能補修到0630時,海巡弟兄即便是值夜勤,也可以補休到滿八個小時,中斷睡眠還可以補一個小時。 聽BOOKING說著他在陸軍單位裡的遭遇,自己慶幸著自己好在是屬於海巡,而不是一般的陸軍。原本的委屈相較之下變得渺小,似乎不該再有所抱怨,告訴自己說,原來我過得還滿爽的嘛!
- Aug 07 Sun 2005 23:47
050807感謝指教….
050807感謝指教…. 敬啟者 或許你不知道,在PChome新聞台上留言版留言,其實是會留下個人IP號碼的,所以可以看出最後兩篇留言是出自同一個人或是出自同一台電腦,所以,就別在砸自己的腳了。 如果你把我形容成同志,我會很高興,但也很遺憾。遺憾的是我並不是同志,我可是道地的異性戀者,高興的是你竟願意稱讚我擁有同志一般的藝術天分與風格,在此我也感謝你。 或許是因為我在王文華流行館投稿的影評被該版的編輯採用,才讓我的留言版最近多了幾篇比較激烈的留言。但網路世界本來就是如此,既然選擇了開放的平台,就得面對這些鳥事。咖啡海本來就是學術圈裡的的人,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很硬,因為對我來說,這些文章本來就是給自己看的,又沒有求任何人來看。對於當兵這件事的思考,延續了人類學對於文化調查研究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夠從人類學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台灣部隊裡的文化,甚至是台灣因為徵兵制對於整體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之所以取名「筆記海巡」便是出自「田野筆記」之意,所以很多人覺得我文章難讀,我非常高興,也覺得理所當然,寫下對於軍旅生活的想法一來是希望能夠繼續活用之前所學的人類學與社會科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二來也用自己的方式幫自己的當兵過程留下回憶。所以如果各位看倌看得不滿意,非常歡迎指教,但我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用我自己的方式。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系列亦是如此。評論電影好壞的文章已經太多,我想寫的,僅是自己因為電影所得到的啟發與想法,將其整理出來,分享給我的朋友們。電影好不好看於我本來就不是重點,而且就已經宣稱是「不負責影評」了,我又何必介意大家是否與我有相左的看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也很期待與網路上的朋友們利用新聞台或是部落格等平台做意見與資訊上的交流。 也或許,一切是我想得太美好。在網路上或許就是有這種以殺掠別人文章新聞台或是部落格的人存在。這類人,可能真的有著維護網路文學創作的使命感,或是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對於任何人的網路創作都要插上個一兩句批評。明明台長寫文章就是自己寫得爽、寫得高興,但就有些人硬要來發表高見。但相較於那些無聊的廣告讓我殺到手軟,或許這些來鬧場的人還可愛些吧。 感謝指教…
- Jul 24 Sun 2005 19:53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世界大戰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世界大戰 受到朋友的影響,並沒有帶著太大的期待進入電影院欣賞《世界大戰》,反倒因此有了更多的收穫與反思。《世界大戰》改編自1898年的原著小說,在1938年時曾以廣播劇轟動美國社會,之後在分別在1954年推出電影,1988年推出了以這部小說為基底的電視影集,至2005年才又由史蒂芬史匹伯推出電影。 一部小說連結了19、20與21世紀的科幻想像,實為經典。 自己雖然沒有完整看過1954年黑白版的《世界大戰》,但是2005年版的《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世界大戰2005》)卻可以看到許\多20世紀以來科幻片的影子(1)。舉例來說,在《世界大戰2005》中,外星人在陸地上所使用的大型移動工具,頗有《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中,帝國移動載具AT-AT的影子(2) 。外星艦艇在美國各大城市上空引起氣候巨變,並從雲中逐漸清楚的片段,也讓人回憶起《ID4星際終結者》中,外星艦艇突然出現在白宮上空的畫面。美國空軍迎擊外星人,但飛彈打不穿外星人的防護罩,同樣也在《ID4星際終結者》中出現過。而外星人害怕地球病毒的說法,在《終極戰士》中也曾引用過,終極戰士因為害怕伊波拉病毒所以來到地球,欲在消滅該病毒後再做進攻地球的打算。湯姆克魯斯一家人在地窖裡與外星人短兵相接一幕,也與《靈異象限》中梅爾吉伯遜一家人的遭遇有相似之處。 零零總總地舉出這些例子並不是說史蒂芬史匹伯有抄襲之嫌,相反地,我倒覺得史匹伯似乎在幫我們重新回味20世紀的科幻電影歷程。相較於《ET》、《第三類接觸》等充滿創意的佳作,《世界大戰2005》雖然缺乏了原創性,卻重新體檢了好萊塢電影半世紀以來對於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想像。我們無法說史匹伯對於「外星人」的想像與立場以與早年完全迥異,但從史匹伯最近的電影中我們著實看到,有更多的反省在其中。就像在這部電影裡,跳脫了過去外星人入侵系列中的「英雄」模式(如《終極戰士》中的阿諾、《ID4》裡的威爾史密斯),放棄了期待英雄出現痛宰外星人的投射,而重新以一個「難民」的角度,透過電影預先體驗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受人類從萬物之靈變成了宇宙食物鏈最底層的悲哀。過去以外星人入侵地球為題材的電影中,從沒像《世界大戰2005》一樣,清楚地描繪出難民舉家逃出大城市,無力抵抗之餘,還得躲避外星人的搜索,更要提防難民之間對於資源的爭奪劫掠。而當我們看到片中指出災難中人性的光輝以及醜惡時,是否也會想到,如果在真實生活中遇到同樣的遭遇,自己又將怎樣面對這場說不定可能會發生的浩劫。 註(1): 本段引用網路資料http://tw.mb.yahoo.com/movie/board.php?bname=152955249&action=m&tid=109038,特此感謝。 註(2): 本處所提之帝國移動載具因筆者星際大戰功\力不足,所提出之型號不知是否正確,讀者可以參考網站http://www.starwars-tw.com/theme/hoth2/hoth213.JPG,特此感謝好友BOOKING。
- Jul 22 Fri 2005 21:21
050716筆記海巡(十二)~我的報告班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