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05宅男2.0之魔人 宅男2.0之「魔人」 隨著宅男步入社會,發揮自己在電腦與程式方面的專長之後,他們也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並且常因為沒時間花錢,存款可以快速的累積。他們為了增加在生活中的趣味,自然也會找尋他們有興趣的事物投注心力。他們面對嗜好的態度跟大學時代不同,更加地認真投入,並且願意花下相當多的金錢,所以有人模仿日本稱呼他們為「達人」或是「魔人」!他們有的繼續延續大學時期看動漫與A片的嗜好,但是也有些人開始發展新的興趣。
電玩魔人 在從小小的宿舍走出之後,宅男2.0開始嫌棄中華電信的頻寬不夠,喜歡玩電玩的宅男們便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到電玩主機上,Xbox360、Play Station 3與最新上市的 Wii都是他們的首選。 較富裕的電玩魔人,買下這三台功能的強大的主機,比較沒那麼有錢的魔人,則是挑選一個,再將錢投資在遊戲光碟片上。因為這類主機功能強大,所以都搭配著相當不錯的聲光效果,再加上帶有震動或其他特殊效果的操操控手把,在抒解工作壓力上有不錯的效果。 他們常出沒在光華商場、台北地下街與萬年大樓等電玩遊戲店集中地,專注地看著櫃上的遊戲,審慎決定要購買的遊戲。但有時他們因為工作忙碌,無暇去逛電玩店,店家還會主動電話通合玩家有適合的新貨到店,可以宅配到府。而網路上著名的遊戲網站「巴哈姆特」成為他們交換情報,甚至交換遊戲的最大平台。 (以上引用自《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書稿)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慶祝找到新的工作,請爹娘上台北的「秦味館」。 味道只有讚 先把圖貼上,之後再慢慢介紹 上圖是「陝北鮮提羊骨湯火鍋」,這可是要預約的菜色啊! 以羊膝骨為主角,搭配凍豆腐、魚肉,大量的金針菇與新鮮香菇。 羊肉完全沒有腥羶味,搭配魚肉,讓人真正體味什麼叫做「鮮」味, 整鍋湯清爽不膩,更令人讚嘆的是,還可以把「骨髓」吸出,享受整碗湯的精華。
炙子骨排 感覺像是中式的烤豬腳。 一整大塊豬瘦肉包著香料酥皮,酥皮裡面瘦肉可是悶得熟爛,一點也不油膩!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70301筆記24【新聞】上網找安慰 文/谷玲玲(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現代人太疏離,太寂寞,有話沒處說,有苦沒處訴。親朋好友呢?平常各忙各的,真的有問題時,反而難以啟齒。現代人的問題還真多,從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到情感糾葛,可能都需要一些諮商服務,甚或心理治療。由於網際網路有利於小團體的集結,上網尋求幫助與支持,似乎不失為可行之道。 網際網路為何有利於線上支持團體的形成?先由網路空間的特性談起。由於網路的自發性、匿名性、跨越時空等的特性,有利於弱連結的形成,也就是容易和異質性高的人交朋友。這些人不像親朋好友之間的強連結,只是淡淡的君子之交,平常不大聯繫,也不一定知道對方真實身分,但因為弱連結的消息來源各異,往往可以針對特定議題,提供即時且相關的資訊,幫助人們化解疑難,或減輕焦慮。 線上支持團體的運作有賴於尋求支持者和提供支持者的密切聯繫與合作,其運作的基礎來自於同理心的發揮。尋求支持者除了表達困擾,提出問題,並與其他有類似困擾的人溝通。而提供支持者往往很熱心,容忍度高,不厭其煩地回答重複的問題。這兩類人除了前者需要支持,後者願意提供支持,共通點不多,這種弱連結使人們接觸到的資訊來源多樣化,可以縮小人們之間的差異。如此共同創造的線上氛圍,有助於正向的社交行為。 上網找安慰的好處多多。尋求支持者很快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怪怪的,有問題的人還真不少,自己並不孤單。經由社會比較,使情緒得到些許紓解。此外,宣洩也可以產生紓解的作用。網路環境鼓勵人自我揭露,透過宣洩,部份症狀可以獲得改善。對於各種疑難雜症,社會可能有不同的評價。比如各種成癮症、精神官能症、愛滋病、性病、罕見疾病或財務問題等,社會上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使人即使在親朋好友面前,也難以啟齒。網路的匿名性可以解除部份社會壓力,鼓勵人們尋求協助,使人比較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還有,上網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資訊,或是至少知道可以去哪裡找資訊。透過資訊交換,不只解決問題,無論資訊交換的活動或是資訊的本身,都有其社交的層面,也都有可能舒緩症狀,減輕焦慮。然後,提供支持者幾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恭候,十分方便。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在網路上幫助別人?