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結束,代表著期末地獄也跟著到來。放假時的歡愉,應該要成為奮鬥的能量,在學期末完全爆發。手邊的作業與工作已經累積到不敢去計算,更別說下禮拜還有考古學的期中考,所有挑戰虎視眈眈,好像一個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雖著春天正式到來,匹茲堡的溫度也回升到華氏55度以上,雖然還算有點微涼,但晴朗乾爽的天氣實在是讓人很享受。白天也變長,之前下課後的一片漆黑,現在已是到了七點半才有黃昏的感覺。可惜的是,這兩項我都享受不到,每天下課後都得在法學院吃完便當後,趕著進圖書館裡寫作業與準備考試。今天的考古學課程上,自己竟然是全班同學唯一讀過Art and Agency的人,小小有成就感。課堂上對於早期鐵器時代歐洲的武器紋樣的討論,竟然也刺激到我對於詮釋美國風水商品的想法,看來考古學雖然不是我的最愛,但畢竟是物質文化研究的大宗,對我還是有很多正面影響的。繼續忙碌!  同場加映:031309我下廚請客及來捧場的眾家美女們!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趁著春假開始,趕緊去了一趟DC算是慰勞這學期的辛勞,也帶遠道而來的娃娃一起去走走。雖然還沒有到櫻花開放的季節,但DC的好風景也讓我足以想像花季的美不勝收,紓解這學期的疲憊。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我的期中考題目之一: In Sources Chapter 8 (pp. 227-234) and Chapter 10 (pp. 283-252), you are given the political,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climax of the early Chinese developments that we have been studying for several weeks. For this exam, choose 3 primary sources from Chapter 10, and relate them to Mencius, Xunzi or the Legalists and Militarists (or any combination of these). Feel free to bring in Laozi and Analects also, but make sure you talk about Mencius, Xunzi, or the Militarists/Legalists (the texts we have looked at since Exam #1). I would like to see discussions of similarity/influence, but you can also point out contrasts—are there ways that the Han unifiers altered earlier emphases, to make the ideas fit their new context? 大意就是要我們針對課本中所提到的漢代政治思想進行分析,指出漢代董仲舒、賈誼、陸賈等思想家如何延續先秦儒家、法家、道家思想,並且重新組織,進而成為漢代以降的中國政治宇宙觀。雖然這是帶回家完成的期中考(比較像是小報告),老實說,我覺得這種題目根本是在整我。一方面,我已經很久沒有碰中國的文史哲。人類學通常是針對現下的文化現象做研究分析,尤其是在針對無文字社會,於是面對歷史、哲學與文學這些具有歷時性的文本,人類學家往往會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要從歷史來解釋文化的發展,還是應該要從文化來詮釋歷史的走向。當前人類學家多半都是採取折衷的態度,歷史與文化相互影響,有相互建構。另一方面,每當我看到這些英文翻譯時,我總是習慣先翻譯成文言文,再去做文意的探討。但英語實在表現不出許多中文字的意涵。就舉「天」這個字來說好了,在中國哲學中,可以代表「道」、「自然」與「宇宙」,必須要看上下文才能斷其義。若拘於翻譯,常常會在翻成英文後變成另外的意思,或是不合乎英文中的語法邏輯;相反地,若陷於中文的本意,會有找不到合適翻譯的窘境。再加上,手邊英文文獻對於許多中文原典的翻譯不甚清楚,或是我不滿意,更讓我掙扎到底應該順著大家能接受的版本來寫答案,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進行翻譯。