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9 Tue 2006 16:30
061219筆記06~【短片影評】宅男一生
061219筆記06短片宅男一生 短片:宅男一生 引用自http://www.icoc.org.tw/fun_article_list.php?c_id=16 簡介: 短片在《宅男一生》以改寫後的「無間道」獨唱為背景音樂下,拍攝出男主角被發好人卡、在網路上被拒絕、平常只懂得動畫、漫畫與電玩等劇情。本片以逗趣畫面,試圖勾勒宅男如何在兩性互動上呈現弱勢以及身為宅男的辛酸。 筆記: 該短片同樣也發表在「台灣國際基督教會」的網站上,發表時間為2006/8/8號。這部短片應該算是在「電車男」電影後,台灣民眾自發性所拍攝的一部短片,片中除了以台灣的大學裡男學生宿舍為背景外,也讓台灣獨有的「好人文化」(「好人卡」)出現在其中。換言之,該片導演認為男主角之所以被發「好人卡」,正是因為他是「宅男」的緣故。 事實上也是如此,男主角在宿舍裡過著邋遢的生活、平常只會看漫畫打電玩,還不懂得打扮自己,想要不被發卡應該很難吧!這部短片也呼應了之前在PTT的SEX版上所刊登之「好人」與「宅男」相互關係之這部片也暗示了討論。「對不起,你是個好人,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這是女生發卡的場面話,內心話是「對不起!我不想跟你在一起,因為你是宅男!」
- Dec 19 Tue 2006 16:11
061219筆記05~宅男現象觀察報告
061219筆記05~宅男現象觀察報告與短片 下文引用自: http://www.icoc.org.tw/faith_article.php?a_id=299&page=5 網路成癮 全台超過四十萬「宅男」 記者/中央社實習記者黃詠芝報導 父親節前夕,台灣國際基督教會發表「宅男現象觀察」報告指出,目前台灣網路上癮人數已超過四十萬人,主辦單位提醒民眾重視網路成癮問題,並推動「119」行動方案,宣導年輕人避免上網成癮。 報告指出,暑假期間,特別八月份是製造「宅男」高峰期,「宅男」是指對某特定事物極端偏好,不與他人接觸的人。其次,網路成癮的年齡距離已拉大,從小宅男、中宅男到大宅男,據政大廣電系黃葳威教授表示,十歲以上便有可能發生網路成癮現象。最後,因著網路使用率增加,形成宅男現象的媒介已不再限於電視、電動遊戲。 黃葳威表示,台灣網路上癮人數累積至今已超過四十萬人;去年綜合調查機構「諾普世界」也宣布台灣上網時間項目高居世界第一。 針對宅男現象,主辦單位提出「119」行動方案,鼓勵網路民眾每上網一小時休息十分鐘,打電話給朋友聊九分鐘,並要走出戶外和參與人際互動。 對於台灣未來宅男現象,黃葳威說,除了決定於台灣是否走數位化產業外,同時取決於政府社會的配套措施。 ------------------------------------- 筆記: 台灣國際基督教會在今年八月公布的這個消息,並且發表一份「宅男現象觀察」報告,試圖呼籲社會大眾對於「宅男現象」的重視。 因為還沒有機會拿到正本,所以到底這分報告用了多少樣本數,怎麼算出台灣有40萬以上的宅男,都還不是很清楚。但從上述的新聞稿,大致上可以看出研究者是從「網路成癮症」的觀點來理解宅男現象。研究報告可能的結論是,台灣當前約有40萬男性網路成癮人口,並因其對於網路過度沈迷,因此導致人際關係不良,進而也影響台灣的人口素質惡化。 事實上,這個新聞已經有點舊了,就目前所得到的訪問資料來看,「宅男」這個詞彙已經不再光指喜歡動漫或是沈迷網路遊戲的男性,還包含不懂得安排自己週末生活的男性、不懂得打扮自己的男性與社交技巧差劣的男性等。就目前的資料顯示,「網路成癮」僅是一個表徵,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宅男們對於生活風格與美學的漠視。因為不懂得讓生活加入美學元素,或是不懂如何融入公開社交活動,因而造成宅男有更強的意願沈迷與網路上。 如果40萬這個數字屬實,那麼實際上可以被劃入宅男範疇的人可能還要更多,因為40萬只是網路成癮,還有更多只待在家不願出門的男性,沒有被算進去。
