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期看我網誌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好朋友Noah,是在台灣的加拿大記者,妙的是他在台灣娶了一位韓國姑娘當老婆。最近他的太太在永康街開了這家「徐羅伐」韓國料理餐廳,我自然也帶著女朋友與朋友去捧場。前後去了兩次,第二次去「徐羅伐」是老闆娘與老闆招待,他們知道我要回美國了,所以請我吃烤肉。「徐羅伐」,是韓國首都「首爾」的舊名。以這個名字為餐廳名字,便是想忠實地呈現韓國首都地區傳統的美味,事實上也真的做到。這裡不僅能吃到台灣常見的幾道韓國料理,也能吃到一些特別的口味,像是我特別要推薦的「部隊火鍋」與「徐羅伐煎餅」。老闆娘害羞地表示這些菜在韓國太過普通,所以雖然列在菜單上,但卻未必推薦給顧客。但我倒是認為,反而這幾道菜能凸顯這家餐廳的特色。 韓式炒年糕我之前吃過的韓式炒年糕多半就是辣椒醬與泡菜拌炒,但這家的炒年糕還家了蛋皮與甜不辣,搭配起來口感相當合喔。
部隊火鍋 (強力建議)如果不是某天轉到韓劇「食客」,剛好劇中正在講關於「部隊火鍋」的故事,我也不會特別想點。其實這是一道很有歷史淵源的菜,在韓戰期間與過後,大量的美軍、美元與美援進入韓國,但韓國本身在這時候相當窮困,愛吃火鍋的韓國人於是便用了美軍提供的素材:火腿與起士,結合原本手邊較容易取得的食材,拼湊出這道部隊火鍋。其實吃慣了中式火鍋與一般韓式泡菜鍋的朋友可以試試看這一道菜,起士與火腿其實真的滿適合成為火鍋的材料,一點也不搶味,反而可以跟豆腐與菇類等食材完美搭配。
小菜與涼泡菜湯(無限量免費供應)
海鮮煎餅
徐羅伐煎餅第一次去的時候,一開始先點了海鮮煎餅,味道並沒有讓我們失望。吃到後來發現點的菜不是很夠,店員就很不好意思地推薦我們試看看「徐羅伐」煎餅。店員不好意思的原因是,這道菜雖然是韓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的口感味道,但對台灣人來說比較像是台式的蛋餅。但咖啡海卻認為此說差矣,這個煎餅在餅皮底下加入了大量的蔥段、餅皮上加上海鮮料,最後再淋上厚厚的蛋液去煎烤。於是,蛋香與蔥香成為這道菜最大的特色,不僅嘴巴裡有滿滿鬆軟卻有不失嚼勁的焦香蛋皮,麵皮也是蔥香滿溢。(大推)
韓式烤肉 原味牛五花肉韓國料理當然少不了烤肉,老闆娘親自幫我們烤,味道自然更好。頂級的牛五花,搭配杏鮑菇、生菜、泡菜,味道實在不錯。
泡菜豆腐在第一次去的時候,在用完餐後才看到別人桌上出現了這一帶擺盤十分美麗的這道菜,當下非常後悔。第二次去的時候,老闆娘就招待我這道菜,味道真的很不錯,板豆腐搭配韓式泡菜,口味濃重卻又因為豆腐本身緣故帶來清爽的口感。這道菜價位偏高,網友可自行斟酌考慮。
韓國泡菜豆腐鍋這也是道不錯的料理,原本以為會很辣,但蛋液似乎有中和的效果。 雖然是朋友開的店,但咖啡海還是很公道地說,這是家值得推薦的餐廳。但有兩點要小小抱怨,第一是價位偏高,每道菜的單價都比一般韓國料理餐廳約貴五十元到一百,但對於永康街商圈來講,這可能是還算合理的價錢。第二,很多料理其實味道很棒,但菜單上可能看不太出來,比方說「部隊火鍋」或是「徐羅伐煎餅」,建議網友前往時不妨問問服務生哪幾道菜是韓國人真正喜愛的韓國菜,才不會錯過難得的好味道!徐羅伐 韓式料理 Old Seoul Korean Restaurant地址:台北市永康街14巷5號電話:23581211
- Aug 04 Tue 2009 05:54
徐羅伐
