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所以除了努力地在recitation課程中講述一些重要人類學觀念外,我更希望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人類學家所要處理的議題,好彌補我語言上所造成的缺憾。前文已經提過,我希望我的學生們都能在課堂上化身成為人類學家,同時也擔任報導人,一方面問問題,一方面也回答問題,透過問與答的方式,幫助他們對人類學的重要概念有更深的印象。這個策略用了幾週下來,成果不錯,學生都已經習慣我的上課方式,也對於人類學者的工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當我碰到要教「經濟人類學」的時候,我就頭大了,原因是我很早已經在好幾年前就被告知「美國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關於『錢』的問題」,但如果我連他們手邊最能用的素材都不能拿來使用,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理解「價格」與「價值」的差異呢?再者,經濟人類學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交換」,我又該如何讓學生在「問」與「答」之中體會到「交換」的文化意義?我想過在課堂上舉辦「跳蚤市場」,但這樣一來就還是容易陷入價格上的討價還價。若是單純地「以物易物」,放學生隨便找尋他們想交換的物件,則整個課堂一定會陷入一片混亂,交換次數也會有所限制。 當我不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我想到了美拉尼西亞初步蘭群島人的「庫拉圈」。住在群島上的島民們沒有貨幣,卻隨著其潮汐而來漁業文化發展出一種特殊「庫拉」交換體系,島民們期待著能夠在這樣的交換體系中,用白色的「伐乙古阿」臂飾換到畢生夢寐以求珍貴的紅色「伐乙古阿」長項鍊首飾。有趣的是,白色的臂飾與紅色長項鍊首飾雖著島與島之間的交換,漁人帶著紅色項鍊順時針地在各個小島之間一棟,白色的臂飾則以逆時針地方向移動著。資料讀到這裡,我便想到,我可以把初步蘭島搬到教室,讓學生分成內圈與外圈坐下,其中一個圈順時針方向地換位置,便達到了連續交換的效果,直到我喊停為止。剛好我的學生四個班都是在23或是24人,大小適中,非常適合進行這個遊戲。創意的另一個來源是電影《第36個故事》。在電影裡,桂綸鎂開的咖啡店裡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東西不能賣只能交換,卻也因此打響咖啡店的特色。當我在苦惱教案的時候,電影裡的劇情讓我確定我想把「價值」和「故事」串連起來,讓學生從「故事」中找到對自己重要的「價值」。 學生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好,畢竟是愛玩的大學生。學生帶來的東西五花八門,有的帶來有點價格的中國國畫教學組,也有學生帶著萬聖節拿到的糖果。有的學生簡直是天生的推銷員,能把一個迴紋針講成像是十八王公廟賣的幸運符、或是能把一個很便宜的項鍊講成是某個大明星用過的一樣。遊戲過後的討論學生也都能講出在遊戲中「價格」與「價值」上的差異,在這樣小規模的經濟體系中,「價格」扮演的角色遠遠不如每個人出自於每一件物品的「價值」,而「價值」的差異取決於每個人對於物品功能上的需求,以及故事是否打動人。聽到學生能夠講出這樣有條理的分析,我簡直快要當場感動到飆淚! 以下我把教案翻譯成中文,歡迎同業拿去使用,更歡迎同業給我意見與指教!教案如下:

Exchange Market/交換市場

Introduction of the game/遊戲介紹:It is a game which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Kula ring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 All of the students need to prepare two items for exchange. Students need to give each of the items a tag with a price, and a story. Students must exchange things in this recitation.