- Dec 13 Wed 2006 14:40
061213筆記04~從「未婚人口狀況」統計表談「宅」

061213筆記04從一個統計表說起 這篇筆記是關於一篇統計數字的感想,但我並不是分析統計數據的高手,想來ZEN兄應該比我厲害太多,希望ZEN兄能進一步補充!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張應該是內政部所做的人口統計表,標明台灣地區近年來、各年齡層的未婚人口,包含男性與女性。結果2003年三十歲以上男女未婚比竟然高到159:100,才驚覺台灣社會近年來婚姻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晚婚,而且男性在婚姻上的困難度也比女性來得高許多。儘管扣掉原本就較高的男性人口比例,男性各年齡層不婚比例還是高得驚人。而且這還是2003年的表,2006年底的今天,想來狀況一定更加惡化啊! 算一算,現在30歲以上的的男性,大部分都是民國65年以前出生者,應該正值拼事業的階段,同時也是最適合結婚的時間,但是相對女性高出太多的未婚率,實在耐人尋味。 除了這個統計表之外,這半年來因為工作需要一個月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跑去台北縣的雙溪鄉從事田野調查,去到那邊才知道台灣地區外籍配偶的比例竟然如此高,小小的雙溪鄉的年輕女性幾乎三分之二都是從越南移民過來。 再來,檢查一下自己的MSN名單,我優秀的女性朋友們與親戚們當中,近來一一步入家庭,但當中也不少人選擇嫁給外國人。並不是說我不認同女性選擇外國丈夫這一件事,而是感嘆台灣男性已經無法成為他們的首選。 回頭來看這張統計表,再未經實證研究的狀況下,我很難去講說到底「宅男」在如此高「未婚率」中佔了多重要的位置,但不能否認的是,「宅」的確可能是一個分析台灣男性「高未婚率」的重要切入點。 附註一:另一小心得,難怪!今年Yahoo單身節的活動竟然有九千人以上報名,明年可能上看一萬五啊! 附註二:自己的年齡也已經瀕近30大關啦!提醒自己要注意啊!嗚~我不是宅男,但目前沒有女朋友啊!
- Dec 13 Wed 2006 11:32
061213筆記03~「宅」與「台客」、「草莓族」等社會分類新詞彙
061213筆記~社群的指稱 當代社會的社群有各種集合的方式,也因此出現各種名稱來指稱各式人群。台灣也不例外,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來指稱某些社群。這些社群可能原本就存在於這社會,但因為視野角度的關係,過去未必成為觀察的重點,現在卻因為新分析工具的加入而浮出檯面。這當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分類的方式,一種以生活美學、品味、空間為標準的分類方式,與過去的人群分類方式很不同。 舉例來說,過去台灣曾出現「X世代」、「Y世代」與「e世代」來指稱網路時代的年輕人。 「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用來指稱不同時期出生者,及擁有相同的童年回憶者。 「草莓族」,七年級的代稱之一,用來形容工作上缺乏抗壓性的七年級生。 「台客」的定義已經泛政治化我不想談,但可以與品味議題扯上關係。 「BOBO族」指稱具有品味的中產階級。 「好人」意指在兩性互動過程中的付出者而非計畫者。 「閃光」意指路上親親我我的情侶,常常被好人與宅男當成人生目標或是敵人。 可以發現上述這些詞彙與台灣當前網路的普及有密切關係。網路成為一個彼此交換意見的場域,一些新的詞彙也從網路上竄出,進而成為日常用語。「宅男」的出現,「宅」成為日常用語,也反映出台灣社會本身美學化的軌跡。與「宅男」有程度上反義的詞彙是「型男」,用來指稱造型不錯、懂得打扮自己的男性。但「型男」並未延伸出生活美學的論述出來,只強調外型上的美學元素。 「宅男」原本只是一個借用日本「御宅族」與「電車男」的詞彙,但實際在台灣網路上的使用方式卻已經跳脫出日本「御宅族」的脈絡,反而更加強調社交生活的貧乏、美學素養的貧瘠、消費品味的等等。儘管如此,在台灣「宅」也有各種不同的用法。