目前的狀況是,我必須先用網路找出所有的文本中文原典,以中文閱讀,再以英文文法組織我的中文答案,最後將答案翻譯成英文。只能說,面對古文,我的中文語感真的比較強,實在沒法全然用英文思考。這個問題也在最近的田野工作中出現,要解釋美國白人風水師的風水技術與服務時,我到底應該站在華人的角度?還是站在西方人類學的角度?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很煩的期中考。發完牢騷,繼續K我的春秋繁露與先秦儒家...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直不太敢寫關於美式食物的文章,一來是覺得自己還吃得不夠多,對於這類餐廳文化的細節還沒有太多體驗與觀察,二來是不知道這些餐廳對於來我新聞台的朋友們是否有吸引力,畢竟不是那麼方便吃到。不過,想到有記錄飲食生活的必要,還是覺得應該花點時間寫一些匹茲堡西式餐廳的經驗。最近去了兩家還不錯的美式餐廳。會稱他們為美式餐廳,主要是這些餐廳大部分都結合了Bar與運動風格的裝潢,讓來用餐的食客能夠很輕鬆地享受一頓美食外,也能跟著螢幕上的競賽一起搖旗吶喊。在我看來,這類美式餐廳雖然也有等級上差異,卻最能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畢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飲食文化,台灣學生剛到美國之初很少來這類餐廳,但隨著對於美國文化越來越熟悉,英文有所進步,與想對於道地美食的渴望,進到這類餐廳的機會越來越多。Buffalo Blue主要以雞翅與肋排為主,不同口味的雞翅往往讓人驚訝於其變化種類之多,肋排也是讓人食指大動。 雞翅與肋排拼盤! 綜合雞翅!大蒜味與辣味都很棒! 肋排裝盤有點單調,但醬汁很棒! 甜點:巧克力蛋糕 Red Robin則是一家以雞料理為主的美式餐廳,我們在這邊慶祝友人Alice的生日,當天是2/14情人節,原本想去的高級中餐廳客滿,所以才轉移到這家。 招牌洋蔥圈塔(感謝兩位女性友人入鏡,Alice可是當天的壽星呢!) 辣味雞肉漢堡 烤雞排佐酸乳酪醬與莎莎醬 來幫壽星唱歌慶生的High咖員工們!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之前有做過他似蜜這道新疆菜,但這也是第一回拿他似蜜來帶便當。他似蜜的調味本來就酸酸甜甜的,這回再加上紅甜椒,味道上風味更多了一層天然的甜味。視覺上,紅紅的甜椒也特別搶眼,搭配青椒,與黃薑,一看就覺得可口。實際帶起便當來,味道不差,但可惜肉質變得較硬。但能在午餐時間吃到特別的美味,即便是肉質差些,還是覺得開心。每次做這道菜都會想到Booking姨丈的「帕米爾餐廳」,聽說因為姨丈手藝越來越純熟,現在味道變得更棒!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話說,這學期的田野方法課的期末作業就是要一個小型的田野調查成果,而我想到的的題目方向是針對美國在地的風水師進行調查。在匹茲堡這一帶,因為華人比例較少的緣故,並沒有華人風水師,在地的風水師都是白人女性,並且都把工作室或是辦公室設在郊區。下星期一的作業是教一份田野筆記,原本設想是能在這一週能和風水師做訪談,便能拿訪談材料來寫作業。但雖然已經和風水師連絡上,但顯然這一週沒有機會和他面對面談到話,於是我決定到附近Sewickley鎮上的The Open Mind書店去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機會挖到一些資料。為了這趟小田野旅行,事先用google map查了大眾運輸系統,確認好轉搭的巴士與時間。今天一早,便按照計畫搭著公車,花了一個小時多到達這間Sewickley。因為天氣變好的緣故,路上的河濱景色也格外漂亮,但說實話我無心欣賞,腦中不斷模擬著等一下要訪問的題目。語言交換夥伴莎莎昨天提到,這一帶算是高級住宅區,房子都特別大且豪華。今天一看果然不假,平均每間房子都比Ockland一帶的房子大上一半,濱河的環境也相當優美。書店開的時間比我原本所得到的資料晚了半個小時,便先去旁邊Starbucks喝了杯熱可可。恰巧杯面上還引了馬友友的一段話。 訪問整個時間約一個多小時,過程算是相當順利,細節就不便在這裡多講了,但綜合來說,已經見識到美國文化的另一面。語言上的困難也比我想像中來得小,或許是語言交換的關係,也或許是真的對於美國環境越來越適應,能夠完整地用英文做一個訪問,讓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整個過程也讓我想起我在台灣訪問水晶店的經驗,有很多類似之處,但在美國開這樣的一間店,的確比在台灣更有挑戰性。田野,我回來了。  