這是一個根據初步蘭島上「庫拉圈」所設計的遊戲。所有學生必須準備兩件東西來交換。學生必須給每件東西一個價格和故事。學生必須在課堂上把東西交換出去。 The things for exchange/交換物: You will not get these things back. Please do not bring an item you don’t want to exchange or you don’t want to lose. So, you can bring something cheap.你交換出去的東西拿不回來。所以,請不要帶來你不想交換的東西,或是你不想失去的東西。故,你可以帶來一些便宜貨。 Rules of exchange/遊戲規則:全班會分成兩個團體:「內圈」與「外圈」,內外圈人數一致。 外圈不需要移動。但內圈每三分鐘須順時鐘換位置。在每一次的「交易」中,每個人「必須」交換掉一項手上的東西。所以在每一次交易裡,你給別人一件東西,你也收到一件東西。 參與者可以決定依照東西的「價格」或是「故事」來決定要交換哪一樣。  你所喜歡的東西未必很靠近你。一開始,你可能交換不到你所喜歡的東西。你必須繼續交換,且試著提高交換到你所喜歡的東西的成功機率。  關於故事的部份,我指的是你和這件東西的關係。舉例來說,你帶來支筆,故事就可以是你用了這隻筆寫了什麼精采的筆記。  參與者必須記得每一件東西的故事,以利下一次的交換。  Questions after the game/遊戲後問題討論:What kinds of objects did you get from this game?你在遊戲中最後得到了什麼? Which one was the thing you wanted at the beginning?  Did you get it?哪項東西是你一開始最想得到的?你得到了嗎? What is price? What is value? What is functio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什麼是價格?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功能?他們之間有和不同? Did you care more about story, price or function?你最重視的是故事、價格還是價值? What were your strategies you used in the transactions?你的交換策略是什麼?   Did you find people had different strategies than you?你有發現別人和你的交換策略不一樣嗎?參考文章:

060920紅色迴紋針與庫拉圈~網路部落新經濟之初探: http://mypaper.pchome.com.tw/cafesea/post/1274055530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或許在美國賓州對於日本食物的熟悉度遠勝過中國菜,所以不少日本餐廳其實都是華人投資經營,不管是來自中國還是台灣,都開啟了日本餐館。SakuraSushi Too便是好例子,前者是中國人所開的日本餐館,後者是台灣人開的。而熟知內情的人,進到這些餐廳也自然都知道除了日本菜之外,還能點些特別的餐點。開在Squirrel Hill一級戰區的Sakura,雖然掛著日本名字,也賣日本餐點,但他裡面最好的卻是西北菜和涮羊肉,倘若沒有任何朋友告知,還真不知道該不該走進。在台灣,西北菜也是我的最愛之一,公館的「帕米爾」和東區的「秦味館」皆是我的愛店,尤其是「帕米爾」,這兩年回台灣都一定要去吃他的一回,好好享受他的「大盤雞」和饢餅。Sakura裡的「大盤雞」雖然和「帕米爾」口味上有些許差異,但卻也是雞肉大塊、醬汁濃郁的好菜,再搭配彈Q有嚼勁的「皮帶麵」,讓一起去享用的朋友都讚不絕口。讓大家更開心的是,店內還提供「涮羊肉」,而且還是「鴛鴦鍋」,對於許久沒吃到麻辣鍋與養生鍋的台灣留學生來講,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美食啊!可惜的是,Sakura的紅鍋底還是比不上「小肥羊」的麻辣鍋底包,但「白湯」則是受大家好評。五個人吃一個鴛鴦鍋加上一份大盤雞,一個人約出17塊美金,算是很划算了!

