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旅行時,大部分吃的都是我想念的中餐,或是其他的亞洲食物。原因無他,在當地來自臺灣與中國與其他地區的華人人數實在太多,足以撐起各式中國餐廳,及其他的亞洲餐館。在加州的台灣朋友基本上都還維持著台灣的飲食習慣,以中餐與亞洲食物為主,西餐為輔,相較之下匹茲堡能選擇的中餐館實在有限,而且大致上大同小異,只有等級差別,較少地方菜系的差別。即便是在台灣再普遍不過的小吃,都能讓我有千分的感動。吃到最後,真的覺得想念台灣的時候,真的可以飛過去一下,祭拜一下我的五臟廟,順便解解鄉愁。強強滾(快炒):椒鹽花枝 強強滾(快炒):五更腸旺 強強滾(快炒):青菜蛋花湯 強強滾(快炒):客家小炒  貴夫人(台式)麵包店 中式速食:酸甜雞炒麵(雖然是速食,但比在匹茲堡能吃到的好吃) 沸點臭臭鍋之大腸臭臭鍋阿宗麵線  阿宗麵線之魯肉飯 阿宗麵線之蚵仔煎阿宗麵線之臭豆腐 Farmer Market新加坡料理之南洋炒麵 Farmer Market 新加坡料理:南洋料理 大華超市之中式早餐 日本料理店之鮭魚壽司(左)與鮭魚皮壽司(右) 日本料理店之和風沙拉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上圖:大如大賣場的大倉庫上圖:待重新打包的食品上圖:待重新打包蔬果在The Politics of Gender & Food課堂上,教授邀請了Pittsburgh Food Bank的工作人員來演講,向同學介紹他們如何幫助美國的貧苦民眾。大致上他們向各單位募集物資(主要是食物),然後發送給需要的民眾,或是和Soup Kitchen合作,烹煮熱食免費提供大眾。聽演講時就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便決定要去Food Bank做志工,一來順便學點英文,二來也接觸不同面向的美國文化。幾經波折,最後敲定在2008年最後一天前去做志工,算是為這2008年畫一個有意義的句點。Food Bank在需要搭61C公車花四十分鐘車程的Dequence區,佔地約有一個台灣大賣場的規模,儲放向各地募集到的物資。我和一起前去朋友們負責重新包裝的工作,將食物按照各種類別重新裝箱,魚肉類20-21磅裝一箱、家禽類20-21磅裝一箱、乳製品類30-31磅裝一箱等。一開始我們負責裝箱的是肉類部分,才發現送來這裡的食物多是由Giant Eagle送來,應該是接近過期的食物,怕銷售不出去所以才送給Food Bank。雖然是快過期的食物,但高檔貨可不少,一盒60美元的大塊安格斯牛肉、鮭魚、丁骨牛排、牛小排等高級肉品一應俱全,只是賣相可能差些(原因之一是美國肉品沒有先經過放血的步驟,所以許多肉類在冷凍庫裡放久後,都變黑了!)。這次的時間稍短,只做了兩個半小時的志工,下次再來希望能再接觸不同性質的工作,認識更多的人。------------------------同場加映:當天在Food Bank旁還出現了電影《返家十萬里》裡的大雁,真是美極了!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22

Lunch: Sushi

UCLA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匹茲堡的夜景,在美國算是數一數二有名的,搭配1870年就建好的纜車,一場夜景之旅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可惜這裡沒法放全景大圖......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美國之前,已經聽說這裡的聖誕節等於台灣的過年一樣,家家團圓、路上室內充滿聖誕裝飾、各戶人家添購新衣禮物等等,等到了美國之後才真的知道美國人如何準備聖誕節。 Water Front、Down Town的Market Square、Station Square都已經裝飾得差不多,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聖誕氣氛。唯一遺憾的是,景氣真的不好,一到了夜裡路上冷冷清清,跟台灣過節時大家擠在路上到處買東西很不一樣,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美國人習慣到市郊購物有關。 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雪人裝飾 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路人表演聖誕歌 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來購物順便欣賞表演的路人 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可愛的路人小女孩 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阿卡貝拉無樂器伴奏合唱表演Water Fornt for Christmas-Giant Eagle裡的閃光彈 Center Avune上的豪宅裝飾Market Square前的聖誕樹與溜冰場 Market Square溜冰場上的平冰車 Market Square 薑餅屋大賽-1 Market Square 薑餅屋大賽-2Market Square 薑餅屋大賽-3Market Square 薑餅屋大賽-4 得到藍帶獎的馬槽薑餅屋 Market Square 薑餅屋大賽-5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Taiwan Cafe's 紅燒排骨蓋飯  Taiwan Cafe's 蔥油餅Oriental Express' 叉燒飯  四川快餐 左宗棠雞炒飯 Oriental Express哪裡有美式中國菜?