整理過網路上對於「宅」的使用邏輯後,會發現「宅」字的使用多為學生族群,以及35以下的上班族群。對於上班族群來講,「宅」比較偏向生活空間的封閉性。但是對於較年輕的學生族群,會發現他們其實會強調「宅」在外表上的特徵。 有「宅男」自然也有「宅女」。就目前所觀察到的網路論述,「宅女」多半只指稱生活空間的封閉性,並不被用來指稱兩性互動的貧乏,而多強調假日不想出門,想好好整理家裡之類的行為模式。 換言之,廣義的「宅」,意指一種以「個人生活空間」為重心的生活、行為與思考模式(好啦!就是Bourdieu的habitus啦!省得我需要打那麼多字,只是沒有多少人懂這詞彙的意思)。
- Dec 13 Wed 2006 09:48
061213筆記02~「宅」相關新聞台
061213筆記02「宅」相關新聞台 整理了一下在PCHome新聞台與「宅」相關的文章,並且針對其內容作了一些筆記。拜「標籤」功能之賜,現在搜尋文章越來越方便。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yer/3/1274192747/20061012013729/ 標題一宅還有一宅高~大宅男 出處閱讀吉伯特 台長吉伯特 筆記:該論述可以看出「工作宅男」的生存狀態(habitus),工程師演化成宅人類的機率大於他者。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1988424/3/1273753900/20060930193503/ 標題熱血、活絡、漫研社 出處《皆涉世》樂~* 台長漣漪 筆記:「宅」出自於日本「御宅族」,與日本的動漫消費有密切關係,所以我們也必須檢驗台灣的動漫消費者是否也有類似趨勢。從這一篇來看,似乎可以看到這一傾向,但不明顯。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qpjj/3/1270122982/20060611204237/ 標題不速之客來訪 出處微風中的回憶 台長傳說中的大閒者 筆記:該網站點出宅男與台灣電視文化的關係,「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除了成為台灣美少女文化的推手之外,也成為台灣宅男社群公開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poganews/3/1275605610/20061116014234/ 標題宅男日 出處心中的小世界 台長小P 筆記:這個網站大概提到了一些青少年宅男大概會有的行為模式,待在宿舍看日劇、巴哈姆特等等。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ji3ul4ao3/3/1275896685/20061122223416/ 標題關於課業與化妝XD 出處♀我的美麗日記” 台長**晴** 筆記:該文章從女性觀點出發,指出「海大」宅男的造型特徵。台長為高中女生。有趣的是,台長是在海大圖書館目擊宅男出沒。換言之,「宅男」對於該台長而言,更重要的是有造型上的意義,用造型來聯想宅男的實際生活。「宅男詩」也很有趣。
- Dec 12 Tue 2006 11:51
061212筆記01~宅的聯想
061212筆記01~宅的聯想 為何會對「宅」這個議題有興趣? 人類學家總是在找尋一個族群來做研究,來說故事。宅男這個社群其實在當代台灣是有其社會意義的。 一開始在PTT的SEX版上看到「宅男」在哀嚎沒有女友時,還以為這只是一群性飢渴的無聊男人們,但是和一些女性朋友聊天後,才發現她們對於「宅」有不同的想像。 宅男或許沒有女朋友,但是她們為何沒有女朋友?這才是有趣的問題。 她們在言語中會提到,宅男週末都待在家裡看電視,下班後都只會窩在家裡打網路遊戲。和宅男聊天,宅男只會一直講自己的,但除了電動玩具或是一些汽車、體育之外的議題,他們都沒有興趣。他們不會在乎女性所關心的議題,更別說要和他們聊些時尚流行,或是文藝表演。 宅男們不會穿衣服,只會穿Hang Ten 與左丹奴,和他們逛街是最無聊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審美觀念。 