Sushi Too開在Walnut Street,也是匹茲堡地區的老字號日本料理,超過22年的招牌,在匹茲堡人心中也早已留下很深的印象。老闆朱媽媽是從台灣來到匹茲堡定居的移民,考量到同一條街已經有開了中國料理餐廳,便決定開家日本料理店,以利市場區隔。雖然店裡賣的是日本料理,但進入店內卻可以聞到濃濃的臺灣味,店裡常放著台灣60年代的老歌,偶爾還會聽到廚師、老闆、服務生講台灣口音的國語交談著,甚至就講起台語來。Sushi Too有不少招牌菜,除了壽司拼盤外,店內的炒飯、軟殼蟹壽司卷等等都是店裡的招牌。如果不知道怎麼點,店內的服務生都訓練有素地且很樂意為你介紹菜單。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月前,收到學校給我的兩封信,信裡要求我幫在我recitation課堂上的運動員學生做學習評量,這才察覺原來我有不少運動員學生。這些運動員學生散佈各領域:田徑、體操、游泳、足球等等,學校要求我回報他們的考試成績、缺課記錄,或是給他們的表現做一些描述。除此之外,我也意外上竟然有這麼多運動員選擇「文化人類學」這門課,這樣冷門的課在台灣別說運動員了,就連一般學生都未必想來選。         兩個禮拜後,我開始改學生的期中報告,在四選一的題目中,其中一題是要求學生選擇一項運動,並且講述這項運動與國家文化之間的關係。在我改的九十六份作業中,超過一半,接近三分之二的人數選擇這個題目。他們大部分都能講出美式足球、足球、棒球與籃球如何成為重要的美國文化,從非職業到職業運動又是如何表現出美國文化裡的資本主義精神。相較於這些文章,運動員學生們談論到他們自己的運動經驗,更可以看到這個國家如何強調體育與智育的並重。舉例來說,一位以體操為主修的學生,從他小時候如何開始練習體操講起,接著談論到她如何在學校獎學金與國家代表隊之間做掙扎,最後因為自己的身體已經累積太多傷害,可能無法應付國家級的訓練,所以選擇大學提供的獎學金。另外也有一位學生提到他從小打冰上曲棍球,即便冰上曲棍球在美國還沒有像其他職業運動在美國那麼受重視,但他感覺到只要他努力,他的表現會得到重視,也能成為他的職業。 就像電影《攻擊不備》(Blind Side)裡的故事一樣,在美國要進入一流大學的美式足球「校隊」,高中球員所要具備的不光是體育上的能力,更要有基礎的學識。我的每一個學生除了要有一定的體育表現,高中在校成績都不能太差,才能進入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進入大學後,對這些運動員學生來說,他們必須繼續得到學校的支助,這樣他們才能完成他們的學業,未來才能憑著學歷找到好工作。學校也希望他們在大學裡得到體育以外的知識薰陶,因為學校很清楚知道,體育只是生活裡的一部分,這些學生未來要面對的不光是體育競技場上的競爭,還要面對生活裡、人生路途上的各種挑戰。著名的NCAA (National Collig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成立宗旨之一,不光是要保護大學運動選手,更要協助運動員順利拿到大學學位,讓他們的大學生涯除了能在競技場上更有競爭力外,也能擁有一定的學識。         在高中的時候,我唸的是建中補校,班上有很多同學是建中橄欖球隊球員,也就是著名的「黑衫軍」。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大部分來自鄉下或山區,他們進入憑著優異的體育成績進入高中,但在這之後,不僅他們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就連學校也都放棄了他們的學業,給他們特別的考試與加分,只求他們能夠順利畢業,不求他們能夠擁有必備的學識。有些同學在比賽中有好的表現,只要成績足夠,便能保送到不錯的學校。但透過特別考試與加分而來的成績,並不能保證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之後能擁有足夠的能力,無益於更需自主學習的大學課業。 我對於台灣的體育教育認識淺薄,或許有更專業的人士能夠提供意見,告訴我們台灣當前高中與大學對於運動員教育的現狀。不過,我的經驗已經告訴我,美國社會重視運動員學識與體育經濟能力的平衡,這是目前台灣還看不到的。       圖片來源:http://www.pittsburghpanthers.com/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Squirrel Hill一帶儼然已經變成吃中國菜的天堂,除了已經小有名氣的南洋口味的「檳城」、西北口味的Sakura、粵菜「家味」、台菜餐廳「Rose Tea」外,這一個月來最hot的就是「川霸王」了!