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美國之前,就一直想要看痞子蔡這本新作,但只在書店翻了幾頁,便覺得沒有他過去作品來得生動有趣,便打消了念頭。到了匹茲堡,這裡的華文娛樂媒體真的很少,卻意外在學校圖書館裡發現這本《暖暖》,雖然是簡體字版,卻來是讓我興起了借回家的念頭。故事來是描述一個即將從研究所畢業的台灣男生,跟著學校的遊學團,到北京遇見一位叫做「暖暖」的女孩,隨著旅行過程逐漸愛上她的故事。整個故事地點以「北京」為主,後面也把場景拉到「哈爾濱」等地。為了不要有太大的地雷,故事的描述就先到此為止。對我來講,這應該是痞子蔡作品中最不吸引人的一本。過度簡單的場景與人物,讓痞子蔡不得不花更多的篇幅在耍嘴皮子,儘管角色因此變得立體些,卻犧牲掉了與其他角色之間的互動。這樣講或許不夠厚道,可能這本來就是痞子蔡創作的原意:一部簡單的遊記,用愛情貫穿。撇開這些不說,《暖暖》頗有痞子蔡網路小說經典《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續集之姿。這大概有幾個脈絡可循,首先,在於男主角還「瞎說」的個性,頗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男主角的樣子。第二,作者在書中對於男主角想法的一些著墨,也很類似《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裡男主角「假設式邏輯式」的想法。第三,作者刻意模糊男主角的背景與名字,只給了一個對稱於女主角「暖暖」的名字「涼涼」來稱呼。如果這真的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續集,那未必不是件好事。畢竟,那麼重的傷心總該告一段落。相信,「親舞飛揚」也希望「jht」不要再傷心難過。
誠品書店《暖暖》網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56501726587PS:雖然「暖暖」還沒去成「暖暖」,但「暖暖」的確是個有趣的地方,在台鐵北迴線上的一個小小站。那一年梁靜茹的「暖暖」,便在同一個地方取景,溫馨的曲調也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同一年的聖誕節,我用了上面的相片,當做聖誕卡片寄給我的朋友們。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圖:第一桌菜。這間房間已經號稱為「威靈頓108中山室」,成為過節聚餐的集合點。 原本是感謝Amy姊一家的感恩晚餐,適逢中秋佳節,便改成了中秋趴踢。 十三個人的中秋晚餐,雖然一人帶一道菜,但我還是在兩個小時內弄出了五菜一湯,好累。 我負責的菜單如下: 春捲:越南米紙代替春捲皮,配料則是炒豆芽、香菇、木耳、豆干。 冰糖蒜翅:請自行查閱「窮留學生懶人食譜」,大家都愛,很快就被搶光! 苦瓜排骨湯:忘了買鹹蛋,所以只好改做成排骨湯,花了兩個小時熬煮,卻沒有很細心調味,但結果出奇好喝,大受好評。 麻婆豆腐:搭配懶人調理包的快速料理。 黃瓜鑲肉:這已經是我請客的基本菜了! 義大利蔬菜燉豬肉:Noah教的好菜,也是我宴客基本菜,只是我的橄欖發霉了,所以改換成蘑菇,有點可惜! 還有: 阿彰的綠豆湯 Alice的干貝炒芹菜 Vicky的煎餃與大蒜麵包 Justine的韭菜炒蛋 Jane & Bird的叉燒烤雞腿 Jean的開洋白菜 Jason的烤餅乾 總共加起來約有十多道菜,還包含甜點,得用上兩張桌子才夠擺。 一些人也是好一陣子沒看到,大家都忙著各自的學業,的確很難撥出時間。 但中秋節總是要過,雖然沒有烤肉,各自出一道菜,也是吃得開心滿足啊。 每個人走出門都帶著飽足的笑容,明天繼續拼。
上圖:第二桌菜,當中有三道是咖啡海做的。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到美國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我不太能適應的,也沒有特別想台灣,但一部我看不到的《海角七號》,讓我徹底瘋狂。 當大家的暱稱都加上了海角七號! 當朋友的msn大頭改成茂伯的「哇西國寶ㄌㄟ!」 當新聞不斷傳送全省票房已經破了四千萬,正朝五千萬邁進! 當台灣朋友不斷跟我炫耀這部電影有多好看! 我卻只能在官方網站上點選預告片與幕後花絮。 看著部落格上的影評、讀著ptt上的閃光文! 這種無能為力的感受,真的讓我感覺很「江西」! 海角七號官方網站 http://cape7.pixnet.net/blog/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記得第一天到匹茲堡下高速公路後看到這棟地標大樓,心情是如何地激動。 