在我來到美國之前,許多朋友跟我提到中國菜進入美國後已經被在地化或是美國化,味道比不上道地的中國菜,台灣人與大陸人都無法適應。在我到達匹茲堡後,我仍然聽到台灣與中國學生對於在地多家中國餐廳有同樣的評論,且只推薦去其中幾家,因為只有這幾家味道比較好。但是,他們的標準是什麼?什麼又是美國式的中國菜?實際上,如果你要在匹茲堡的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去定義中國菜,他們也無法給你一個清楚的答案,但是他們能聲稱能從自己的飲食經驗中,去辨別什麼是中國菜。同樣的,當他們在形容某些餐廳賣得不是道地中國菜時,他們的心中也沒有清楚的標準,但也聲稱這些餐廳糟透了,且只有美國人喜歡吃。中國與台灣學生在這一點上所做的分類,在我看來,相當地武斷:道地的中國菜都是好吃的,難吃的都不是中國菜。所以台灣人與大陸人會避免去這些被上了標籤的餐廳用餐,或是去了一次之後,便不再進入。有一個學生提到:「我去Taiwan Cafe吃過一次午餐。他們賣的就像其他簡單的中國餐館,並不是真的給台灣人吃的食物。我點了一碗牛肉麵,味道很差,沒有台灣的味道。我不會再去那家餐廳了。」這位朋友所想的是,只有中國人或是台灣人以外的人,會喜歡去這類餐廳,因為這些餐廳所提供的味道已經美國化了。然而,這樣的判斷只是基於他們的經驗,卻無法證明一個全面性的命題。中國與台灣學生想到的只是,這些味道比較差的餐廳提供味道比較差的中國菜,給不懂中國菜的美國人。

但在我自己嘗試過匹茲堡大部分的中餐廳之後,的確發現中餐廳等級的差異,Oriental Kitchen、Pacific Ring買得是比較港式的料理、Rose Tea則是台灣菜,他們都宣稱自己賣得是道地中餐或是台式口味,且價格也偏高。其他餐廳所賣的,在我看來,只是不好吃的中國菜,但能說這些就是美國式的中國菜嗎?我暫且要先打個問號。與其他名聲較好的中餐廳比較,這些餐廳所提供的食物只是比較沒那麼精緻,處理的程序比較沒那麼多。舉例來講,我在Oriental Express吃的叉燒飯,叉燒是用叉燒粉醃製、青江菜沒切完整數株盛在盤上、且沒有再多的配菜。再拿「四川快餐店」的左宗棠雞炒飯飯盒為例,裡面只有「純」炒飯、酸甜味的左宗棠雞與少許的花椰菜。但是這兩家餐廳的共通點是「便宜」,吃一頓大概五塊五美金左右,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食物只經過簡單的處理就端上桌,似乎情有可原。然而平心而論,這些狀況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一般餐館也看得到,大家常也是去吃過一次之後,便不會再去,但他們所提供的仍是中餐。在我來說,大部分台灣學生與中國學生對於中餐廳的評價與分類是帶有偏見且武斷的。他們只想到只有中國人或是台灣人可以辨別中國菜的好壞,且偏頗地假設了非華人的中餐消費者不知如何選擇餐廳,且這是為什麼有美式中餐廳的原因。台灣人與大陸人認為在中餐上,他們的味覺優於其他族群,但這個假設是奠基在民族性上,且將非華人擺在味覺較低劣的位置。 大陸與台灣留學生在各自的國家裡習慣了便宜的中餐美食,這讓他們大部分無法接受美國中餐貴且味道難吃的狀況。再者,大部分的華人學生可以在家煮簡單卻符合自己胃口的中餐,這更降低了他們去餐廳吃較低階中餐的意願,而當學生發現某些餐廳味道不美味,他們自然也不會再進入。他們的理由通常是:為什麼我要把錢花在難吃的食物和美國式的中餐上,我自己做的都比他們好吃。對他們來說,吃難吃的中國菜,是一種雙重的浪費,既浪費錢,又浪費了他們的味覺。中國與台灣學生缺乏了對於美國飲食文化的認識,在他們來到美國之前,他們僅透過少數餐廳與媒體來認識美國飲食文化。當中,只有單身的美國女性在一個人的聖誕節或是除夕向中餐館點炒麵,或是FBI與警察跟中國幫派在中餐廳裡幹架,把餐廳搞得一團糟。另一方面,他們在來美國之前,對於美國食物的體驗,也多停留在麥當勞的漢堡薯條與TGI Fridays的豬肋排,並不清楚美國飲食文化的精緻面,更忘了華人移民也將中國飲食文化引入美國近百年。很多美國人早已習慣在一週之中吃幾頓中餐,或是口味接近的日本料理,他們想打牙祭時,也會選擇到比較高級的中餐館,去吃美味可口的中國菜。而這些所謂的「美式中國餐廳」之所以存在,未必是因為他們提供美式的中國菜,而是因為他們便宜又大份,滿足了一般大眾的需求。