- Aug 03 Mon 2009 04:00
重新開始
回到了熟悉的匹茲堡,在漫長的飛行之後。在移動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想念,直到真的回到了我還完全不熟悉且空蕩的新家,心中的想念才在眼眶爆發湧出。突然寧願和妳面對面的爭執,或是近距離地看妳生我的氣,也不願意自己一個人面對沒有妳在身邊的孤單。想起了去年初到美國的一切,那時我們還沒真的在一起,心中的嚮往還沒變成依賴。但這回兩個半月的相處,讓我的心有了定著的焦點,更加習慣身旁有人陪伴,但這一切都隨著自己回到美國而又成為觸及不到的遙遠。兩個半月之前的匹茲堡生活好不真實,這兩個半月的生活也變得遙遠,活在不真實與遙遠之間,身與心像是隔著太平洋卻又同處在同樣一個時空。妳的卡片上寫著妳想起我說過的話,這回我要說,不僅抬頭,當我往我的內心看,我更清楚知道我為了什麼努力著。
- Jul 31 Fri 2009 00:57
第二章,正要展開。
就這樣要回去匹茲堡了,在兩個半月的暑假之後。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軌道,不管是事業方面的,還是人生幸福的。回到美國之後應該又是沒有停止的忙碌,下一次休息也不知是否要回台灣,還是直接飛到巴西。第二章,正要展開。
- Jul 28 Tue 2009 17:52
田野在白色巨塔
- Jul 21 Tue 2009 22:44
【新聞反思】圖文po網罵餐廳 部落客挨告
今天中國時報上有一則新聞,是關於網友再自己部落格上撰寫食記時,寫下對於店家的負面評論後,遭到店家的控告誹謗。做為一位也寫食記的部落客,這樣一則新聞著實讓我關心。我之前也經寫過一篇文章,建議餐飲業者正面面對網友的評論,以及部落客們帶著相機進餐廳的趨勢。畢竟,「我吃,故我寫」、「我寫,故我在」,早已成為現代人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寫下自己的飲食經驗,不僅屬於個人的自由,也讓餐廳受到某種程度的監督。
- Jul 07 Tue 2009 23:16
天和鮮物 海島食堂
喜歡吃台灣海鮮的人都知道,真正好的台灣海鮮餐館,大部分都從澎湖引進海鮮。而追求食材本質的饕客也都清楚,除了生食之外,火鍋是最能表現食材本質與鮮度的料理方式。位於北平東路的「天和鮮物 海島食堂」便是這樣.一家完全凸顯澎湖海鮮美味的火鍋餐廳。還不只如此,因為老闆曾經罹患大腸癌,想要找尋有機食物養生,卻發現台灣沒有真正有機的食材,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建立起自己的有機農場。因此所有的蔬果,也都絕對是最新鮮、而且絕無農藥。最新鮮的海鮮與最新鮮的蔬菜,這樣的食材搭配花時間功夫熬煮的湯頭,在我看來,正是呈現食材味道最直接的方式。我想,吃慣一般涮涮鍋的人,或許會覺得整個味道偏淡。但我想這其實正是「海島食堂」所想推廣的,在這裡要吃的不會儘是調味,而是食材的原味。個人感覺上,儘管食材豐富,但吃到最後,身體完全沒有像平常吃鍋類料理的沈重感,反倒是越吃越有精神。 海鱺魚皮
海帶芽
豬骨高湯與魚骨高湯
素鍋菜盤
菜盤
透抽
干貝
香椿醬汁與柚香味噌醬汁
魚片盤
梅花豬
醋飲
甜點:百香果凍
- Jul 07 Tue 2009 14:16
紅魔王麻辣香鍋
