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29 Sat 2011 03:42
2011 雪景
- Jan 17 Mon 2011 09:09
大學生了沒(四)~博士班沒教的事
話說博士班雖然象徵著知識的專精,但博士班教育裡也有盲點,比方說博士班裡就沒有教這些未來的教授們怎麼教書。 所有的大學似乎都假設唸書唸到了博士的學生未來自動就會教書一樣,博士班教育裡除了故定的課程與實習外,幾乎沒聽說哪個博士班課程裡有教博士怎麼設計課程或帶討論(當然教育專業除外)。記得一堂課上某位年輕的教授也說,她在博士班裡拿到了學位,也知道怎麼做研究,但就是沒學到怎麼教書,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或許正因為如此,許多大學裡的教授教起書來頗讓人失望,不是令學生興趣缺缺提不起勁,就是課程設計總和實際上課進度有落差,沒法在學期末按照計畫教完預先定下的內容。 當一般針對國民教育設計的教育學程裡還有規定要修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等學分,唸博士班的研究生們除了被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困住外,系上提供的課程往往也與未來就業沒有關係。換言之,即便一位博士的研究做得再好,發表過的論文再多,面對陌生的教學工作都可能遇上問題。好在,拿獎學金博士生往往都有機會做助教(TA),負責分擔一些教學工作,這才讓部分學生能有機會直接面對大學生,學習如何教書。 一般來說,TA在上場前往往學校都會安排一些簡單的訓練課程(大概一天),教授也會指示教學方針,之後學校與教授就放手讓TA去做。但第一次上場缺乏經驗、或是沒有教學概念的TA,面對大學生時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設計課程或是設計問題帶討論,這就讓recitation(TA負責的課程)變得沈悶,也讓學生對於課程失去興趣。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學教育裡,尤其對我來說,如果學生只能從課本與演講中學習知識,哪麼他們就跟台灣的高中生一樣,只懂得背多分,不僅容易失去興趣,也將會失去人文學科裡所要求的自主思考與反思能力。而針對學生心理設計過的活動與問題討論,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也讓他們有機會應用課堂上所學,且有進一步的思考。 英文已經不是我的母語,在美國教書如果再不想辦法讓自己的課程活潑一點,我想我的學生們的痛苦應該會加倍吧!在上學期設計課程時,我主要參考了以前自己大學在救國團嚕啦啦裡的社團活動經驗,以及應用在「地球村美日語」裡補英文時體驗到的教學方法,試著讓自己的課程裡演講、討論與活動都能平均分配,希望學生們能不僅能複習到教授演講與書本裡的內容,更對於這些內容有體驗與體會。整個學期下來,學生反應都不錯,也認同我的教學方法,在學期結束後我也和一些學生交換了臉書帳號,成了朋友。更令我高興的是有些學生開始對於人類學產生興趣,考慮選人類學為主修,或是多修一些人類學系開的課程,這些對我都是相當大的鼓勵。 有趣的一點是,在嚕啦啦學團康活動時,學長姐曾提到一點,大學生就跟小學生一樣活潑好帶,這點在美國大學生上一樣適用。這些大學生們一樣喜歡活潑的活動,所以當我學期末請他們匿名寫下對我教學裡最喜歡且最有印象的部份時,大部分都寫我所根據「庫拉圈」設計的「交換遊戲」。 這學期跟上學期一樣,一個禮拜四堂recitations,教的也是文化人類學導論。除了希望自己的英語教學能力比上學期更好外,也希望有了上學期的經驗後,這學期能給學生更豐富、品質更好的教學。
- Jan 07 Fri 2011 11:38
小上海
在美國找中餐館常會讓人精神錯亂,店名和菜系往往連不到一起。在Rose Tea這樣英格蘭味道名字的店裡可以吃到台菜、在Sukura這樣日本店名的店裡則可以吃到陝北菜與麻辣鍋,而這一家「小上海」現在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台菜店,而且還賣最能代表當代台灣族群融合的「牛肉麵」。小上海的位置非常靠近華人超市「Lotus」,從Lotus往Downtown走一分鐘就可以看到招牌!
