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見證了幸福,見證了幸福的永恆! 兩位外校教授來到台大系館前面草坪舉行他們的婚禮 新人找老闆當證婚人 助理們當見證 我也充當婚禮司儀 流程真是再簡單不過! 宣讀結婚證書、證婚人用印、新郎新娘交換戒指、合影留念、分享蛋糕! 時間不到三十分鐘,現場也只有20人不到 兩位教授甚至今晚還有學術性質的讀書會要參加 隔天還要加班補課 卻感受到滿滿滿滿的幸福在他們兩人身上! 整場婚禮只能用簡單來形容,甚至可以說是我見過最簡單的婚禮! 簡單,但新人卻充滿著幸福的笑容! 簡單,整場婚禮的焦點都在他們身上! 原來 到一輩子一起幸福的路 真的這麼簡單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上圖引用自雅虎新聞) 宅男宅女 掀消費革命 聯合新聞網:2007/09/24 記者:記者 何佩儒 「御宅族」這個源自於日本的語彙,是形容熱中動畫、漫畫或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專注沉迷於所喜歡的事物,在特定領域有相當深的造詣者;不過,御宅族來到了台灣,變身為「宅男」「宅女」,被衍生成為電腦的重度使用者,整天足不出戶,坐在電腦前,娛樂、購物都可以「一指搞定」。 這股風潮為網路購物、宅配、外送等行業創造出新市場,也帶動「宅男概念股」的新商機。 宅男宅女不僅是休閒時刻和電腦黏在一起,甚至到了辦公室,還是窩在自己的電腦前,連跟隔壁的同事溝通,都是透過即時傳訊(如MSN Messenger),懶得站起來走動,讓「宅」這個字不僅是一個名詞,甚至變成了動詞。 在一片「宅」風潮中,自然帶動了相關商機,包括網路購物、宅配、外送、線上遊戲、線上音樂等線上服務的商機。所謂「宅男概念股」,也包括智冠、遊戲橘子、中華網龍、大宇資訊、網路家庭、統一超商等。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20歲到29歲是台灣網友的主力族群,這些網友在網路上的主要行為包括即時傳訊、收發電子郵件、搜尋以及購物,而且這些網友造訪網路購物網站的頻率,甚至高過百貨公司。 康迅科技(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表示,十多年前在「爆米花報告」這本暢銷書中,預言隨著科技進步,人們不一定要出門才能工作,只要在家中就可完成工作或滿足生活所需,成為所謂的「繭居」生活,似乎早已預見到現今的宅男宅女。 康迅因為獨家網路銷售牛爾的化妝品,打破過去化妝品市場,大多數是知名國際品牌的現況,最近推出瞄準上班族的廣告中,也打出「只要是我喜歡的,就是名牌」,打動許多網路一族的心。 林坤正認為,所謂的宅男宅女,其實並非離群索居,許多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常常在網路上購物,但也會去逛百貨公司,只是在網路的時間比較長。 由於網路沒有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宅男宅女可以在半夜12時,穿著睡衣買高跟鞋,因此在真實的生活中,慢慢地對外在名牌不太在意,趨向簡樸;但是對自己在網路上的虛擬身分可就講究得很,例如網路娃娃Avatar,或是在「愛情公寓」的分身,甚至線上遊戲自己的角色,則會不斷投入金錢,購買更酷炫的虛擬裝扮,或是砸大錢去買遊戲中的寶物。 網路上的宅男宅女一族,雖然在真實社會的社交活動時間相對較少,人際網絡卻因為網路更加多元而豐富,因此形成兩種高反差的現象。 以替康迅從事網頁設計的一組工作團隊為例,主要接單的老闆是個台灣人,另外引進企劃的是一位香港人,設計的是一位還在大陸清大唸書的大學生,這一組人馬分處在兩岸三地,形成一個虛擬團隊,只要連上網路,在個人的電腦桌前,就完成每個月上百萬元的業績。 除了網路購物以外,線上遊戲、線上音樂都因為宅男宅女一族的增加,而帶動更多營收。衍生出來的商機,包括統一速達等宅配業,因為網路購物成長而受到歡迎,另外不少網路購物透過超商取貨,既然來取貨,也會順便買個飲料或牛奶,使得統一超商成為相當具代表性的宅男概念股。 宅男達人 左右消費動向 聯合新聞網2007/09/24 記者:記者顏甫珉/台北報導 曾經以宅男文化作為研究重點的師大研究生陳順傑指出,宅男是網路世代下產 物,甚至是這個世代最具競爭力的一群人。 