在廣州旅行的時候,朋友帶我們去吃從北京流行到廣東的麻辣香鍋,朋友還說他的同學在台北也開了一家麻辣香鍋店, Noah 聽到就說回台灣時要去試看看。以在廣州吃到的味道為準,個人覺得「紅魔王麻辣香鍋」更符合台北人的口味。一來,「紅魔王麻辣香鍋」的調味不加鹽與味精,調味本身只靠香料與豆瓣醬本身的味道;二來,即便是提煉香料油,也將油量減半,這也是香料的味道更為突出;三來,店家也提供比較台灣味道的食材,比方說豬血糕、大腸與百頁豆腐等,給人感覺更貼近台灣人口味。在辣度上,店家也提供「不辣」到「變態辣」的選擇,讓對於辣味容忍度低的人也能享受到「香鍋」特有的香氣與滋味。我們當天點「小辣」,這對於不擅長吃辣的咖啡海來說,還算是可以享受的範圍。
上上圖:香鍋上桌的樣子上圖:香鍋拌過的樣子當店員端鍋上桌時,我還笑著跟女朋友說,感覺很像擺了個當兵時的洗臉盆在桌上。店長跟我說,在大陸,香鍋的鍋子還真的是用臉盆,但他們店裡考慮到衛生的要求,所以改用烘焙用的攪拌鍋來取代原本的臉盆。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吃法,其實跟台灣的熱滷味類似,都是熱料拌在一起,但實際上差異極大,香鍋的重點就是獨特的辣味與香氣,這都是滷味所無法取代的。比較遺憾的是,店內沒提供甜點,在最後少了一個 ending的感覺,或許店家可以考慮一下增加一些退火的甜點,相信會很受歡迎的。
- Jul 04 Sat 2009 17:46
記者與不專業的人類學家~小談新聞工作與人類學田野工作差異
咖啡海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年我一直和一位外籍記者Noah做語言交換,當然是我教他中文,他教我英文。除了語言交換外,拜Noah的工作之賜,我常有機會提供一些我有興趣的題材給他,讓他做專題報導,而我也能藉著這些機會去進入一些我平常打不進的圈子。比方說,算命師、風水師、嬰靈廟、提供觀落陰服務的廟、做紙紮的公司等等,都拜Noah之賜,讓我有機會能跟他們互動,也有機會把這些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介紹給在台灣的外國友人們。 提到我們各自工作的內容,表面上差不了多少,都是要進入人群、與人群對話、參與觀察等等。但人類學家希望能在田野現場收集到各種資料,作為文化分析的素材,進而理解現象背後的文化邏輯。隨著田野工作理論的發展,新一代人類學家甚至希望收集報導人對於實際感官經驗的描述,而非僅是形而上的文化概念。對於記者而言,要做的則是將眼前的事件或是現象忠實地傳達給讀者,讓讀者能夠透過報導身歷其境。 Noah問的問題基本上比較直接,希望能夠透過提問快速地問答,有效率地得到現象與事件的輪廓,但背後的價值判斷則得留給讀者自己。Noah常在工作上問一些很直接的問題,但華人文化裡對於外國人的友善,讓Noah基本沒有太多困難就能得到答案。人類學的訓練則讓我在提問時相對保守許多,因為人類學家與報導人的關係不同於新聞工作,需要更長時間的經營。人類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報導人向人類學者所提供的資料會因為關係的改變而有所不同,關係越深,報導人對於人類學者越信任,提供的資料也就越深刻。新聞價值與學術價值是否有衝突?這是我最近在思索的問題。在和Noah一起工作的過程中,不可諱言地,我真的有很多方便的地方。在許多田野場合,台灣人相對來講比較願意接受記者的採訪、或是比較熟悉如何與記者或媒體互動。這可能是台灣媒體氾濫後的影響之一,讓報導人對於記者的工作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甚至也能直接聯想到這可能是某種曝光的機會,可能帶來直接會間接的利益。