「小上海」目前的老闆有兩位,前一位老闆聽說賣得也不是上海菜,而是廣東燒臘。現在的兩位老闆接手後,便將菜系轉為台灣,其中一位從台灣南部來的老闆還特地回到台灣向位於左營的牛肉麵老店「老山東」學手藝,賣最有台灣風味的「牛肉麵」。除了牛肉麵,榨菜肉絲、炸醬麵也是原汁原味地從台灣帶來。 店裡除了麵食,還做不少合菜,「明爐燒鴨」、「豆酥鱈魚」、「香干肉絲」、「椒鹽排骨」都是店內深受華人客人喜愛的菜色。跟另外一家台菜店Rose Tea相比,「小上海」雖然菜色不多,也沒有賣台灣飲料,但是口味絕對不差,一起去吃的朋友都很滿意。老闆還說到,他們其實還有很多私房菜,比方說冰糖豬腳等,因為菜單版面不夠所以沒有寫上,在喜歡台菜的朋友不妨在點菜的時候,或是打電話預約時,問一下老闆當天有什麼私房菜色,或許或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 Dec 31 Fri 2010 14:21
《街頭日記》與對台灣校園霸凌的回憶與反思
最近MTV台常重複播放《街頭日記》這部電影,片中的內容敘述美國Long Beach一位教高中英國文學女老師如何運用教育帶領孩子面對校園暴力與種族歧視。除了MTV台播放這部電影頗有意義外,適逢台灣教育界正因為霸凌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片子老師Erin Gruwell的遭遇與策略似乎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面對台灣校園的霸凌問題。 請先容我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背景與劇情:
------------------
《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是一部2007年由派拉蒙電影公司發行,李察·拉葛凡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執導,根據1999年出版的教育勵志書籍街頭日記(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原著改編。
本片描述一名菜鳥老師希拉蕊·史旺飾演,抱著滿腔的教育熱誠,來到加州威爾森高中,第一個面臨的挑戰就是,接手學校被迫成立的種族融合實驗班,一群年紀輕輕的高中生,卻因為生長懷境、家庭因素等等,成為被社會遺棄的幫派犧牲者,沒有人認為他們可以順利畢業,甚至心中最大的願望是活過18歲。
來自中上階層白人社區的古薇爾老師,不願流於校方的一貫態度:只把教育當做一份可以領薪水的工作,捲起袖子瞭解學生每天面對的是幫派、毒品、性、暴力充斥的街頭戰場,這群大家口中的「問題學生」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人給他們機會,古薇爾老師鼓勵他們閱讀並寫下日記,傾聽他們想說的,儘管校方不支持她的計劃,她自行兼差籌募經費,買書給學生閱讀,最後學生們一個一個的從黑暗的街頭走回教室...
- Dec 29 Wed 2010 14:08
台幣五百萬在匹茲堡買豪宅?
台幣五百萬在台北你大概只能買到一間廁所,但在美國匹茲堡你可以住豪宅!上星期四和Wanyin一起到新認識的台灣朋友家用餐,這位新朋友FY相當優秀,已經在美國當上助理教授好多年了,原本在加州教書,但是因為喜歡賓州的生活,所以便在匹茲堡找到教職後和先生一起搬過來定居。考量到上班的便利性,在學校附近(機場一帶)社區買了一間房子,FY和先生都頗滿意他們社區的生活。
他們的房子因為是順著坡地蓋起,所以有四層樓高,每一層樓大概都有15-20坪左右的大小,如果加上車庫與院子,總面積大概有百坪。FY和他的先生在佈置擺設上也都很有天賦,各個空間都看得出巧思,讓整棟房子不只溫馨也很有他們自己的味道。
我好奇地問他們,他們花多少錢買下這棟房子,他們說總金額14萬美金。我想加上其他林林總總的修繕裝潢費用,大概也就台幣五百萬吧。五百萬!在台北能買什麼樣的房子?抱歉!你什麼都買不到,因為不會有人只賣一間廁所給你!在台灣,一位剛投入職場的文科助理教授的起薪大概六萬五,年薪加上年終都還上不了百萬,面對台北市就連二手屋動輒就兩千萬起跳的高房價,實在是負擔不起,更不用說五百萬在台北可能只夠付郊區小套房的頭期款。但五百萬台幣在匹茲堡郊區幾乎可以買下台北豪宅等級的別墅了,即便是想選擇住在靠近市區一點的區段,不管是獨戶還是公寓,大概台幣八百萬左右就有非常好的選擇。 我在台大的指導教授因為他們夫婦同為台大教員,所以才有機會住到不錯的日式平房,不過將來也會隨著他們退休要歸還給學校。其他我認識的台大教授,雖然學校有配宿舍,但宿舍往往因為太過老舊導致住宿品質不甚良好,公共設施也常發生問題,惹老師們抱怨。更不用說輔仁的教授們了,私立學校財源不比台大甚遠,怎麼可能提供教員宿舍服務。台灣學生出來唸博士班大部分都在三十歲上下,唸完博士班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年齡,但回到台灣所能得到的待遇往往不如美國或其他國家。文組博士生的狀況更為嚴重。人文學科學者不像科學家們能申請高額的研究經費,或是販賣研究專利,更無法替學校賺錢,所以待遇自然也就不比理科學者。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回台發展的學者,在台灣各大學強調國際發展的趨勢下,尚比本土博士還多了一點點機會,但在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待遇空間仍然被擠壓。(說到這,我想這種對於畢業後發展的焦慮,在台灣的文組博士生應該比留學生嚴重更多,近來受到各方撻伐的蕭姓台大歷史系博士生可能也面臨到類似的窘境,讓他得承擔比同年齡的人更大的壓力,但不管如何,學術路是自己選擇的,誰都不應該拿壓力當藉口!)