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說法,幫助別人的行為是學習來的。線上團體的義行人人看得見,予人莫大的鼓勵,使人願意幫助別人。而且當人經常受別人幫助,以後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會傾囊以授,自然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由動機來看,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由社會認同理論而言,參與者經由認同特定團體去提高自我認同,也因此強化團體的存在。 可能有人要問:支持提供者真的可以提供即時的幫助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向專業人士求助,而且有許多識別的方式讓我們放心。可是在網路漫無邊際的空間裡,提供支持者的身分往往無從確認,其正當性與專業性容易遭到質疑,可能使需要幫助的人卻步。因此,線上團體比實體團體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建立正當性與權威感,這也是自發性的支持團體必須面對的難題。另一方面,許多實體團體將其已經建立起來的權威與口碑延伸至網路,利用網路的特質,擴大其服務層面及其影響力,也不失為可行之道。 總之,線上支持團體五花八門,一般人很容易透過線上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可能是線上支持團體最大的功能。在尋求特定資訊或解決特定問題方面,線上團體提供的資訊來自四面八方,難以控管,品質難免良莠不齊,尋求支持者還是得勤快一點,多方諮詢,謹慎評估,以免得不償失。 【數位時尚@live雜誌2006年10月號】 以上報導引用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H0018/107050/web/
筆記: 依照之前的報導,宅男的出現與「網路成癮症」有密切關係。 拜台灣的網路服務越來越好,部落格越來越普遍之賜,越來越多的人際關係與社群出現在網路,其力量有時甚至超越了實際的人際關係。而在目前所訪問到的宅男裡,他們雖然可能在現在現實生活中沈默寡言,但是在網路上卻可能相當活躍。前文<宅男鍵談而不健談>,即可看一斑。 事實上,與其說現代人有「網路成癮症」,倒不如說現代人與網路的互動越來越密切,甚至直接活在網路空間裡。在別人眼裡,你/妳除了真實的存在外,更常見到的還是一個MSN介面上的小綠人,或著是就是一個部落格。你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代表你的小綠人上上下下,發現到你的部落格文章與相片越來越多,但實際上卻可能已經兩個月沒跟你見過面通過電話, 今天新聞台上也有網友留言,覺得自己在網路上比在學校裡自在,每天上網成為必做的功課。說實話,現在那個人不是如此,現代人的工作高度依賴電腦,且在只要一開電腦就連上MSN的狀況下,大家每日上網時數幾乎都有五小時以上。在這樣一個狀況下,網路上的人際關係與社群關係自然會日趨重要,成為個人社交領域的核心區域。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往往都是被動的,但在網路互動中,我們有了主動的能力。我們在實際的世界裡,受到了性別、階級、收入、學歷、年紀、空間等等之限制,但這些限制到了網路世界幾乎都消失,留下的只有自己想要討論的話題,以及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暱稱代號。針對「議題」或是「興趣」而存在的網路社群,其存在本來就已經宣示,他們是獨立的國家,才是世界大同理想的實踐者。 於是,針對生病的經驗,住在台北的王老師可以與住在南投深山的林小弟分享個人對抗癌症的過程,並且給予鼓勵。在銀行上班的莊小姐,下班後,也可以幫助正在準備幫女朋友過生日的羅先生挑禮物,跟他分享保養品的挑選方法。各種需求或是問題都能在網路上提問,就像各種問題都能在網路上找到答案一樣,網路連結了生活經驗與興趣類似的人,告訴他們:「你們並不孤單!」 要進一步問的是,當人願意在網路上伸出援手時,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願意雪中送炭?當網路彰顯了人性的光明面,那當人離開網路的時候,是否就要又戴上醜陋的面具,做個冷淡的陌生人呢? 網路只是生活的領域之一,當人只懂得活在網路上,幫助網路上需要幫助的人,是否也該問問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願意隨時伸出援手,不因為眼前的人與你不同社會階級?如果做不到,我想,網路上的大善人們,只能永遠存在網路,甚至可以說是偽善吧! 期許自己在真實社會與網路空間都能做個熱心人!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下摘錄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部分書稿) 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宅男可是有這種類型的,但可以追溯到大學宿舍裡的種種,,,, 類「型」化宅「男」 宅男也會是型男?