因為他們都花時間在電腦上,所以不懂得如何約會,除了看電影、KTV之外,沒有其他的地方好去,和他們約會很無聊。 他們追女生的方法很老套,常常搭訕了很久,帶著蠢蠢的傻笑離開,女孩子卻還不知道他的名字。 還有很多很多,講不完。 但簡單整理一下,對於女性報導人來說,「宅」是一種美學與品味的缺乏,其造成了男性在生活空間上的封閉性,以及生活內容上的單調性,進而影響到人際關係,更影響到與異性的互動。也因為這種邏輯,宅男缺乏創意,呈現一種生活上的貧瘠,或許他們在專業上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卻是生活上的低能與智障。他們是台灣社會美學化之後的犧牲者。
- Dec 11 Mon 2006 10:29
企畫~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
因為構思下一本小說的關係,所以對於「宅男」開始做了一些調查與研究 而和ZEN兄在新聞台上來來回回討論了一些美學品味的議題後 發現其實可以針對這個議題寫出一系列的文章 暫時先訂為「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 如果看倌們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對我來說,在台灣所謂的「宅男」與日本的「御宅族」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而是一類似日本「御宅族」與「電車男」的混合體,但實際上這種人所面臨到的困境是生活美學與風格的缺乏,因此在兩性互動上產生障礙。 雖然不敢說自己是型男,但自認對於自己生活品質與品味有些堅持,希望能夠針對下面十四個議題寫出幾篇文章,回應台灣的宅男現象。當然,很多議題我並不是專家,比如說「宅男造型大突破」等,如果有網友願意提供意見資訊,那真是再好不過啊! 企畫~告別宅男的十四堂課 第一堂課:沒錯!我就是宅男! 誰是宅男? 中華民國未婚男性比例逐年成長背後的宅男因素。 宅男的生命史~教育裡面缺乏生活教育、美學教育,兩性互動教育。 第二堂課:我是哪種宅男? 宅程度量表 宅男的類型學。電玩宅男?工作宅男?AV宅男? 宅男的生活邏輯與地圖學。 第三堂課:告別宅男的第一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告別宅男! 告別宅男需要從心理建設開始。 這並不是為了要成功追到女孩子或是女能孩子上床,而是要建立更有美學與品味的生活。 生活習慣才是宅男最大的敵人。 第四堂課:她在買什麼?女性消費心理與美學風格 理解女性成長過程中的美學薰陶。 第五堂課:她所期待的愛情~女性理想異性伴侶大解析 當女性經濟自主,在物質生活上不再需要依賴男性。 女性到底希望要怎樣的伴侶?美學與品味成為重要評分標準! 第六堂課:生活品味之「食」篇~美食餐廳大挑戰 過去,媽媽常跟女兒說:「要征服一個男人,要先征服他的胃。」 現在,這句話輪到爸爸對兒子說,「要征服一個女人,要先征服她的胃!」 你可以不會下廚,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世界美食與中華美食的菜系源流。 你可以不會拿鍋鏟,但你不可以不知道哪幾家餐廳能幫你攻下她的舌頭。 Taste,不光是味道,而是對生活品味的堅持。 第七堂課:生活品味之「衣」篇~從宅男走向型男 宅男造型大突破。 如何陪女孩子逛百貨公司!? 第八堂課:生活品味之「住」篇~營造共同生活的美好想像 不知道「生活工廠」,也要知道「品東西」 不知道「IKEA」,也要知道「HOLA」 沒去過「康士美」,也一定要去「屈臣氏」 第九堂課:生活品味之「行」篇~旅行,才是考驗感情的試煉 旅行,是自己的足跡。 如何安排一起出遊的短程旅行,凸顯細心與對生活品味的重視。 第十堂課:生活品味之「育」篇~必讀書單 行動背後需要有知識基礎。 要理解女性、要理解品味生活,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找書來看。 《時尚史》、《GQ雜誌》、《人像攝影技巧》….. 