近來台灣的學術人才不斷被中國、香港或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學校挖角,我想台灣本身對於學術人才的待遇不佳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學校不提供宿舍,新進老師幾乎難以在台北或其他都會地區成家立業,所以當這些外國華人學校提供比較好的待遇條件,老師們很難不心動。更不用說在海外唸博士班的文組留學生們,每當我們談到未來工作規劃時,想起台北與台灣的高房價以及低薪資,實在很難不先選擇在美國找工作,畢竟這裡的待遇與房價條件好得太多了!
- Dec 23 Thu 2010 05:36
兩部感動人心的寶萊塢電影:《心中的小星星》與《三個傻瓜》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全世界一起在問的問題。
相較於美國與歐洲,印度離台灣更近,但我們卻對其認識少之又少。拜Facebook所賜,一些優秀印度寶萊塢電影的片段在網路上被分享,也讓我注意到這兩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與《三個傻瓜》。這兩部電影都是以教育為主題,前者探討的是「讀寫障礙」兒童的教育困境與突破,後者則是探討「大學教育」的意義與方向。容我以下先轉貼網站「開眼電影」上對這兩部電影分別所給的介紹:
- Dec 18 Sat 2010 04:52
Aladdin Eatery & Yo Rita
- Dec 14 Tue 2010 11:39
正宗美國家庭感恩節大餐+烤鴨!?
話說前兩年的感恩節都是在家下廚邀請朋友來作客,今年一是很多好朋友已經離開匹茲堡,二是我把我language partner Sarah丟去台灣,所以便應Sarah家人的邀請做他們的客人。這樣一來,雖然party上他們少了一個女兒,卻多了一對夫妻。既然是當客人,絕對不可能兩手空空地去。一年多前,Sarah的爸爸就跟我提過他很喜歡烤鴨,所以這回就參考「小小米桶」的烤鴨食譜,做了一隻烤鴨過去。另一個做烤鴨的原因是,住在台北,烤鴨幾乎也算是我家餐桌上的過節食物,一年當中的幾個節日家庭聚餐,總會有一兩次出現烤鴨。所以在遙遠異鄉做隻烤鴨也算解解鄉愁吧!
這天其實是去Sarah姑姑家開party,一進去就看到各式各樣的食物,當然「烤火雞」是不能少的,看到Sarah姑丈拿出專門切火雞的電鋸來切火雞肉,就知道美國人已經為了火雞研發出各式道具。當然,火雞以外的食物也是很棒,特殊風味的馬鈴薯呢、素火雞(很像台灣的素雞),豆子、各式點心,都讓我和我太太見識到美國人過感恩節的用心與內涵。
我的烤鴨可是頗受好評。我還特地回想以前吃烤鴨前,做烤鴨的師父如何片皮,靠著腦海裡的記憶,試著把鴨肉片成適合的尺寸。餅皮的部份,雖然沒有自製的餅皮,但超市賣的墨西哥Taco餅的全麥餅皮風味也是很棒!就這樣,片鴨肉、Taco餅皮搭配大蔥與甜面醬,征服了在感恩節習慣吃烤火雞的美國人,吃過的都說好吃(Sarah爸媽特別喜愛甜面醬,還把剩下的甜面醬打包帶回家),甚至沒吃過鴨肉的年輕人,也因這次機會嘗到了鴨肉的美味。Sarah媽媽說,烤鴨對他們來說真的很新鮮,特別是感恩節的時候,挑戰了傳統,也多了新鮮味。 美國感恩節晚餐讓我想起台灣的年夜飯,全家大小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故事點滴,感謝上天所賜予的幸福!一切都很美好!