別傻了,他們只是類型化之後的宅男。每個宅男為了排遣在宿舍或是家裡的無聊時光,都會找到想辦法一些樂子,發展到最後,就變成了某種事物的達人,也越來越接近日本的「御宅族」。 這些宅男因為在學校裡與出社會之後有經濟能力的差異,以及要面對工作壓力的增加,往往都會發生從「宅男1.0」升級到「宅男2.0」的狀況,並且會到固定的地域或是場合消費,也進而形成了特別的「宅男地理學」,常看到他們出沒在某些空間裡。 宅男1.0之宿舍怪獸 「宅男1.0」即以住在宿舍的男性大學生為主要成員。學生在經濟能力上比較薄弱,又因為宿舍強力的宿網,便發展出一些宅男的次類型,如動漫宅男、電玩宅男、電腦宅男、A片宅男等。其實在「宅男1.0」裡,也有不少人身上同時混雜了兩三種次類型,同時喜歡組裝電腦與電玩,以追求極致的電腦遊戲享受,或是因為都是從網路下載的緣故,喜歡A片的宅男往往也容易具有喜歡動漫的特徵。
(上圖,台北車站地下街,女僕喫茶店) 動漫宅男 這類宅男瘋狂愛上日本的動畫與漫畫,尤其是以漫畫為主,也因此常常看到這些宅男能講些日語。他們除了電腦裡下載了各式動畫與漫畫之外,他們往往學校裡「動漫社」的成員。有的動漫宅男還能自己畫些同人誌,或是也參與COSPLAY裝扮活動。他們熟稔每部漫畫的角色與故事,聊起天來常常莫名其妙就背漫畫人物上身,說出一些經典台詞。 他們常常忍受不了台灣電視台對於動畫的配音,所以寧願花錢去買日本原版或是下載日語版本的動畫來觀看。不然便是花錢買日文原本的漫畫來欣賞與收藏,在他們眼中翻譯成國語的漫畫往往失去了原味。 他們常出沒的地方包含了新光華商場、學校附近的漫畫出租店、台北市的女僕餐廳。常出現的場合則有台灣三大漫畫展:春季的台北國際書展、夏季的動漫展以及秋天的開拓動漫季。 電玩宅男 宿舍的網路提供了絕佳的場域供宅男們活在電玩的世界裡,他們多半喜歡玩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如魔獸世界、RO,策略遊戲如世紀帝國、三國志,或是可以讓室友們一起組隊廝殺的射擊遊戲如CS。 他們常出沒的地方大致上都在學校宿舍裡,不然就是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咖,花點錢在玩電玩的同時享受沙發與飲料。有些電玩宅男也因為玩出了名堂,還在網路上做起拍賣生意,將自己所培養的遊戲角色或是辛苦得來的寶物高價賣出。 對他們來說,因為有共同的目標與經驗,遊戲裡的人際關係有時比現實生活來真實。有時他們會下課後約好同學一起闖迷宮與攻城,或是直接在網路上認識的「戰友」們約定要一起打倒那個關卡魔王,一起奮戰數十個小時之後,想要不變成朋友都很難。但也因為他們與朋友的互動相當依賴電腦,所以對於缺乏共同目標的實際人際關係,往往不知道該怎樣維持與進行。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70225筆記22【新聞】「你好宅」大學宿舍宅男大本營 今天的聯合報以一整個版面推出「動漫季談宅現象」專題,咖啡海除了轉載這幾則新聞外,將會針對這一系列的新聞做簡單的回應與分析,同時也會引《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的部分書稿作為迴響。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聯合報/記者陳嘉恩/台北報導】 大學校園內,有越來越多人每天窩在宿舍上網、打電動,除了上課外很少出寢室,正餐進食不正常,常吃泡麵度日。他們常互嘲是「宅男」、「寢男」,或暱稱為「阿宅」、「阿寢」。「醒醒吧,阿宅!」也成為網路流行語,呼籲這些「宅男」不要再足不出戶,沉迷在自我世界。 足不出戶 不修邊幅 「宅男」源自日文的「御宅族」,原本指對於動畫、漫畫、電玩等相關產品或動態極度狂熱者。但演變到後來,許多人把整天不出門、不修邊幅的男生也稱作「宅男」,因為這兩種人在行為和外型上有些類似。 台灣現在的「宅男」定義,其實已和日本原本的「御宅族」相去甚遠,成了台灣本土新興的「宅男文化」。 正事閒事 都靠電腦 台大電資學院學生小偉說,因為作業和報告都要透過電腦完成,所以自然而然多數時間都待在電腦前。他最高紀錄曾在趕期末報告時「宅」在宿舍六天,不過他不是都在念書、趕作業,而是趕報告累了就上MSN或打電動,「正事、閒事都在電腦前完成」。 頭髮散亂 像剛起床 小偉隨時看起來都像剛起床的樣子,頭髮散亂、衣服總是穿那一件,因此被同學稱做「宅男」。不過他認為,這就是他的生活模式,無所謂好或壞。他強調,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用適合的裝扮出現,只不過平常懶散,既然能在宿舍解決一切,「何必為了出門而出門呢?」 大家都宅 毫不自覺 不少交大學生封交大是「宅男大本營」,由於男生比率高、住宿者多,加上理工科系學生原本就得長時間使用電腦,因此很多人都從早到晚「宅」在宿舍裡。 交大黃同學形容,大概八成住宿的同學都是沒課的時候從早到晚待在宿舍裡面,反正學校附近什麼都沒有,待在宿舍上網、打電動、上MSN還比較有趣。「當大家都是宅男的時候,就不覺得自己宅了」。 交大阿宅 真的很多 交大學生聯合會去年底為此辦了「阿宅,你在玩三小」趣味競賽,希望讓阿宅們走出宿舍、參與活動。學聯會活動部長姚仕文說,一開始只是用個有趣的活動名稱,把戶外遊戲、機智問答等三個小活動湊在一起宣傳,沒想到「阿宅」名號一出,各界反應熱烈,將近兩百人報名參加活動,大家才確認,交大阿宅真的很多。