陳順傑的研究顯示,過去由於資訊不發達,所以知識的取得必須向外發展,包含圖書館、教授等方式,因此人被強迫與其他人面對面相處。但現在因網路過於發達,因此只要「宅」在家裡,小學生也可以學到英國牛津大學的課程,因此造就許多專業的「宅男達人」。 這群宅男達人知識取之於網路,也用之於網路,他們雖然足不出戶,靠網路購物打點生活,但他們卻可能一句話就影響一大群人的購物行為。網路上部落格、專門社群、奇摩知識與維基百科的興起,可以說是宅男的功勞。 奇摩知識表示,目前已經有數百萬筆經過認證知識,甚至知識家有出現一群上百的網友,而每個人針對不同的知識都相當專精,幾乎都全天候掛在網上,幫網友解答。 台灣維基百科編纂者之一的張先生指出,經過調查,主動協助維基百科編寫的不是教授級的人物,而是一般的大學生和剛出社會的人為主。宅男是造就維基百科的重要推手,甚至還影響實體學術界的威望。 負責奇摩購物中心營運的興奇科技指出,3C商品的販賣率在網路上居高不下,販賣的對象絕大部分是宅男。興奇科技表示,愈來愈多人在購買這類商品前,會先去3C論壇、或是部落格看評論,再決定要不要買或買那種。這群發表評論而成為一方言論領袖的宅男,正是電腦、科技公司急欲拉攏、最想影響的對象,但是這群人又有莫名的正義感,讓業界對他們既愛又恨。
筆記: 在進行宅男田野調查的同時,的確也發現了一些他們的消費特徵,但我質疑這些文章對於「宅男」的定義。如同日前電視主持人吳宗憲將愛看動漫的「御宅族」與「宅男」混為一談,惹出動漫迷們的抗議,「宅男」本身能否等同於3C消費族群也值得再進一步分析。 在自己與宅男的互動中,的確發現男性的確是3C的主要消費群,但這也如同女性為網路上服飾與化妝品主要消費群一樣,只能說這與當代網路消費習性有關,但他/她們能否稱為「宅男」或是「宅女」,尚待討論。 依照台灣目前的定義,「宅」這個詞彙越來越偏向「網路成癮者」。當一個人過度依賴網路,長時間待在網路前而失去其直接的社會性人際互動能力,更容易被稱呼為「宅」。但網路成癮者,或是網路重度使用者,能否等同於網路消費者卻是一個尚未被回答的問號。 「宅」所形容的是「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或是直接可用社會學詞彙「慣習」(Habitus)來稱呼。伴隨著以「室內」、「網路」為特徵的生活慣習,「宅男」自然也有其消費習慣,但是這能否等同於「線上消費」,或是「3C主要客群」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當然,「宅」與「3C」並非沒有關連。當宅男強調對於資訊攝取與分享的速度時,自然會在3C上投資。但沒有「宅」性格的消費者,是否就不是3C的主要客群呢?還是他們就不偏好網路購物呢?這就值得進一步討論。至少,在我身邊很多朋友,雖然他們愛好網路購物、或是喜愛3C,卻沒有「網路成癮」,或是「網路重度使用」,也就自然不適合以「宅」來形容他們。 「宅」當然有其銷費特徵,但必須要有更明確的分析架構。比方說「大學生宅男」與「上班族宅男」,在消費能力上有異,自然在消費行為上也有不同。再者,「動漫宅男」、「網路遊戲宅男」與「攝影宅男」在美學概念上也有差異,各自在消費傾向上也會不同。要直接以「宅」來指稱所有宅男的消費傾向,顯然過於簡單。 行銷研究向來喜於透過對於消費者客群的屬性進行分析,從而找出市場的對策。但當「宅」這詞彙在台灣社會還妾身未明,或是這詞彙此指射的範疇已經太大而失去特殊性,要拿來作為行銷分析的架構,需要更加小心。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70921關於咖啡海這暱稱 鑑於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叫做咖啡海?所以,我想直接以一篇文章來解釋比較快。 大三那年,我修社會學系輔系時,認識了一位德文系的學姐P,她是位咖啡的愛好者。 學姐P的氣質美除了無法用言語形容,更讓人驚豔的是她的內在美,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找到正確的詞彙來形容我對她的感覺。 在我還沒養成腦袋內部人類學理論大暴走的功夫之前,和學姐對話可是需要準備好久的,常為了一個議題討論了一兩個小時,且在聊完後深深感受到自己學養的不足。 曾經向學姐表達我的愛慕,但我後來很識相地放棄了追求的念頭。 我曾經跟朋友說,對我來說,學姐P就像是「女神」一樣,我永遠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沒法接近一步。 