- Dec 14 Tue 2010 04:28
You are what you share on Facebook
社群網戰.jpg 之前花了幾篇文章的篇幅介紹了Facebook,但隨著時間芢苒,Facebook似乎也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就像在電影《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裡,當Facebook準備要擴張之前,Mark Zuckberg大喊「我甚至不知道它會是什麼?」初加入Facebook的確讓人困惑,當你在上面加入的朋友到達一個層次後, 會發現到你的臉書開始自己運作起來。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經營自己臉書的方式,有些人喜歡寫下自己現在的想法,有些人喜歡讓人知道他心理測驗的結果,更有很多人喜歡貼些東西在塗鴉牆上。每個人的用法都不一樣,但也從中看到每個人的個性。轉貼的尤其精采,朋友從自己的朋友那邊看到很酷很炫的影片,或是感動又發人深省的文章,藉由分享機制再分享給更多的人。 最近已經有幾個朋友開始在Facebook上的部落格裡發表文章,雖然和一般的部落格相比可以閱讀到的讀者可能受限,但是透過分享的機制,可能反而更有機會達成「有效閱讀」!亦或,更多的朋友是隨時就留了一篇還算不短的心情文,或是在分享文章影片時還加上的自己的短評與想法,雖然這些算不上部落格文章,但是形式與內容也幾乎無異。 另外一個讓我注意到的現象是,因為Facebook和gamil有提供「即時通訊」的功能,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放下msn,只用Facebook來當做一般和朋友聯絡的網路通訊媒介。前一陣子Facebook也宣告要發展出更即時的email系統,企圖想要改變所有人的網路通訊罐,雖然還不知道是否可以成功,但可以想見的是會引起一陣波瀾。 我們或許可以說,Facebook之所以成功,除了徹底掌握住人性對於網路社會性互動的好奇心外,更是在於兩個關鍵字上:「活動」與「整合」。Facebook提供了一個網路互動的平台,藉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網路活動。一個分享、一段文字、一張相片,都可以讓朋友之間在網路上產生互動。甚至當你想邀請朋友舉辦趴踢吃飯,Facebook還幫你聯絡,朋友也可直接回應在上面。不僅於此,Facebook更整合了各式各樣的網路資源,舉凡別的網站的影片、知名部落個的文字、還是哪個偶像團體的粉絲網頁,都能整合在Facebook裡。這也讓我不禁要問,如果沒先有Youtube、部落格等網路服務當開路先鋒,Facebook的成功之路是否更加艱辛? 這樣的分享機制也讓每一個Facebook的使用者更加立體。我們都透過各式各樣臉書上的分享宣告自己的特別。在以前,網路上看到有趣的影片與文章,透過email分享,怕被當成垃圾郵件,用MSN分享也有可能被誤解為病毒連結,但Facebook給了你一面很大的牆,你可以隨意丟東西上去,也可以在上面隨意回應別人所丟上的。你不光只是讓你的朋友加入你的臉書,而是讓他透過你在上面的各式活動認識自己,You are what you share。 我們會有下一個Facebook嗎?這實在很難回答。如果Facebook是Web2.0「分享」機制下的勝利者,那下一個Facebook或許會是能夠洞徹Web3.0雲端技術,並且與社會關係緊密的網路服務。但在此刻,必須要承認的是,facebook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被簡單定義的網路服務。Facebook≠Youtube + Blog + MSB,Facebook就是Facebook。 圖片下載於: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poster&filmid=fsen11285016&pid=P-fsen1128501601
- Nov 25 Thu 2010 04:01
[匹茲堡美饌]:Lidia's Pittsburgh
連續吃了幾週中菜,這一週想說該換換口味,便選了家義大利餐廳。話說在美國義大利餐廳到處都是,甚至可以說簡化過後的義大利菜幾乎成了美國家庭料理基調,所以要吃義大利菜容易,但要吃到特別、味道又讓人激賞的義大利菜就相對困難了。學校附近的Joe Ma Ma雖然是平價的好料,但總覺得在味道上深度不夠,變化上也顯得少了些。Lidia's Pittsburgh坐落在市區外圍的Strip District,開立於2001年。創店者Lidia Bastianich是電視美食節目上著名的義大利菜廚師,節目與出版的食譜都很受歡迎。她的創始店Lidia's Kansas City在1997年開立後就頗受好評,2001年就來到匹茲堡開設分店。
店內的裝潢也是聘請紐約知名設計師David Rockwell精心打造,不論是燈光、牆面裝飾、空間配置都讓人感覺到匠心獨具,是匹茲堡較少見具有前衛時尚的用餐空間。相關資料可以參考:Lidia的美食網站:Lidia's ItalyLidia's Pittsburgh官方網站:Lidia's Pittsburgh 這天一起去餐廳的有四位,我們總共點了兩份 Lidia's Pasta Trio, Steam Mussles "Possilipo" 和 Spicy Marinated Calamari.最後還點了一份提拉米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