cathedral of Learning,是匹茲堡大學的地標,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學學術建築。高535英呎,計有四十二層樓。建於1921年,1945年完工。捐助建築這棟聖堂的是John G. Bowman,為的是要讓匹茲堡的居民感覺驕傲,也讓他們更願意把小孩送來這裡,或是留在匹茲堡求學。 這是這棟宏偉建築的簡史,聽起來很感人,有點類似史丹佛大學的緣起,但也可以感受到美國文化裡對於「捐獻」與「回饋社會」的深層意識。 我把這棟大樓取了個中文名字,「尋道聖堂」。 Learning,意指學習,但又非韓愈所言之傳道,講得是透過自己努力,習得所要的知識,譯為「尋道」應該算是貼切。這也迎合這聖堂建築形式背後的基督教義,人必須自己走向真神,而非僅是等待而已。學問自當也是如此,沒有天上掉下的學問,唯勤而已。 這棟建築的宏偉,不僅在外觀,內部一樓到三樓更是有如電影「哈利波特」裡的「霍格華滋」的聚會廳般壯觀。 我很愛在這裡面唸書,這讓我感受到求學的神聖感,每每都會有深刻的感動,在享受字裡行間之時。
尋道聖堂 Cathedral of Learning (大廳)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osvar Hall & Hillman Library) 新生兒慶祝滿月,在於宣告新生命幾乎可以健康地生活在這世界。 留學生活滿月,意義也差不多,在四個禮拜的調整之後,對匹茲堡可以說十足適應。 自己起床、整理家裡、下廚、上學,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來,這樣的生活有點像是當兵,也有點像是以前在當救國團服務員的感覺。 有時在想,能在這邊活得這麼愜意,以前當救國團服務員的訓練實在十足有用。事實上,用當服務員的心態生活,生活的品質也的確高些,但應該還不用到要去催眠自己去想「越苦越難越堅強」這類口號的地步。 適應得夠了,也開學了! 第一週四天之內的閱讀量合計271頁! 大概已經破了我最短時間英文閱讀量的紀錄。 上一個記錄是研究所的第一個禮拜,英文閱讀量是50頁左右。 這超越我大學四年所唸的英文paper總量。 綜合來講,第一週的表現還堪稱滿意,除了完成reading,也開始敢在課堂上和向教授提問與做討論。剛才打電話和Noah與爸媽聊天聊到這段,他們說這是我的個性使然,我說這就是我來這裡學習的方式。 課程結束的第一個晚上,我慢跑回校園,Catherdal of Learning正燒著營火,慶祝大學新生的加入。 營火燒著,焰火勾起那段大學瘋狂於社團的回憶,但眼前盡是金髮藍眼。 我跟著室外管樂隊擺動,畢竟我也是新生一員,只是年紀大你們很多。 接著,繼續跑著。 明天,繼續唸paper,下禮拜還要更好!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堂課在今天的上午鳴槍,兩天內就要讀完140頁的Marvin Harris,那傳說中粗俗的唯物論者。 整個校園與周圍道路和兩個禮拜前的寧靜截然不同,清晨走向Catherdal of Learning(求知的殿堂),是大家共同的目標。 這應該只是第一個小小考驗吧! 明天開始將會有更多的挑戰。 來吧! 如果我會害怕,我就不會來這裡了! 來吧! 如果我會害怕,我就不是咖啡海了!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化人類學家對於’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這詞彙是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始終相信,要研究一個異文化,必先從自己的所感受到的文化差異性而來,藉由比較一個部落或是一個聚落與自己出身文化的差異性,人類學家對於這陌生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換言之,’Culture Shock’等於是文化人類學研究工作的一個起點,一個開端。 雖然這是一個如此簡單的概念,但當初學的時候我始終覺得講得有點冠冕堂皇,不切實際。明明就是覺得生活不適應,幹嘛講得一副背後有很深學問的樣子。雖然,我自己也是在念文化人類學的博士班... 沒有想到在還沒正是開學前,新生訓練(orientation)上便聽到這熟悉的詞彙,國際學生辦公室的George F. Kacenga便是以 ’Culture Shock’為題做一演講。