13%大學生 網路成癮 【記者陳嘉恩/台北報導】 整天待在宿舍上網的「宅男」,當心成為網路成癮者。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柯慧貞指出,台灣的大學生約有百分之十三有網路成癮現象,其中男性高於女性、住學校宿舍者也比外宿學生比率高。 柯慧貞說,很多人長時間使用網路無法自拔,造成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都出現問題,就可能已出現「網路成癮」的症狀了。至於成癮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學生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一個人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於是就不斷上網。 很多網路成癮者無法和人有正常的人際互動。柯慧貞說,網路有匿名的特性,可以不用馬上面對面被對方評價,讓網路成癮者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比在一般情況下自在。 【2007/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以上兩則新聞及圖片引用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3737620.shtml
筆記: 在《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中的第二課<宅男誕生!~你是哪種宅男?>的書稿裡,就已經提到關於大學宿舍與宅男出現的關連性。而在聯合報<「你好宅」!大學宿舍 宅男大本營>一文中,也提到了與我相近的觀察,包含「足不出戶,不修邊幅」、「正式閒事,都靠電腦」、「大家都宅,毫不自覺」、「網路成癮」等特徵,其實也都有在我的書稿中出現。但個人認為聯合報這篇報導其實只是注意到這個現象,還沒進一步指出宅男出現的原因,也未進一步指出宅男現象對於台灣社會將會帶來的影響。 以下我摘錄《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裡的部分書稿,對這則新聞做簡單的回應: 宿網與大學生活 大學為何會變成宅男最大的溫床?便利的光纖宿舍網路(以下簡稱「宿網」)絕對脫離不了干係。學校為了教育上的需要,宿網通常頻寬大而快速,但也因此變成為住宿生下載各式軟體、遊戲與影片最方便的利器。而當我們進一步想誰成為住宿生時,便會發現進一步的事實。 一般來說,台灣各大學的住宿生都只收外縣市的學生,換言之離鄉背井的學子當然是宿網的使用者。當前的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台電腦,就算沒有筆記型電腦這種豪華的設備,也有一台桌上型電腦拿來上網蒐集資訊寫報告。這些遠離家園的學生自然是把電腦拿來宿舍使用。正因素宿舍網路線多半為光纖,頻寬大而快速,所以許多人便在宿舍裡用自己的電腦架起FTP網站與BBS,或是運用P2P軟體大量下載分享各種資訊。 對離鄉背井的學生們來說,如果沒有系上或是社團的學長姐帶領,在還是人生地不熟的階段裡,網路成為重要的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他們往往不知道在自己學校附近或是縣市哪裡有好玩的,除了可以透過網路下載各種有趣的影片,透過網路狂打電動之外,還可以利用MSN或雅虎即時通與散落台灣各地的朋友聯絡起來,繼續維持自己的人際關係。 家長的鬆綁 對許多台灣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往往是他們開始對自己生活負責的開始。許多家長對於小孩的管理開始放鬆,大學生們進到大學後也不用每天往補習班跑,在課堂外擁有了相當多的個人時間,如何運用時間空檔便擁有了各種可能性。學校距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學生,下課後有時還需要回家吃飯,或是花時間與家人相處,但對於從外縣市搬來唸書的學生來說,他們下課後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往往一個月至兩個月才用週末時間回家省親,自己掌握控管的時間可說是非常的多。即便是與家人同住的學生,父母對其生活上的管理也逐漸鬆綁,也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時間。 但大學裡面往往沒有人告訴這些學生如何安排他們自己的時間,很容易救被便利且有趣的網路世界吸引,加入了宅男的行列。 職場宅男 宅男在離開校園之後,「宅」的狀況與程度往往只有越來越惡劣。 一般來說,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都是在大學畢業或離開學校以後,才開始經濟獨立,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外,有些人也需要將薪水的部分回饋給父母。而宅男們在進入職場之後卻因為自己在大學或學校時期的習慣,繼續過著很宅的生活。