過深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往往讓女性卻步,深入淺出的談吐,才具有吸引力。 第十一堂課:生活品味之「樂」篇~用回憶座標填滿地圖 除了KTV與電影院,在都市裡,你還能去哪裡?你還能玩什麼? 如果你還是只待在室內,你還是宅男一隻! 登山步道、攀岩、腳踏車、河濱公園、夜店、音樂會、舞台劇、Live Band、演講、博物館、夜景、外拍。 就算是電影,也有金馬影展與各大電影節。 資訊來源:破報、市府網站、文化快遞。 第十二堂課:勇敢介紹自己 如果你已經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接下來請對心儀的女性勇敢大聲地介紹自己,邀請他來參與你的生活。 搭訕技巧。 第十三堂課:告別宅男經濟大未來 告別宅男不用花大錢。 博物館門票五十塊、隱藏在巷弄間的好料。把自己家裡整理好,都是便宜又簡單的步驟。一步一步來,編列好預算。 除了日常生活預算之外,懂得分析自己的經濟狀況,適當的理財,也能有加分的效果。 第十四堂課:告別宅男最後一課,才是第一課 如果你已經成功告別了宅男,找到了女朋友,誠心恭喜你!但是,這才是第一步而已,兩性的相處不光是品味,還有更多的課題要面對,但具有美學品味的生活將可以幫助你迴避一些風險。 在部落格上記錄下自己的生活記憶。
- Dec 06 Wed 2006 15:13
061206簡單生活不簡單

061206簡單生活不簡單 在前一陣子考試完之後,週末的時間暫時多了一些出來,很怕在這種情況下又要面對和Sylvia分手的情緒,刻意幫自己安排許多的活動,也讓自己的生活回歸到正常的步調。於是乎,北美館的雙年展、中山堂的數位藝術節、城市舞台的亞洲表演藝術節、文創藝站Workshop之類的藝文活動,成為我的首選。原因不外除了活動精彩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都很省錢。暫時,我的生活除了工作、論文、英文之外,還多了藝文。 原本沒有想去Simple Life,最大的理由當然是票價,入場門票一張預購竟然還要八百大元,這對於目前努力存錢又不是樂團表演愛好者的小弟我來說,實在是無法接受的事。但樂團之外的演講、創意商品的展售,對我來說還是頗具吸引力的。還好,經過幾番波折及友人的大力相助下,小弟我成為VIP進入了Simple Life的園區。別問我怎麼進去的,我打死都不為出賣我的深喉嚨,這是人類學家對於報導人應盡的義務! 這場活動作最吸引我的還是一些「純淨市場」裡創意商品的展售。「掌聲穀粒」的米飯,在尚未之下口前,早已溢出濃郁米香襲佔我的嗅覺神經。「澀水竹炭」直接用一截竹子燒出來的造型杯也頗得我心。 「輕杉逛街」與「街頭市集」基本上則是延續了過去台北舉辦的「創意市集」,集合了各方創意高手,秀出自己的創意商品。但我不得不承認那些T恤對我來說已經失去吸引力,很難穿著這類型的衣服上班做田野調查。「創意市集」裡,也注意到今年很多人在「帽子」上大做文章,強調手繪風格的獨特性。 在現場不可能不注意到大東家統一企業如何讓自己各個分支企業體滲透到會場每一個角落,無印良品不說,7-11與City Café的攤位更是隨住可見。不得不對這場活動的行銷策略表示驚嘆。但也因為這樣,飲食在整場活動中的表現顯得薄弱,畢竟每天上班上學中午都在吃國民便當的人,哪裡還有情緒在園區裡又喀起御便當與御飯團呢? 整體來說,在沒有花錢的狀況下參與了「簡單生活節」是一件極爽的事情。但我相信這個票價除了有成本上的考量之外,也是一種台北文化消費動力與能力的指標。依據新聞報導,第一天的人數約有一萬多人,這離主辦單位設定的一萬五千人還有一小段距離。但是到了第二天,在第一天活動的廣告效應下,一萬五千張門票全數售罄。綜合來說,這樣的銷售成績算是相當不錯。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八百塊到一千塊,差不多是比台灣主題樂園還要貴的門票還要貴上一些的價錢,但又比一些頂級的藝文活動的價錢來得便宜,能以這種價位享受一整天的音樂、藝文與創意,算是相當值得。 然而,台北人這樣的消費習慣與消費動力並不是一夕而成。