這家原本只是做美式中菜的外賣店,但最近重新裝潢改賣道地川菜後,已經成為匹茲堡地區華人與華人學生們口耳相傳、逕相走告的熱門餐廳。每次去吃,大概都要排隊等個15-20分鐘,每晚輪桌率至少四輪,熱門程度可見一斑。之前,在匹茲堡,大部分的中國餐廳賣的是「複合式亞洲菜」,除了賣美國人早已習慣的美式中國菜外,還兼賣日本壽司,所以大部分的中餐館,甚至韓國餐廳,都附有壽司吧!這一來反應日本文化滲透到當地的程度,二來也反應出匹茲堡這地方的中菜市場之前還不足以完全的「華人化」,必須仰賴在地美國人的消費。但近幾年來,匹茲堡的華人人口快速增加,每年光是華人國際學生進入匹茲堡大學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就讀的就差不多將近五百位以上,更不用說攜家帶眷過來定居工作的,所以中餐館在匹茲堡不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道地。在這股潮流之下,「川霸王」便是一家滿足愛吃辣的華人饕客的一家好店,店內賣的就是道地川菜。辣子雞丁、干鍋、水煮魚片、水煮牛酸菜魚片、麻婆豆腐等等,都是道地川菜口味。每一道的盤子裡,花椒、辣椒都是大把的下,對於愛吃辣的人來說,實在是過癮。最近匹茲堡的天氣也已經轉涼,在冷冷的天氣裡,吃辣呼呼的川菜,真是再好不過! 說來有趣,Squirrel Hill本來是猶太人聚集居住的區域,但由於華人飲食比較能配合猶太人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肉品放血的習慣,在這一帶開中餐館可說是風險較小的區域。不過目前看來,這一區已經成為中餐館的集中區,或許也會因為這樣,吸引不少華人人口遷居此地吧!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話說學術會議只有半天,結束後就和朋友到賓州中部的Penn's Cave公園去玩。我一向相信,對於留學生來講,學術會議的目的是在逼迫你完成一篇文章與Power Point之後,把你抽離原本的生活脈絡,讓你有機會出來走走。 Penn's Cave位於賓州中部,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被水淹蓋的鐘乳石洞,因此要參觀必須要搭著小船穿越鐘乳石穴。這裡的野生動物生態也非常豐富,遊客也可以選擇搭乘遊園專車飽覽風景與生態。我們因為到達的時間略晚,沒時間搭著車去看生態,只能看cave。 時逢萬聖節前夕,賓州中部又是農業大區,Penn's Cave的Tourist Center附近盡是彩繪過的南瓜來做裝飾,每顆南瓜上都繪上各式各樣的造型,蜘蛛人、鋼鐵人、史派羅船長、怪獸電力公司等等。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續三個禮拜沒有來貼文,感覺很對不起自己的部落格以及常來看我文章的朋友。
不過這幾個禮拜實在是忙到快翻過去,readings, grants proposal, conference paper, book reviews for qualification exam, teaching preparation, grading students' papers (100 pieces),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家庭生活,都讓這三個禮拜異常充實。這樣的生活也會一直延續到學期末,雖然常會手癢想寫些文章,但是要抽出兩個小時好好想一個議題對我來說都有點奢侈啊!
所以,目前的想法是多貼些相片,看圖說話。