因為他們在大學時代並沒有培養起戶外活動的習慣,也沒有好的社交技巧,更不懂得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質與品味,所以宅的程度比大學階段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工程師=宅男的代名詞 在網路上,「工程師」似乎成為「宅男」的另一個代名詞,甚至許多工程師直接就以宅男自居,自嘲自己的生活就是宅男的典型。他們往往一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下班後回到家之後往往都已經累的不省人事,還來不及洗澡倒頭就睡,很少有社交活動。遇到了週末,他們只期待自己有時間補眠睡到自然醒,更沒有心去做一些戶外活動,所以直接「宅」在家裡。 (以上為《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部分書稿)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動漫迷正名我們不宅 【聯合報/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宅男」從「御宅族」衍生,雖有相似,卻各有指涉。淡江大學統計系二年級黃仕麟是ACG(動畫、漫畫、電玩)愛好者,說他是「御宅族」或「宅男」,他可不認同,「真正的御宅族,一般人是無法跟他交談的。」 他說,ACG同好互稱「你很宅」是種默契,就像開玩笑說「你很三八」一樣;但外界對ACG愛好者的行為不該使用「宅」這個字眼,因為對不知道「宅」意思的人來講,出發點已經不一樣了。 黃仕麟說,台灣望文生義把「家裡蹲」的都叫成「宅男」,但鑽研動漫的人,「不出門,怎麼收集資訊?」他們的資訊來源不是傳統媒體,而是網路討論及動漫精品店。為吸收最新產品資訊,他一個月要跑相熟的店家三、四趟,平常不定時與同好網聚交流,每年寒暑假還會參加同人活動。 他也強調,曾想盡辦法打扮自己,但現在已不太花錢在講究外表;平時為買動漫周邊產品存錢,很少其他娛樂消費,「這些不過是對自己喜歡的領域付出」,一般人卻只以「你真宅」一句帶過,是不願了解這個領域還要「裝 熟」,明顯有貶損意味。 他說,宅跟御宅都是負面詞,「假如你今天跑到日本隨便指個人說他是御宅,大概會當街被砍」,現在台灣不了解什麼是宅卻濫用,聽在同好耳裡很不是滋味。 他說,許多人以為他們盡是「電車男」,但他在交大念書的高中同學,「根本就是型男」;還有人認為他們「鍵談」卻不「健談」,但其實很多人辯才無礙;嫌他們都蹲在家?「很多人放假也窩在家啊!」 有宅男,那有宅女嗎?日本「宅女」通常是指「同人女」,也就是會畫同人誌、角色扮演的女動漫迷,尤其以「男男作品(以美男為主角)」為涉獵範圍。但「宅女」到台灣也變味,定義變得像「宅男」一樣簡單,是「家裡蹲的女生」。 【2007/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本新聞引用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3737647.shtml 相片引用自:http://www.wretch.cc/album/index.php?func=class&id=18&page=3
筆記: 這兩天的開拓動漫季正式動漫迷的盛事,也是御宅族朝聖的時間。 可惜我雖然喜歡看漫畫,但對於這樣子的活動大概只有湊熱鬧的情緒,不太願意花錢進場。 不過,昨天倒是有個有趣的經驗。 和朋友約在公館碰面,原本想去QK咖啡,但時間太早QK還沒開門,便先到肯德基去等,一上了三樓,便看到一組一組的女生正在那邊化妝,而且身上的衣服看起來就是漫畫人物才會穿的,沒錯她們等等就是要去Cosplay! 我選了一個還算清靜,但視野不錯可以環顧四周的位置做了下來,唸點英文外,也順便做些觀察。 在之前與Noah到青文出版社的訪問中,得知台灣的漫畫閱讀人口以男性居多,但是我在場所看到正在化妝裝扮的幾乎都是女生,年紀大概都只有高中。她們每人人前一個專業的化裝箱,從箱子裡拿出大人才會用到的瓶瓶罐罐化裝品,以及各種專業級的造型工具,便開始對著鏡子在自己臉上塗塗抹抹起來。 沒多久,左邊與右邊的空位,又有新的兩組人馬加入,二話不說也開始化妝了起來,化妝完後便進廁所換衣服,接著戴起頭套與假髮,別上配件,拿起道具,準備到動漫季現場大膽Show自己! 在別人眼裡或許是奇裝異服,但對這些「寇詩兒」(Coser,角色扮演者)來說,卻是體驗各式角色的一種方式,也是展現自我的一個機會。為了做做完美的展演,她們必須自己製作服裝與道具,還必須揣摩角色動作,就是希望能夠更接近角色一些。對這些「寇詩兒」來說,這不只是一個動漫迷聚會的場合,更是一個讓自己夢想實現的舞台。 回到「女生裝扮自己的樂趣」這個面向來講,這些寇詩兒應該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類型,也能說她們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樂趣」。 而在我看來,她們似乎也在藉著這個機會體驗「大人的世界」,學習大人如何化裝,學習Model怎麼做造型,只是她們最終所要體現的對象並不是電視與秀場上的名模,而是漫畫、動畫與電玩理的角色。 看得出來,她們真的很樂在其中。 這就是他們的青春。