這幾年台北的藝文活動增加,除了市政府文化局之外,各單位如誠品書店、富邦藝術基金會等等民間單位也都積極投入,讓整個台北市呈現出一個富有藝文活力的生態。幾個住在外縣市的朋友都說,他們懷念之前住在台北的日子,只要有做功課,每個週末都有很多的活動可以選擇,不用擔心週末無處可去。事實如此,台北這幾年的藝文空氣,讓更多有尋找創意發揮機會的人願意來到台北,期待自己的創意能夠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所以我們看到了創意市集)。一般民眾對於藝文與創意也有更高的敏感度,也越來越願意掏出荷包付費從事藝文消費,儘管經濟不是那麼景氣。 從龍應台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之後,我必須承認,台北的本質在變化,從一個單純的商業城市,逐漸演變成多元文化包容與展演、藝文與創意激發的一個城市。簡單生活節所帶我的感動,除了是讓我看到有那麼多的企業、工作室乃至個人都願意發揮創意,只為了讓生活更簡單美好。但更令我驚訝的是,這活動像是一個成績單一般,宣告了台北的藝文生態活力,宣示了新一代台北人的生活樣貌與型態。這更是一序曲,宣告台北人的生活品味將會是不簡單的簡單生活。
- Nov 28 Tue 2006 15:21
061128幫生命與生活補習~從社區大學到學學文創

幫生命與生活補習~從社區大學到學學文創 咖啡海 許多在台灣待了一段時間的外國人都會對台灣發達的「補習事業」嚇一跳,驚訝台灣人在國家的學校體制外還有如此蓬勃的教育消費能力與習慣。教育研究學者也指出,「補習」延續了中國文化裡面以及台灣歷史裡的私塾制度,顯示民間在非官方管道外積極找尋學習的各種管道。只是,過去人們可能是為了仕途而進私塾,但是現在台灣的學生則是為了學測、指考、留學、國家考試、工作等等原因進入補習班。但是,在台灣除了有以工作、升學與國家考試為目的的補習班外,隨著社會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學習技能與知識。 這樣的學習機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各縣市救國團與各地社區大學紛紛開設各種「技藝班級」,提供管道讓民眾在下班後或是家庭勞務之餘,能夠可以學習各式技藝,如電腦、語言、繪畫、插花、舞蹈、烹飪等等實用的生活技藝。第二類是各大學開立的「推廣部」,藉著學校本身的品牌,提供較長期及更專業的課程,學生與企業人士能夠有更多的進修機會。甚至針對認證上的需要提供教學服務。第三類則是「講堂類」,我們也可以看到誠品書店、富邦藝術基金會、中國時報與各單位紛紛開設「講堂」或是「講座」,這類課程主要針對「知識」或是「藝文」領域提供一期十至十二堂的專業講座,如「文學」、「電影」、「藝術美學」、「經濟」、「社會學」、「心理學」等主題延請大學教授或是知名社會人士講授課程。從這三類不相同的學習機制來看,我們可以說台灣(尤其是台北)早已培養起針對技藝與知識消費的習慣,並且成為台灣重要的產業之一。近來,我們更看到「學學文創」的設立,便是在回應北台灣民眾這方面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學習機制與環境。 台灣正式的教育機制中,因為升學機制的關係,使得對於「藝術」、「美學」與「人文」等等教育面向往往被犧牲,孩子常常成為「補習」的機器,而忽略了在職業技能之外興趣與能力的培養。但是,「補習」卻也成為台灣人在完成專業能力學習後的另一種選擇,選擇各式管道,以滿足自己本身對於「文化」的需求,讓自己的生命與生活不再只是單調的工作,而是因為藝術與人文等元素的加入而更加精彩。「補習」一詞之義,再此已不僅是「補強已所習者」,更是「補足所未習者」,消費者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也選擇過去在自己生命中缺席的項目來學習。 「讓人的生活品質更好的事業,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講了這麼一句話。生活即是文化,但是讓生活的品質更好,除了自身要有動力之外,更需要產業配合推動提供更好的資源與資訊。