反過來,報導人們常搞不清楚人類學者的工作為何?常反問我:「你問這個幹什麼?」當我試著解釋我想搞清楚現象背後的文化邏輯與意義,或是想跟他解釋我處理的議題在學術上的重要性時,報導人不是露著難以理解的表情,就是表示對於學術工作完全不感興趣。碩士班田野工作階段,曾被兩位風水師在第一次訪談時轟出辦公室,大致上就是因為如此。兩個禮拜前,和Noah一起去龍應台基金會聽了張茂桂教授的演講,聽張教授分享他在大陸的田野經驗。張茂桂是台灣重要的人文學者與田野工作者,我在此不稱呼他人類學者,是因為他所做的研究超越了人類學的範疇、跨足宗教、戲劇、文學等領域,僅以人類學者來稱呼他,似乎小看了他。會後我也和他小聊了一下,他提到當前人類學界太過注重理論框架,反而綁手綁腳,相較之下,記者工作倒來得自在些。此話聽起來頗有道理,卻有弦外之音。張教授在提醒我,人類學者面對田野,得先拋開理論的眼鏡,以真正地進入田野地核心為目標。就像演講中張教授不斷提到的,人類學者在田野工作中最擔心的,不外乎報導人不願意分享他們對於現象的理解與認識,或是不讓人類學者進入田野現場,比方說一些特殊的儀式場合,或是一些重要的聚會。即便有機會進入田野現場,人類學者也擔心自己所能觀察到的,決定於自己與報導人的關係深淺,甚至陷於部分報導人的觀點,而非報導人全體的共識。在諸多不確定之下,人類學的田野工作之所以需要長期經營,為的正是期待透過與報導人關係的經營,使自己對於田野有更全面兼有深度的認識,而非快速地瀏覽而已。相較之下,記者的工作要求客觀,也要求時效與新聞價值。記者與報導人的關係常僅有事件現場,或是採訪的當下,不需要像人類學者一樣長期經營。這不僅是關係新聞工作上到利益迴避的重要性,也因為其仍需要有「即時性」作為賣點,作為維持媒體營運的基礎。這也正是記者與人類學者工作上最大的差異之一,和報導人關係的深淺、以及對於事件現場與田野現場認知的不同,都讓新聞工作與人類學田野工作,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 Jul 01 Wed 2009 17:34
田野筆記外的筆記~北京美食
北京,算是中國宮廷菜的發祥地,也魯菜系發揚光大的地方。過去來到北京,吃的不外就是仿膳、涮羊肉、全聚德,但隨著北京本身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搭配上各國都有使館駐於北京,現在在北京也能吃到各式異國料理。在北京幾天,也吃到了不輸台北的日式料理與泰式料理,但我最愛的還是具有各省特色的中餐。 王府井大街
爆肚
狗不理包子話說去了北京這麼多次,我還沒吃過鼎鼎大名的全聚德,之前每次想吃的時候,咖啡海爹總說全聚德又貴味道又沒有台北烤鴨好吃,便帶了我去他喜歡的便宜坊。這回自己來北京,原本以為有機會吃到全聚德了,但朋友在我下飛機的當晚安排了「大董烤鴨」,看來我跟全聚德的緣份還有得等。但儘管心中帶有淡淡的哀愁,「大董烤鴨」的滋味還真是不錯。除了烤鴨本身外,其餘的配菜有很讚。我們去的是糧倉店,外傳原本是宮庭糧倉的舊址。餐廳裡外國人很多,去了可別嚇一跳!
鴨心
鴨湯中8樓,是我北京遠房的表弟帶我去的一家雲南餐廳。這遠房有多遠,大概就是說他是我乃奶奶的哥哥的孫子,應該算得上有八九等親。這家餐廳位置有點難找,地點也有些隱密,但憑著味道,氣氛與服務均優的表現,聽說在這幾年成為北京人的愛店之一。在台灣,我也愛吃雲南菜,但下面這幾道,除了汽鍋雞,我之前都還沒有嚐過!