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宅男特徵,鍵談而不健談 【聯合報/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怎麼樣會被說「宅」?雖然一般認為宅男不修邊幅、永遠穿同件外套,但人不可貌相,「要交談過才知道。」網友阿K說。 阿K是沒參加過板聚等宅男活動的「自修型」宅男,他說一般人總認為經常出沒光華商場、整天T恤牛仔褲的善良男子就是宅男,但其實「宅不宅,從外表很難分辨」,「不善口語表達」比較明顯,他提供一個簡單辨認法:「問問他手機月費有沒有超過一百元?」 他解釋,宅男通常不善人際溝通,但很「鍵談」而不「健談」。可以在網路專門領域論壇發表文章大發議論、在MSN上妙語如珠,但在電話筒前,就變得有一搭沒一搭;與人面對面,更常是最「惦惦」的那一個。 由於宅男個性較「閉鼠」,又多專精/著迷特定事物,若有女性朋友需要幫助,他們往往又淪為「好人」一族,討論男女交往的批踢踢BBS站「catch板」,就有不少宅男聚集討論如何翻身、脫離宅境。 宅男未必是愛情市場的次級品,也有女孩喜歡宅男,卻不曉得如何把宅男從房間裡拉出來。一女上班族聯誼時認識一位很「宅」的工程師,不知怎麼接近,化身「愛瑪仕」(電車男一劇中的女主角)上網求救,也引起網友接力獻策,回響熱烈。 宅男也有春天。網友asion99口中的朋友「阿偉」又高又帥,卻是衣櫃只有六件衣服、一天要玩十幾小時魔獸、「月卡用得比悠遊卡還凶」的宅男,這樣的宅男有個中文系正妹女友,並且次次都是女方主動約會,眾人好奇不已。 asion99透露阿偉密技,原來阿偉約會前先下載幾集感人日劇、燒成光碟送給女方,教對方看完欲罷不能,主動約定下次約會。 【2007/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本新聞引用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3737636.shtml
筆記: 在唸書與當兵的過程裡,以及在寫書的過程中,都和不少宅男互動過,可以發現這些人在自己的個人專長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是在社交的技巧上卻常有很大的障礙。 記得有位法律係畢業的同梯,每次看到我及另一個同梯都叫我們介紹女朋友。他平常放假的時候也不出去玩,只懂得在家打魔獸,不然就是跑去光華商場,或是新光華商場之類的地方。後來好不容易成功地約出一位女生,但這位法律同梯卻不知到該去哪裡玩,一直狂問我們的意見。我們問他牽手或接吻了沒?他的回答更妙:「我那麼純潔,不會那麼那麼衝啦!要尊重女生!」聽完當下,我和朋友就清楚他應該等著被發卡了! 在寫書過程中,也碰到一位宅男,他很擅長在網路上表現自己,相當依賴MSN等通訊軟體,但卻不知到怎麼經營實際的人際關係,到最後交往的女生都覺得他很難溝通,所以最後常常還是以分手收場。 也不是沒聽過好的例子。一位女性朋友的哥哥,在資訊業界服務,同時也是一個電玩魔人。原因是他以前已經玩得太瘋了,現在只想在家休息。目前他有穩定交往對象,女友還送他Xbox360當情人節禮物,打算一起玩電玩。不過聽我這位女性朋友描述,她哥哥雖然愛打電玩,但在社交技巧上卻是一等一的好,也擁有好的口才與表達能力,只是喜歡打電玩而已。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其實也不認為擅長「鍵談」的人就不「健談」,畢竟網路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很多人口才頭頭是道,打起字來聊天也是相當快速。然雖然MSN方便,這畢竟距離實際的互動還有一段距離。七八年前BBS與聊天室的時代相比,現在大家已經越來越看清網路工具性的本質,而不認為網路上的相遇有多浪漫。 另一個重點就在於「時間分配」,MSN雖然讓人可以方便找到人,但也容易讓自己被找到,許多人也因此常常被MSN打斷原本正在進行的重要工作,只為了回應朋友的噓寒問暖,甚至是臨時性的情緒抱怨。 實際上MSN真的能夠取代實際的互動與電話嗎?還是有一段距離。就像我那位朋友,雖然網路聊天很強,但要他安排約會行程,與心儀的女生閒話家常可是難上加難,因為他雖然享受網路的無限與便利,但卻像是黏在這張蜘蛛網上的昆蟲,成為被網路禁錮的受害者。 真正懂得運用網路的人,清楚網路「工具性」的本質,也知道人際互動中有更多是無法被「數位化」的,人的生命經驗更不能只在網路上。而在強調「分享」的Web 2.0時代裡,沒有精彩的人生,沒有從趣味生活中所得到的創意,又怎麼會有好的想法與經驗能夠與別人分享呢?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70225筆記19宅女當道最愛網購宅配 宅女當道 最愛網購宅配 【聯合報/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很多男性不喜歡被叫宅男,但自稱「宅女」的女生卻愈來愈多。不同於「宅男」似有若無的自我貶抑,許多女生強調「宅女是享受一個人的寂寞與美好」,並且要在部落格分享宅女心情。 「宅女最好的朋友叫宅配。」部落格作家劉梓潔在「不為人知的宅女生活」文裡,說得一針見血。現在衣服、書籍、CD甚至食物,上網、動動滑鼠就可召喚進門,她們是牛爾愛美網和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忠實買家。 