「補習」,更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之一,而針對台灣民眾貧瘠的生命與空洞的生活提供多元學習的管道,絕對是門需要推廣且值得投資的文化創意產業。 (圖片引用自學學文創官方網站,特此感謝!) (該文為文創藝站workshop心得) 學學文創官方網站 http://www.xuexue.tw/ 救國團 http://www.cyc.org.tw/ 誠品講堂 http://www.eslitebooks.com/forum/index.shtml 誠品信義學堂 http://www.eslitebooks.com/XingYi_forum/index.shtml 富邦藝術基金會講堂 http://www.fubonart.org.tw/fubon-d-1.htm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http://www.mayorsalon.com.tw/class.aspx
- Nov 23 Thu 2006 16:25
「部落客的心靈世界」之新生代影評人~離島大夫

人物專訪新生代影評人離島大夫 之前在自己的文章曾經提過,在部落格世界能夠成功的人,是有著分享與創作熱情的人。離島大夫絕對是這樣一位充滿熱情的人,雖然他只有二十歲,還只是一位東吳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的學生,但他已經成為在網路世界上小有名氣的影評新秀。日前,他還受電視台邀約上節目與聞天祥、李幼新兩位資深影評前輩評論金馬獎入圍名單,甚至還聽說電視台還看中他年輕的特色與活力,希望邀請他來主持帶狀的電影節目。他的PChome新聞台以及無名小站。目前網路上已經累積了250多篇的精彩影評,以及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散文與小說。 「其實自己突然有了些名氣後,我自己感覺很虛。」 這是和離島大夫寒暄後,還沒坐下前,他所講的第一句話。 「昔日你是我老師,現在能同台講評,給我很特別的感覺。聞天祥也說很開心樂於見到新的影評人物陸續出來,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但我會不自覺想,現在你是台北電影節的策展人,未來哪一天會變成是我也說不定!」 提到前幾天的電視節目錄影過程,和聞天祥的對話令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也聽得出來,雖然只有二十歲,但離島大夫已經有了相當長遠的目標了。 離島大夫傳奇 每一個傳奇故事都有一個起點,離島大夫與電影的故事,要從他國中開始講。 「我國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和我的國中同學看駭客任務,就覺得滿好看,就有一些想法,但後來才開始寫,那時候只有瀏覽一些影評人的影評。到了高中三年級,指考的那段時間,才開始看電影,但沒想到成績也因此考不好。我還記得指考前一天我還在中山堂裡看台北電影節。」 「我跟國中同學說哪些電影好看,推薦給他們。國中同學連一些奧斯卡獎的電影都無法忍受。」 「國中還是在找奧斯卡獎的階段,但那時也開始想說自己還可以看哪些不同的電影了,那時看了《美國新玫瑰情》之後,就理解了電影有很多種面貌,並不是只有科幻動作之類的。到現在反而會覺得動作片商業片反而了讓我昏昏欲睡,但看《斷背山》反而讓我心情愉悅。」 「我去年開始暑假開始跑媒體首映會,這是片商邀請媒體的。因為寫東西,就會有接洽,寫好評的他們會轉載,越來越熟後他們就會問我,我還記得我第一部看的是《衝擊效應》,那是一部好電影。」 對於片商而言,離島大夫的新聞台與部落格現在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媒體。事實上也是如此,離島大夫的新聞台與部落格都相當多的訂閱人數,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離島大夫的忠實讀者。 