雲南燒肘子
黑三剁
茉莉花炒蛋
汽鍋雞
中8樓內景北京除了引進了各國與各省份的料理,北京餐館自己也升了級,「到家嚐北京菜」便是最好例子。除了保留了北京菜原有的味道,在服務上、裝潢上,「到家嚐北京菜」都提供了很好的體驗。美中不足的是這家店的北京甜點,都只能算尚可,雲豆卷、豌豆黃都沒有大董來得優。
涼菜..
雲豆卷
炸鴨肉卷
南鑼鼓巷裡賣的奶酪綜合來講,北京的飲食在奧運之後的確等級提昇不少,服務上、裝潢上、衛生上都比之前的北京經驗來得好很多。當然,隨著服務等級提昇,價錢也跟著上揚。甚至,在北京享受一杯星巴克都比台北來得貴上一成。咖啡海建議要去北京找好料的,不妨先上網做做功課,或是問問住在北京的朋友,看哪裡有最值得嚐的味道。
- Jun 27 Sat 2009 09:34
田野筆記外的筆記~廣州美食
地方美食大概是在中國做田野工作時最享受的一個環節,一來提振自己的士氣,二來也認識地方文化的另外一面。這回來到廣州,傳說中中國重要菜系--粵菜的發源地,當然得好好品味一下當地的美食。 早餐茶點
午餐茶點廣東人愛茶樓飲茶是出了名的,也因為這樣廣東菜裡的點心才這麼出名。不同茶樓間的彼此競爭,除了品質好與價格低外,也帶動了茶樓點心的變化。在廣州吃到的點心,在台灣大致上都吃得到,但細細品嚐後會發現細微的變化與巧思。湯包上的蝦卵、拌炒XO醬的蘿蔔糕,都是台灣不常吃到的好味道。
太極辣豆腐在廣州的第二天,我和Noah決定在飯店(雲峰酒店)裡用餐,在菜單上看到這道菜時就覺得賣相特別,便決定點這一道。吃起來味道類似麻婆豆腐、但大廚特別把炒料與豆腐區隔,讓吃食的人自己決定味道的強弱,也增加了賣相。只可能,上桌的時候服務員沒有把太極的形狀維持好,我們還得自己修圖。
燒鵝這是我們最愛的一道菜,味道類似台灣常吃到的廣式烤鴨,但是鵝肉特別豐富的皮下脂肪在燒烤後變得比烤鴨皮還得香脆可口。肉質的部份也不用說,大廚巧手讓肉質在緊實與軟嫩之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
蓮藕炒茶樹菇這是道清爽的蔬菜料理。茶樹菇是廣東潮州人愛用的時菜,這回也是我第一次在餐廳裡吃到。搭配等長條狀的蓮藕、甜椒、四季豆看似單調些,但不同食材的組合帶來了口感的豐富度。這也讓我理解了為何阿基師每次都在節目裡強調食材造型的一致,因為這真的對於入口後的感受帶來了奇妙的影響。
避風塘風雞肉這道菜說實話讓我有點失望,調味的部份完全沒進到雞肉裡,所以入口後反而覺得單調。
上圖: 香鍋聽朋友說,香鍋是這幾年才在大陸流行起來的食物,大致上就是乾的麻辣鍋。大大的鋼鍋內,嗆辣夠味的辣椒與香料,拌炒著肉類與配菜,讓嗜辣者大呼過癮。台灣人看準這道料理的市場潛力,不久前也才剛引進台北,有興趣的人不妨搜尋一下「紅魔王麻辣香鍋」。對台灣人來講,看到當兵的臉盆端上桌可能一開始有點不太習慣,但香鍋的好味道還真的得這樣才呈現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