她形容,宅女用單柄小鍋子吃麵,「沒必要多洗一個碗」,花在離家最近的屈臣氏、康是美和頂好超市的時間,可能比家庭主婦還長,並且會一個人看電影,同時祈禱兩邊座位別坐人。 「宅女」被定義為「喜歡一個人過活」,卻非獨活。住台北木柵的劉小姐養了兩隻貓,下班就在家聽音樂看書看連續劇,貓咪不吃別人給的食物,為此她與貓相依為命,難出遠門。 上班族葉小姐下班喜歡賴在家裡上網,在網拍享受尋寶樂趣,她身上的衣服,九成都是購自網路,「感謝這項發明,逛街不用跟人擠!」她不認為「宅」是貶抑,「能跟自己好好相處,也是一門藝術。」 【2007/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本新聞引用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3737623.shtml
筆記: 在寫書過程裡,可以發現男性與女性在上網時間的分配上的差異,也碰到了自稱「宅女」的女生,跟這篇報導頗有相關。 女性網路購物的簡單觀察 相較於男性偏重網路遊戲以及資訊的下載,女性花了更多時間在「購物網站」或是「拍賣網站」。之前工作上的同事就提到,他覺得在網路上購物也是很有樂趣可言,不過他們也常會為了網路購物而生氣。 女性在網路購物的過程當中,相當享受「拆箱子的驚奇感」,在經過多方比價與資料搜尋後,女性在網路上選擇了他們想要的物件,不論是衣物、食物、書籍、DVD、還是旅遊套票等。雖然偶爾常會有一些質感不如預期的狀況發生,但是我所接觸到的女性往往都相當認同網路購物的經驗,幫他們節省了一些時間,可以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也有女性朋友認為,在網路上購物滿足了她們「找新鮮」的期待,網路購物所提供的貨物有時是在一般街頭店面買不到的,讓女性有了更多選擇外,更幫助女性避免了「撞杉」的尷尬。 但喜歡網路購物的女性也未必完全沈溺在網路世界裡,她們常認為網路購物最大的目的之一在於「撿便宜」,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進自己想要的物件,所以其實她們也常逛街,記錄下想買物件的價格再回家於網路上比價。她們認為,這樣子的過程可以幫助她們節省很多的成本,而省下的成本她們可以累積起來,成為旅行的基金,或是用作他用。
追求一個人生活的美感的「宅女」 不喜歡往外跑的女性在做什麼?她們又為了什麼不喜歡往外跑呢?在我所訪問到的女生裡,有幾位因為工作的壓力太重,讓他們在週末只想好好補眠,或是在家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就是不想再往外跑。她們稱自己為「宅女」,但實際生活卻有「宅男」有異。 在金融業的女性的生活,大致上跟在電子業的男性工程師生活差不多,每天上班時間也差不多十二小時左右,上班工時長、壓力又大,下班後回家還得注意全球金融狀況,上網掌握美金、歐元匯率、石油與原物料期貨價格、全球各地股市狀況等。搞到最後,每晚總是筋疲力竭地爬上床,隔天又是痛苦萬分地滾下床去上班。「這樣的生活週末不拿來好好補眠太對不起自己的身體了」,一秒鐘幾萬點上下的她們是這樣說的。 相較於其他東亞國家,台灣社會給了女性較大的自由發揮自己的專長,也給了她們很大的空間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人說在這一點上,台灣社會越來越像美國,而不似鄰近的日本與韓國,女性的角色依舊傳統。 認真工作的同時,女性對於感情的態度也跟著改變,周圍不少在職場上表現優異的女性忙到沒有時間交男朋友,也沒有時間去找男性約會,更遑論有那個能量與心情去重新開始一段新的感情。 但這些優秀的女性不同於宅男放棄自己的生活,仍然追求一個人生活的美感,她們會花一定的時間維持家裡的整潔,有時也上網訂購一些裝飾品,固定帶些植栽回家,讓家中充滿好的氣氛。 同樣是一個人住,「宅女」的生活可比「宅男」來得有品味得多。這與「性別社會化」關係密切,在女性成長過程中,「美學」與「品味」雖然不是正規教育的重點,卻能為家人與同儕啟發,進而接受生活場域中各種美學元素的刺激與薰陶。 對這些「宅女」來說,就算沒有男人,自己也能生活得好好的。就算是一個人住,也要過著有美感的生活。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070223筆記18女者悅己為榮 (下文為《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書稿中的一小段,和幾位女性朋友討論過,覺得滿能引起共鳴的,所以決定先貼上新聞台,希望客倌們能夠不吝指教!) 女者,悅己為榮 過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被解釋為:「女性為願意取悅自己的男性打扮自己」,但在現代社會裡,應該改寫為「女者,悅己為榮」。打扮自己、讓生活中充滿美學元素,對現代女性來講已不再是為了男性,而是為了自己。 我們可以說在生命每個階段歷程中,雖然女性過著不同的生活,但是對於「美」的追求卻是從來沒有停過。或許打扮的目的,以及美麗所擔負的功能不同,但是「美」始終是女性生活裡的重要元素,古往今來亦復如是。