台灣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對於美國人中餐口味的想是「本質化的」(essentialized)。Edward Said曾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指出:東方協助定義了歐洲(或是西方)作為相反的意象、概念、人格與經驗(1979:1-2)。在這本書Said關注在西方的文學與學術如何本質化地詮釋東方及如何將東方建構為一個「他者」(the other)的「他者化」(the process of the othering)過程。而台灣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對於美國人的味覺及美國中式食物的看法,也同樣是一種「本質化」的論述,就如同西方人看東方一樣。雙方都本質化了東方與西方,個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並且沒有給「他者」發聲反駁的機會。或許真有美式中國菜,但是這需要更廣泛的研究與討論,而這是一般留學生所無法做到的。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Food Journal- The Orientalism and Americanized Chinese Food

 

 

Where is the authentic Chinese restaurant?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未來有機會教到「東方主義」這樣一個概念,司馬中原的《巫蠱》絕對會是我拿來當教材的一本指定讀物。拜匹茲堡大學中文圖書收藏豐富之賜,不少文學小說頗適合在英文唸到煩燥之際,拾起幾本來調劑娛樂一下。這本《巫蠱》,我在一個半月前就在書架上發現,翻了前面的序言頗為有趣,加上是司馬爺爺的著作,想來一定跟他所聽到的雲南故事有關,只是當時正在正在忙期末報告,便擱著了。考完期末考的第一天,跟同學討論完下學期自己要開的醫療人類學課程後,便跑去圖書館抱了幾本中文圖書,想說趁著放假做一些跟自己研究相關的閱讀,也順便找兩本小說娛樂一下,《巫蠱》自然也在其中。翻了五頁之後,才發現,這本《巫蠱》既不是講雲南,更不是講「蠱術」,而是在講一名國小老師在民國四十多年之際,在嘉義山區執教時,碰上台灣原住民的巫師的奇特經歷。書中文泉老師真有其人,高中畢業後,他在民國四十八年到了嘉義太平的部落學校教書,碰上了名為「鄭鷹」的法師,同時還學了巫法。回到平地之後,他在民國六十六年找上了司馬中原向他口述這段經歷,並由司馬先生改寫成小說經皇冠出版社出版。讀起這本書來,讀者應該會發現,書中的「鄭鷹」的形象相當模糊,完全無法辨認是漢人還是原住民,但司馬先生對巫師之間鬥法的描述,頗有台灣漢人乩童起乩後用法器傷害自己的樣子,但在服裝上、法器上、地理位置上,卻都像是在描述台灣原住民的法師,而非漢人的系統。不妨把這本書當成一本類似薩伊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裡「東方學者」對於「東方」的描述,這些東方學者往往缺乏對於「東方」真正的認識,他們的著述裡東方人也沒有真正的聲音,但歷史上的西方大眾還是得透過他們來認識東方世界。民國五十年前後,台灣人類學研究才剛起步,司馬中原先生更沒接受過一些多元文化的訓練,他所能做的,就是將他所聽到的故事,用他所熟悉的文學語言呈現出來。於是,在一個沒有巫蠱的地方,在司馬中原的筆下,一切成了雲南巫門的延伸,而他也漢人對於中國邊疆的想像,拉近了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深山裡。時至今日,司馬中原想來在媒體的影響下,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或許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文泉的口述或許也有了不同的解讀與體會,若他再回頭看自己這部作品,不知是否也會有錯置之感。但不管如何,這部作品的確反應了那個年代對於台灣山區的想像,外省漢人如何用一套對於中國邊疆的奇幻概念來描繪現今已經某種程度上除魅化的台灣山區。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沒有意外,我的PhD留學生涯的十分之一已經過去。在最後的Cultural anthropology Core Course大魔王考試之下,第一學期告終,還帶上了我語言人類學拿A的戰情捷報!過去的兩個禮拜感覺自己像是瘋子,每天帶兩個便當,從早到晚待在圖書館,回到家之後和娃娃也只能講上幾句,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但好處是,我總算搞懂了那幾篇文章在講什麼,什麼是the Other, the Oritenalism, thick decription, deep play, from the native's point view, the Gift, purity and danger, signfier and sigmified, the strictualism, the functional structuralism....族繁不及備載,而且還是讀完了在台灣時不想碰的原典。儘管目前為止,尚停留在翻譯學習的階段,整個英語語感還在培養加強的階段。在兩場考試前分別加入了不同的Study Groups,當中收穫豐富,除了對於許多理論與民族誌內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還賺到了友誼。在台灣多唸了一個碩士學位,寫完一本碩士論文,到了這時候顯得有用許多,許多同學跨領域跳過來,沒讀過Durkheim, Marx, Vic Turner,或是其他的理論,但他們畢竟還是有語言上的優勢,我也需要重新再去面對他們,在一個純英文的環境。晚上,和Jason, Vicky, and Richard一起在韓國快餐店晚餐,他們還有其他一票人都要在這禮拜飛回到喧鬧狹小的台灣,準備大啖夜市小吃,同時接受媒體的轟炸。回家總是好的,距離我回家的時間,算算大概還有半年吧!接下來到開學前,要進行美國文化的學習行程,順便去看看在美國的台灣朋友們!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5 Fri 2008 13:49
  • 距離