週末才去了Penn State University 開會,就先把這些相片貼上吧!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學期最大的幾件工作:資格考、grants proposal(經費申請用研究計畫)與當TA(助教)。這三件事都佔去我相當多的時間,但當「文化人類學」這門課的TA帶討論課(recitation)卻是讓我壓力最大,卻又收穫最大。   在美國,「文化人類學」這門課開在大學部,動輒就是三百個人的大課,尤其是在匹茲堡大學這樣的大學校裡,還被歸類在通識課程裡。教授一次要面對幾在大講堂的三百多個學生,自然不能面面俱到,無法和學生有太多的互動,於是助教的討論課變成了補充演講不足,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設計。而對於未來要以教人類學的博士生來說,帶文化人類學討論課,更是對於未來工作的預演與準備,也是重新檢驗自己人類學的基礎是否紮實,底蘊是否深厚?   而要在美國帶這門討論課,所要面對的考驗還更多。首先是語言上的挑戰。不光是要能夠清楚傳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也要能夠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提問,以及讓我難以辨認的口音。中東口音、黑人口音,舌動唇不動,唇動舌懶惰等各式狀況都是考驗。   再來是課程準備。因為是討論課,所以與其讓學生只聽我的演講,倒不如讓增加學生透過課程的安排,增加對於文化人類學的體驗,進而加深對於該學門的理解與興趣。話雖如此,但真要做起來還真不容易。畢竟他們是文化人類學的新手,甚至未來還未必走上社會科學的專業,要讓他們提起興趣,著實不是容易的事。   在多方考量之下,我決定讓「討論課」都有「田野」的成份,讓每一個學生都變成人類學家,也是報導人。在每次課堂上(考前預習以外),每位學生都要針對當週的主題,去訪問同學。而我設計的訪問主題,都是把當週演講主題與人類學概念,連接上大學校園生活,讓他們不僅能重新收集與審視自己的大學經驗,更能用課堂上的概念來理解大學對於社會與個人的意義。   於是,我帶著他們討論他們如何選擇大學?在大學裡的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 Facebook對於大學生的影響?也討論匹茲堡學生英文的腔調與口音。幾週下來,除了感覺自己對於文化人類學的基礎理論又有新的體認之外,更強烈的感覺是,我簡直就像是電視節目「大學生了沒?」的主持人。只是場景換到了美國的教室,要用英文主持與應答,身邊也沒有阿Ken和納豆在旁邊搞笑。     在幾堂課過後,聽著學生的分享,我也對於美國的大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學生裡有很大一部分是當地學生,如果不是當地學生,多半也是來自東岸各個城市。他們來上大學的原因,就像台灣學生一樣,主要是為了未來更好的工作,讓自己更有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強調這是離家學習「獨立」的機會,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也讓自己能夠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於未來有什麼期望?當然,大學裡的「Party」是不可少的,他們想要多認識人,增加自己的人脈,但同時他們也不忘自己的責任,玩得越多,也要越用功。   Facebook可以說是這些美國大學生集體的回憶。對於大學新鮮人來說,臉書成為聯繫高中同學的重要方法。對於到了大學才接觸臉書的學生來講,臉書也幫助他們重新和久未聯絡的朋友建立起互動橋樑。Facebook official relationship已經變成宣告成為男女朋友的關鍵,儘管他們面對分手需要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facebook。Creep(潛行)是他們用來表示「逛」別人的臉書時所用的字,他們也可以friend他們的爸媽,甚至是祖父母。   Mint, fresh, sick都可以拿來代表cool。Hook up代表和某人發生關係。Braugh代表兄弟。Bromance意思是帶有男同志色彩的同性情誼。Boot是吐。Chillin的意思是relax,放鬆,但chill則是有冷靜、酷的意思。   跟台灣學生相比,美國大學生的確敢於發言,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討論。但或許台灣學生只是缺乏機會,或是缺乏引導。我記得我在台大當TA帶討論課的時候,大學部的學生在經過引導後也都非常勇於發言,甚至遺憾大了大四才上到這樣一堂讓他們有機會重新審視生活,也讓他們發表自己想法的課。   後面還有很多週的課程,相信不只他們能學到很多,我學到的會更多!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不是在今年夏天結了婚,成了自己的家,看這本書的心情是否不會那麼深刻?   