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對於美麗的消費是一種對於女性的「物化」,認為女性的打扮只是為了炫耀身旁男性的財富,商人更是把把女性當成冤大頭一般來耍弄,女性對於美的追求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但是當代的女性主義在女性本身社會地位抬頭後有了轉變,逐漸認同女性可以為了犒賞自己的工作,或是實踐自己的美學品味,進而從事消費行為。「美」更成為現代女性的代名詞之一,一個擁有自己事業的女性,如果「不美」,也難以冠上「成功女性」的頭銜。 越來越多的女性深知「先當惡魔,再穿PRADA!」的道理,所謂的名牌並不單是美麗的代名詞,更是在辛苦工作之餘對於生活質感與生活美學的堅持。她們清楚盲目追求名牌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只會被別人當成沒有品味的暴發戶。但是,在辛勤工作爭得社會地位之後,身上的名牌會因為自己而更加耀眼閃亮。 不能否認的是,女性仍舊會為男性打扮,因為他們知道男人絕對是「視覺性」的動物,在某個階段裡如果不把自己打扮好,可是讓自己距離擁有情人、老公與家庭的夢想越來越遠。隱惡揚善、顯美藏拙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然而,女性的打扮不再成為男性權威的附屬,甚至轉向一種對於男性的操弄。就像女性牛仔褲與內衣廣告裡所提到的,好的打扮能夠凸顯身材捉住男人的目光,「玩美女人」不只把美麗玩在手心,也能把男人呼來喚去。 「美」成為女性身為女性的內在本質之一,雖然每位女性對於「美」的定義不同,追求方式也甚異,但「玩美」的確是女性從小就開始的歷程,更是終生的職志。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相片引用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8/1/aofb.html 070219從「年節」到「年假」 今年的新年假期共有九天,可說是近年來最長的一次,許多民眾紛紛利用這個假期出國或是規劃較遠的行程,讓自己能夠好好放鬆充電,犒賞自己一年的辛勞,也讓自己充滿元氣地去面對新的一年。但大家可有問過自己,自己在這九天當中是在「過年節」?還是「放年假」? 以往過年充滿了儀式性的意義,待在家裡的時間較多,像是在家裡儲存好能量一樣,準備好精神面對新一年的挑戰。也正因為有儀式性的意義,大家也花了較多的時間在「準備」,不管是大掃除、新年布置、年夜飯等等,大家都願意花時間讓過年充滿了「氣氛」。 但是這幾年大家工作壓力越來越重,雙薪家庭比例越來越高,年前的準備工作似乎成為另一種負擔。所以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寧願選擇好好休息,也不願意花時間在經營年節氣氛上。所以可以看到「清潔業」、「餐飲業」的年節生意越來越好,正是看準了台灣社會的發展趨勢。 也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新年期間出國旅遊,依據今年的統計,桃園機場春節單日出入境人數連續三年刷新,十六日除夕前一天有八萬三千九百零三人出入境,打破去年八萬二千多人的紀錄。移民署國境事物大隊統計,春節前是出國高峰,十六日與十七日都有四萬三千多人出國(註一)。足見出國旅遊已經成為台灣人新年的重要選擇。 這個趨勢的本質就是,台灣的年假越來越像是「休假」而不是「過年」。中華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目前所實行的假期政策基本上仍尊重台灣的文化習俗,在中秋、端午等具有傳統團圓意義的節日中放假再加上一些紀念性質的假日,台灣一整年下來雖然假期不少,但卻顯得零碎,民眾很難針對假期做較大規模的規劃。連帶地,台灣各地方的觀光基礎建設(包含飯店與景點規模)也顯得薄弱,這除了反應台灣的假期制度的「破碎性」讓業者無法吸引中產階級,也看得出台灣目前屬於海洋島國的地理特性。 反觀中國大陸與日本,雖然平常沒有這些「團圓性」的假日,但是大陸有「五一」、「十一」等長假,而日本也有兩次的「黃金週」,民眾每年都可以針對例行性的長假作休假的規劃,在經濟上也有刺激各地觀光文化產業的效果。 「節」與「假」在意義上本來就有所不同。「節」具有文化上的慶祝意涵,同時也在彰顯一個國家與社會所重視的價值觀念舉例來說:春節、教師節、中秋節等等。而所謂的「假」則是工作的休息時間,讓人能夠在辛苦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能夠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而不是成為工作的機器。 台灣的「年節」正逐漸走向「年假」,這除了見證台灣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外,有證明工時全球最長的台灣人越來越需要「假期」來讓身心得到放鬆充電的機會。我們也可看出台灣正往「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食這塊大餅,各地在觀光與文化的基礎設施上也迫切需要政府的積極建設。 (註一)本統計資料引用聯合新聞網記者陳嘉寧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9/2/ap73.html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