「這像是一種佈局,一開始在新聞台,後來跑到無名,有時候看到有趣的文章,就和寫的人留言聊聊,聊到最後他竟然是個記者,而且還來訪問我。網路上也有很多特別的際遇,都是自己以前沒有預料到的。我本來只是想要很單純地想要做文學的研究,原本想要走文化事業工作。但沒有想到,因為陰錯陽差,走上了現在的路,甚至有要進演藝圈的感覺。」 「怎麼會有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 其實離島大夫高中畢業後,還曾經跑去念軍校,但是後來覺得無法適應,所以還是選擇重考。 「那時候覺得有趣,所以去考軍校,我現在還是願意選擇那段經歷,讓我學習怎麼在同儕中變得成熟一點。我到現在為止還是覺得對不起我父親,他對我的期望非常高。我現在還沒跟我父親講,我連昨天錄影都偷偷去。媽媽比較開放一點。弟弟妹妹也不知道我去錄影的事。」 「我的父親是警察,我又是長子。其實他最希望我能有好的表現,我在我弟弟妹妹面前,成績都沒他們好。一直還有些壓力大。」 事實上我覺得離島大夫有些謙虛了,因為他的確是目前網路上被看好的新生代影評人。

人形電影資料庫 談到電影,離島大夫就像是水庫開閘一般,滔滔不絕地講初出各種心得,或是對於電影的各種看法。感覺像是眼前有部活生生電腦資料庫,只要語音輸入就能知道你相想要的電影資訊。 「我很喜歡青春電影,(這次金馬影展裡)山下敦宏的《琳達琳達》這部電影很簡單,三天後學校校慶要表演一首歌,學生在校園裡追逐。乾淨安靜,很舒服。有點像。向我也很喜歡易智言的《藍色大門》與《關於,愛》這兩個故事都很簡單舒服,講年輕人最平易近人卻最難忘的一段時間,讓我有心情解放的感覺。伶達伶達也給我這樣的感覺。」 「我最喜歡的一部愛情電影是林克萊特的《愛在黎明破曉時》,故事就在講一個夜晚而已,續集我也相當喜歡。這不是一般的電影,兩集中除了男女主角外就沒有其他角色了。」 令人驚訝的是,離島大夫對於電影的細節有過人的記憶力,能對各個導演、編劇的歷部作品如數家珍,還能做前後的比較,並且做嚴厲的批判。 「我在看電影前也沒有做過研究,對於導演有一定的認識後,就會想去比較他有沒有進步。」 「我自己很喜歡看電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能讓你放空自己的情緒。就像是印度的寶萊塢一樣,為什麼印度那麼困苦,還有那麼多的人要看電影,就是因為在種姓制度外,寶萊塢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救贖,窮困的人可以在電影院裡面體驗一種富家的生活。」 「我從來沒有做過功課ㄟ!但我會希望有點突破,比如說《地獄新娘》如果是一般人的話要寫好評非常簡單,就只要說提姆波頓暗喻著人間就是地獄,地獄才是天堂。這樣就可以寫出一篇好評。但我是很喜歡提姆波頓的人,他的動畫電影《聖誕夜驚魂》已經用過了這個隱喻,所以《地獄新娘》只是再用一次這個概念而已,而且還沒有用的比上一次好。」 這絕對是離島大夫典型的批判觀點,對他來說,電影導演應該要不斷像自己或是類型挑戰,唯有這樣電影才能進一步往前走,也才能滿足更多的觀眾。而問到有沒有電影對他影響最深,或是印象中最好看的電影? 「最好看的電影我說不出來,每個階段都有最屬於我的電影,我正在經歷每個人生的每個階段,有些電影是要到一定的人生歷練才看得懂的。」 影評作為網路上重要的文章類型之一,而要寫出好的影評,離島大夫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會覺得目前市場上的影評未必寫得好,他們會舉例說這部電影如果是給另外一個導演拍會變得更好,但我自己會用比教的方式。再加上自己也很喜歡閱讀,會加上班雅明、傅科等人的話來作為我評論的切入點。」 「多方涉獵是一定要的,看書是基本的,還要常識要從更多的角度看電影,這是要自己培養的。」 「我也會看別人寫的影評,但後來發現雜誌上的講的甚至資訊錯誤,錯到我覺得我懂得比你多了的感覺。很多記者都不會考證。」 「一開始是我看別人的影評,我一開始是看網路上寫開心的文章,寫心得感想的文章,所以我想說我也來開始寫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