提起龍應台,六年級後段班的台北人大概不會記得他曾經疾言厲色地批判國民黨下的政府,卻會記得她當台北市文化局長得那幾年台北變化有多大。重大藝文活動如台北藝術節、歷史古蹟的保存、《文化快遞》的發行等等,都是在她任內所創立。當她離開台北市政府團隊後,看到了台灣人國際觀的不足,成立了龍應台文教基金會,積極地邀請外國學者來台灣針對各種議題發表演講,想要喚起台灣年輕人對於社會的熱情。在幾次的基金會活動中,我看到了龍應台幾次,她總是充滿著活力在忙碌著什麼,沒有閒下來過。我佩服著她對於台灣的使命感,也懷念她當台北市文化局長得那段時間。查了查資料,她曾經出版過的《野火集》,似乎成了五年級生,或是說學運世代的集體回憶。身在六年級的我,卻是在《目送》中認識了文字裡的龍應台。   七十四篇散文裡,〈目送〉成了書名,也成了這本書的宗旨。 她曾經讓父親目送她出國留學,也目送自己的孩子長大離家去唸大學。 她曾經讓父親陪著她上學,目送她走進小學的校門,但她最終也得目送自己的父親在冰冷的棺木裡奔向熊熊的烈火。 龍應台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建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目送》裡,龍應台看到了衝突,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也目睹了生離死別。她把這些靈魂上的衝擊化成文字,也讓文字衝擊著讀者。作為讀者的我訝異著她怎麼能在〈為誰〉裡,記錄下孩子為她下廚時所用的每一份材料與調味品,還讓讀者聞不到的味道襯托出她不知所措的心境。她又怎麼能如此細膩地觀察到父親住院時醫院外的雞蛋花正香氣瀰漫花徑,讓〈語言〉裡那股面對父親即將離去的不知所措與無助,那麼沈重,卻又像所有塵世裡生生死死一般的平凡。   「感動」二字還不足以形容讀完這本書的心情,而該是要講如何「感」?又「動」向何處?   結婚前,不知怎地,對於「家」這個字突然有了很深的茫然。 在兩個月半月之內要在忙田野工作之餘處理完公證、拍婚紗、宴客等事,成家而言對我來得太快、太匆促,我還來不及好好靜下來想「家」對我的意義,卻記得父親帶著我去見大伯父送上喜帖後,我們在基隆的一家餐館坐下來,聊起了一九四五年爺爺來台灣的經過,以及回不了大陸後的家裡點滴事。大伯父和父親對坐著,先是大伯父講著當年爺爺怎麼領著政府的命令來接收銀行卻再也回不了家,接著是父親細訴的他和奶奶前前後後在台北搬了幾次家,因為爺爺的錢都被騙光的緣故。我從沒見過的爺爺,我沒看過的年輕父親,在那場午餐裡似乎又活了過來。飄泊,似乎是這個小家族的不斷上演的歷史。而我,也正飄泊著,在海的另外一端。   兩年前,在中正機場,父親與母親是不是也看著我的背影,目送著我走進機場安檢門。 今年,喜酒後,父母親是不是也那樣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牽著妻子的手,然後開始不知該帳然地、還是該開心地、重新接受我成為人夫的身分。   回到美國前,我和妻子下了南部去向她的父親、我的岳父辭別。關上車門後,娃娃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說話。我想起她說在結婚前,她驚訝著父親對她的關心與愛,那是她以前沒有想到過的。知道她家故事的我,總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就像,我可以猜每一位目送孩子成家也離家的父母,心裡有多複雜,卻不知道要從哪一個點開始描述起那二三十年來的用心與用情,也無法言喻其有多深邃,有多綿密。或許不說,卻總是情深意重。   或許可以說,《目送》裡,龍應台用自身的故事帶著讀者「感覺」自己生命裡靈魂裡曾經那麼深刻的「觸動」。也讓我有所「感」而「動」筆寫下這篇拙劣的感想文,或是不像書評的書評。   讀完張小虹,再來讀龍應台,就像看到了一位老僧側站在華麗的舞者旁。舞者燒著生命跳著,老僧靜靜地看著生命在燒。 沒有誰對誰錯,也沒高低,只是「境」的不同。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烹飪跟寫作都是療程,在巴黎、在紐約皇后區,也在賓州西邊的匹茲堡!週六晚上一夥人在Penn Brew吃完晚餐,苦思不知何處續攤之餘(別懷疑,匹茲堡這地方連想找個地方吃鹽酥雞都沒有),便決定去Red Box租Julie and Julia (中譯:美味關係) 在James家好好欣賞這部電影。 