前面他講了很古典且已經沒人在用的「文化」定義後,講到了什麼叫做Culture Shock,原本以為又會是老生常談,炒出一鍋人類學冷飯,卻沒想到他這樣定義Culture Shock: Culture Shock is a type of homesickness. This term refers to the stress and strains which accmulate from being forced to one’s everyday beeds (e.g. language, climate, foo, cleanliness, companionship ) in unfamiliar ways. 這真是再好不過的定義了!! 一語道破了最為人所能接受的文化震撼定義,且絲毫不矯情。 本來也就是如此,如果沒有任何的不適應,哪裡來得震撼,又怎麼能深刻感受到文化之間的差異。 只是,我接著要問,如果我僅是發現文化上的差異,但不想家,是不是就沒有Culture Shock!那這樣我還當得成人類學家嗎? 大學社團過程裡,我被訓練成「打不死的蟑螂」,既為小強,便不對生活與生存的環境設下太高的標準,只求活得有自己的style。 於是,有人懷念台灣的食物,我自己做有臺灣味的食物,也等待學習更特殊的料理方式。 有人想念台灣的家人,我更珍惜在這異地的相遇。 有人想念台灣的便利,我卻享受這不方便裡的所留給我的空間。 如此隨遇而安,好像跟人類學的旨趣背道而馳。 又或是,我發病的時間還沒到? 說不定到時一發起思鄉病來,可是十足猛烈啊!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圖:情人節大餐,法式蔬菜燉豬肉、蕃茄炒蛋、黃瓜鑲肉與洋蔥炒牛肉 (只有豬腳不是我弄的) 離鄉在外,總是想念台灣的食物,也想多省點錢,於是自己開伙下廚成了留學生的必備技能。趁著還沒開學,還比較有多點時間,趕緊先把自己的廚藝練好,就是為了之後能快速弄出美食,讓自己吃起來開心。 雖然咖啡海愛吃美食,其實很少機會弄菜弄飯。大學階段因為自己住外面,加上社團活動的緣故,多少有機會自己弄些吃的出來。研究所階段住在家裡,有厲害的咖啡海娘掌廚,我當然更沒有機會。但吃咖啡海娘做的菜久了,對於調味,或是一些做菜基本概念也是有的。 說個題外話,咖啡海爹在結婚前問過咖啡海娘,想說要結婚了,想試看看我娘親的廚藝,便希望娘親可以下廚招待一下家人。一般來說,接到這樣的問題,會先問「有多少人?」,但咖啡海娘當場回答:「好啊!你要幾桌?」 從中可知,我是在怎樣的飲食環境下長大。 雖然有些模糊的基本概念,但想要弄出好料,還是得要有更專業的老師。這時,Youtube上的型男大主廚就是我的料理補習班,阿基師與詹姆士自然成了我的專屬烹飪老師。從基本的洋蔥炒牛肉、蕃茄炒蛋,到進階的上海菜飯等,都能在網路上抓到阿基師烹調的畫面。這當中視覺性相當豐富,而且還夾著主持人與特別來賓的搞笑橋段,使學做菜的過程變得立體且輕鬆有趣,效果也好些。 幾天下來,對於弄出可以上桌的菜大致上已經有個概念,但還有很多基本功要慢慢練,刀功與火侯其實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這就待我後面慢慢練吧!
上圖:上海菜飯、開陽絲瓜與簡易版麻婆豆腐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到匹茲堡已經是第八天了,昨天國際學生check in,今天要搬進新租的房子,很多事情開始慢慢就定位。 過去一週最大的感想莫過於對於「成家」二字感到辛苦。先不管有沒有另一半,光是要找個棲身之所,買到生活中所必須要有的配備物品,都是花錢花時間的事。 於是,我在IKEA的床墊前花了半個小時猶豫到底要不要把花個兩百五十美金買張好點的床墊、卻在最後的時候抓了一張桌面與四支桌腳只為了省下二十塊美金。 於是,我不敢在美國超市買2.5美金一盒的豆腐,寧願搭車半個小時到中國超市買兩盒,然後加上一大包各樣全新的調味料。 這讓我想起以前當救國團嚕啦啦服務員時,每年寒暑假營隊的設站。那時,營隊開始前總是想著器材清單,採買各項所需的裝備,畫著營隊海報與歌單。設站當天,一群人大箱小箱地運往營隊所在地,將原本空蕩的營本部與營區布置起來,最後拜山祈求活動順利進行。這段settle down的過程也跟設站沒什麼兩樣,只是這次是在很遠很遠的地方設站,一設之後,這營期要有好幾年。 這樣一遭,更感念當初爹娘當初成家的辛勞,也才發現,家之所以為家,一部分的原因正是這些物件一件一件地都是為了這個家而買而用。 從事消費文化研究的人類學家Daniel Miller在 A Theory of Shopping裡,以大賣場的購物為例,講述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裡,對家人親友的「愛」如何成為購物過程中最重要的動機,而「購物」即是這個愛的表徵與體現,也是愛的實踐過程。過去,雖然讀過這一本書,但總是沒有深刻體會。這回,自己有了這樣一段經驗,才真的體會,原來那段我不以為意的購物就是家人的愛。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