順帶一提,為了犒賞自己,訪問結束後,我去買了麥當勞的安格斯牛肉漢堡培根起士口味,味道真的不賴!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話說上次做了辣炒蘿蔔糕之後,便有了拿韓國泡菜來炒寧波年糕帶便當的念頭。拿寧波年糕帶便當不是第一次,之前用一般家常炒法就已經覺得十分美味,這回用了韓國辣味泡菜來炒,更是好吃到讓自己開心好久。正統的韓國炒年糕還需要用韓國辣椒粉與韓國辣椒醬,我這只是簡單版,而且還是用寧波年糕沒用韓國製的年糕,所以只敢稱「韓風」,不敢稱「韓式」。可惜的是,一包切好片的年糕要三塊多美金,而且只能吃四餐,加上配料的花費,成本實在高了些,不能太常吃。作法是先炒洋蔥、再加入醃好的火鍋肉片,接著加入韓國泡菜,最後和已經煮好撈起的年糕拌炒。「型男大主廚」中詹姆士在拌炒階段入韓國辣椒醬與辣椒粉,且在「炒蘿蔔糕時」最後階段加入茼蒿拌炒,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上盤後灑上七味唐辛粉與白芝麻,便是一盤可口的「韓風辣炒年糕」。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原本以為在大眾運輸便利的匹茲堡市,沒有車開是可以接受的一件事。但這學期的田野工作課程,有需要離開市區去做訪問美國風水師,這才體驗到無車寸步難行的痛苦。要嘛風水師住在離匹茲堡開車要五十分鐘的地方,還沒有巴士可以到,不然就是住在巴士可以到的地方,但也得花上一個多小時轉兩次巴士才能到達。最近多認識了有車的朋友,也發現有了車真是去那裡都方便,雖然多了比大開銷,卻不用事事都依賴別人。心底開始打量是否也該買部車,但想到平常上學未必用得上,買車錢不說,保險費與停車位費一個月加起來也是一百五十美金,實在是花不下去這筆錢啊!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北出田野,那時知道風水師何時要去哪裡看房子,摩托車騎了就出去,摩托車不好到的地方,改搭大眾運輸系統也方便,交通上實在是輕鬆自在。 嗚~有沒有人願意載我一程還能順便充當翻譯呢?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來到美國之後,才學會到這個單字: Potluck,意思是每個人各帶一道菜的Party。這對留學生來說,實在是認識好朋友的機會。一來帶來的菜可以輕鬆成為話題,二來也不要大費周章準備完整的Party細節。對我來說,這個詞彙一直讓我聯想到北美印第安人的「誇富宴」(Potlatch)。這是北美印地人冬季時的習俗,酋長會舉辦大型的宴會,並準備大量的食物與禮物送給來訪的賓客,通常到最後酋長會家財散盡,一貧如洗。人們好奇為什麼要舉辦這樣的儀式活動,人類學家Mauss指出,這是在建立一種「禮物交換」關係,當酋長未來有事情需要幫忙,或是有外敵需要抵禦,來參加的誇富宴的,沒有理由拒絕酋長請託。Potluck雖然與Potlatch意義有別,但似乎也是一種「禮物交換」,舉辦Potluck的邀請朋友參加,未來朋友有要辦Potluck時,原本的主人也似乎有義務要出一道菜參與。這也可用「以食會友」來形容,彼此之間交換帶來的「食物」,讓人與人之間透過食物的分享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在上學期結束的那個禮拜,印象中,吃了三四場Potluck。而上星期六辦的這場Potluck除了邀請了很多新的朋友,更為特別的是,有三位美國朋友一起參與:我的語言交換莎莎,與她的姊姊,及布萊恩。除了大家帶上自己的拿手菜外,吃完飯後我還小帶了一下類似「瞎拼ABC」的遊戲,讓正在學中文的莎莎與布萊恩有機會玩點練習講中文。 這次也認識了曾是救國團中大輔的Jane,一聊起曾經當服務員的回憶,實在是聊不完。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話說,前幾次做蜜汁叉燒,都是在宴客的時候,所以幾乎都沒有機會真正享受到,加上前兩週匹茲堡的中國超市「李錦記叉燒醬」斷貨,讓我拿叉燒配飯帶便當的計畫一直延宕。上週五,總算看到叉燒醬進貨,一次買了兩瓶(約可以用四次),星期六晚上醃了里肌肉,星期一晚上送進烤箱,星期二中午便能吃到期待已久的叉燒飯盒。這回還佐了四喜烤麩,這可是道道地寧波菜,分別用了烤麩、香菇、胡蘿蔔與竹笙(一般是用木耳),下鍋紅燒煨煮。咖啡海的奶奶長期吃素,這道燒烤麩可是飯桌上的常菜,每次去帶奶奶家,總是會吃到。想來,來到美國後,這玩意兒也很久沒吃到了,一邊吃著,也祝福奶奶身體健康,要活到超過一百歲(目前高齡九十七)。有港式的蜜汁叉燒,也有寧波的烤麩,姑且就稱這是個「江南飯盒」吧!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