這其實是一部我之前就想看的電影,畢竟寫作與烹飪都是我的最愛,一部結合兩項我生命中最重要元素的電影,豈能錯過。電影也不負我所望,看完之後心中有著滿溢的感覺。Julia,1960年代的美國廚神,打破了法國廚師學校不收女性加上歧視美國人品味的藩籬,成功地把法國料理帶入了美國家庭的廚房裡。儘管無法生育,卻在廚房裡找到了一片天。 Julie,生活在充滿競爭與夢想的紐約,卻服務於無聊的公家部門,在365天裡,完成Julia食譜上的524道菜,並將完成每一道菜的心情與過程寫在部落格裡,成為她短暫的人生目標。而她也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生活的意義,也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兩位女主角其實就像我們身邊的人一樣,也像我們自己,生活中有很多不順遂的事情,但又想證明自己的價值,希望找到能激起自己生命熱情的事物。因為愛吃、愛煮,她們有了一個自己的小天堂,因為想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美食經驗,她們和社會也重新建立起新的關係,讓社會重新用美食來認識自己。 Julia的角色讓我想起傅培梅老師。在略晚的年代裡,傅培梅老師把中國各省美食帶入了台灣家庭的廚房裡。透過電視上的教學與食譜的出版,她讓外省菜餚也能走入本省家庭,豐富了台灣的飲食譜系與內涵,可以說創造了當前台灣人的口味。在網路上,也可以發現很多人在扮演Julie的角色。小小米桶,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還有很多在海外的台灣媳婦,也都把自己於異國的烹飪心得與生活點滴,寫在網路上與不知道是誰的網友們分享。她們的寫作不僅記錄了她們各自的生活,也豐富了網友們對於美食的想法,網友們也能在看食譜之餘,聽到了很多故事,得到了很多對生活與想法上的啟發。剛到美國的那一段時間,在部落格上寫自己的烹調心得似乎也成了我一種抒發鄉愁的方式。嘴巴上沒說的鄉愁,可在舌喉上氾濫,在胃腸裡翻騰。我試著複製咖啡海娘的味道,甚至是咖啡海外公的味道,不只在廚房裡,也在部落格上。每當成功地做出一道菜,或是讓一個曾經熟悉的味道出現在便當裡與飯桌上,不光是舌齒胃腸都得到滿足,心理上似乎也多了一個境界或是連結,像是回到了童年的廚房,媽媽與外公就在哪裡。雖然當時無緣進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但和朋友一起看DVD也頗有樂趣,中間能暫停一下讓大家有機會上廁所而不用錯過重要的片段,也可以隨時插話表達對於劇情的情緒。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幾個研究所時期的朋友都知道,我向來生活作息規律,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很固定,每天一到固定的時間,肚子一定會開始運作,這時也就是該進食的時候了!教我的一位教授聽到我講這一段,就跟開玩笑我說,沒想到你的「我執」已經根深柢固這麼嚴重!「我執」在佛家來講(還好我大學時的佛教概論分數還算高),即是人心的執著,因為人執著,所以不自由,因為對於人世的執著,所以產生了業立輪迴。而我這定時喊餓的胃肚,便可說是我執的最高境界,在我沒有意念的狀況下,自然就會餓了起來!這幾年在海外,即便再忙,肚子中午時間也還是固定在十二點前後開始運作,我也自然在這個時間拿便當去系上的交誼廳微波,準備用前一天做的午餐。 這聽起來頗像是硬拿生理時鐘來扯佛學,但這幾年下來倒常拿這一件小事提醒自己,我執不要太嚴重,不要這麼放不開,中午吃便當都這樣了,要小心檢查自己在做任何決定時,有沒有太過偏執嚴重的執著心,而失去了該有的自在!但這學期碰到了狀況,每個禮拜三、四都得從十一點上課到兩點半!這回可不是午餐晚一點吃而已,而是已經到了下午茶的時段還沒吃午餐,這可讓咖啡海非常難受!現在的計畫大概如下,以後星期三與四都要在早上十點吃份早午餐,或是直接把午餐的便當給嗑了!不然上課加跑教室的狀況下,大概上到一點半我就已經會是兩眼昏花、精神無法集中的狀態!或許,這是訓練自己放下這份我執的好機會吧!但我寧願還是不要這樣餓肚子! 下面的相片是八月底在Walnut Street的Street Art Festival,藝術真的會讓人精神與靈魂飽滿啊!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