 上圖: 自備飯盒兩份!第六百篇,原本想寫些特別的文章,但還是寫點發洩情緒的文章好了。今天又考完了一門,距離期末地獄的解脫還剩下不到一個禮拜,但接下來的幾天應該才是地獄中的地獄。對我來說困難的不是理論性的思考,而是用英文理論性的思考同時還要把一堆人類學家和他們發展出的一堆理論用英文記憶與書寫,這才是最恐怖的部份!結束今天的考試後,我搭公車去Giant Eagle買菜,接著回家燒晚餐,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在家裡用餐了,過去兩三個禮拜,除了感恩節假期,幾乎天天兩個便當,中午晚上各一個。今天晚上在廚房用茶樹菇炒豬柳,這是大陸人教我的潮州菜,香味十足,而且是台灣吃不到的菜色,但吃著不是裝在飯盒裡的晚餐,感覺有點陌生。吃完飯後,可能是剛考完是精神暫時放鬆了,眼皮肩膀實在撐不住疲勞,便在床上昏去了兩個小時,接著打了電話回台北,處理了一些事情,也把隔天要吃的飯盒準備好。準備飯盒其實是有趣的事,這可能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娛樂之一,但也讓我想起小學時候咖啡海娘準備的便當。曾跟朋友說,我想我的廚房裡應該看不到咖哩吧!因為對我來講打開咖啡海娘準備的便當充滿著驚喜,也盈滿著家人對我的愛,而咖哩和調理包的連結太深刻,讓我聯想到這是不幸福的食物。而幫自己準備便當,或許也可以當做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吧!台北那邊的人接到我的電話,好像覺得這是一件很有份量的事,但明明用Skype打回去接通室內電話一分鐘0.7元,平常也是和家人與飯咖視訊來視訊去,實在覺得打通電話回去沒有什麼太偉大。或許網路世代的留學生對於「距離」有著完全不同於前輩們的感受吧!當我用YouTube一樣看台灣的型男大主廚、超級星光大道,還有其他電視節目,當我用Skype, MSN和台灣的家人朋友話家常,當中弔詭的距離感不知是虛擬還是實際。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