但也因為學姐P,我的世界有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讓「世界」走進我的生命,也開始有了喝咖啡的習慣。 學姐是台大溫州街這裡一家「朱利安諾」的常客,她帶我去那裡喝了一杯咖啡,那一次,我感受到了學姐對於咖啡的熱情,也感受到咖啡與人文之間的緊密關連性。 學姐畢業前,我畫了一張素描給他,並送上一首詩(還特地請人翻譯成德文)。詩裡面,提到了咖啡釀成的海,從此我也以咖啡海自稱。 學姐P後來留學德國,每次從德國回來,我們都會跑一趟朱利安諾一起喝杯咖啡。 學姐P現在也嫁給德國人,並且生了可愛的寶寶,過著幸福的日子!上次回台灣,還特別和她先生去拍了台式的婚紗照,效果相當棒! 學姐留給我的是整個世界,還有這個很美的名字~咖啡海。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070914機車文化 上週末準備考試之餘,也幫同事招待了兩位日本友人。不免俗地,聊了一些對於台北的第一印象與culture shock,兩位日本友人提到了台北的按摩、夜市、鼎泰豐與捷運,都讓她們印象深刻。特別提到了台北的機車。她們提到,在日本的大都市裡看不到這麼多的摩托車, 伴隨機車而來的物質文化現象自然也是她們觀察的重點,她們觀察到,台北人騎機車喜歡戴口罩,而且相較於日本人的口罩只有白色在台北看到的口罩顏色豐富,或是印上了特殊的圖案。 我提議由我騎車載當中一位日本友人前往餐廳(不然要三貼嗎),讓他實際體驗一下台灣人的機車生活。為了讓這位日本友人更有台灣味,還帶他去襪子店買口罩, 日本友人感覺不好意思,不知怎麼挑選,最後是我挑了一個Burberry格子花紋的口罩給她(註一)。 我的同事提醒她,雖然是生平第一次坐上機車,但不用太擔心,上車後要把我緊緊抱住,這樣才安全!怎知,這真的不是件天上掉下的禮物,而是天上掉下的枷鎖! 我發誓,我從來沒有被任何一個女生如此緊緊地抱住過,緊到胃快翻轉、呼吸困難、肋骨快斷的地步。尤其是台北的路面常有坑洞與圓孔蓋,造成騎車過程時有顛簸,這更讓她警張,抱著我一直叫著! 在台北騎車的人都知道,「有時候」速度太慢,比騎快一些還危險!台北的駕駛比較習慣摩托車在車陣中穿梭,並且習慣看到摩托車駕駛超前他們!所以當我為了不讓外籍有人擔心而把速度慢下來,我反而感受到周圍車子駕駛的不耐煩與不友善!這是只有騎車的人才會理解的,外國友人當然不懂! 穿越車陣,在夾縫中求生存對於台北機車騎士來說像是天經地義,跟呼吸差不多自然,但對於不熟悉這街頭陣仗外國人來說,這可比雲霄飛車還刺激。每從車陣夾縫中穿越一次,背後就傳來驚呼聲,像是遊樂場裡的小孩。 停車後,我還特地在進餐廳前,幫日本友人戴著安全帽與口罩,架著龍頭拍了張相片,讓她這次機車冒險留個記錄。當然,這段短短十分鐘的旅程,也成為之後吃飯重要的話題之一。 原來我們對於很多事都太習以為常,而失去掉應該有的敏感度。路面的凹凸不平、車潮的橫衝直撞、自己車速過快等等,都因為太過熟悉這個環境,消失了感受。 反過來講,就像人類學家總是在尋找culture shock背後的意義,並透過對田野體驗的思索,回頭觀照自己原生的社會。觀光客的眼睛像就是人類學家的觸角,聆聽他們的文化衝擊,也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註一) 現在想起來,這真的是件神奇的事,襪子與口罩在外觀特徵應該有很大的差距吧!怎麼會擺在一起賣呢?對面還有女生的小褲褲、安全褲與比基尼,真的很令人匪夷所思。但台灣就是能把這些東西擺在一起賣!另一個台灣奇蹟。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070903如果我說我愛妳 如果我說我愛妳,那是經過深思熟慮。 我沒有「愛」這種情緒,所以我不知道「愛」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你到底用什麼樣的心情來愛我,因為我不知道愛的情緒長什麼樣子,不知道我該為了這個字哭還是笑。 但我知道,我能分辨得出自己對一個女孩的感覺可以分成四種:好感、喜歡、愛慕與欣賞。妳或許會說,愛慕不等於愛嗎?愛慕真的不等於愛,那只是強烈的喜歡,一種嚮往,一種期待,但那不應該算是愛。 愛不應該只是愛慕,也不該只是嚮往,至少我是這樣想。 與其說是情緒,不如說是承諾,如果我說我愛妳。 當把愛字說出口,便要擔負起愛一個人的責任,就像我的爹愛我娘、我爹娘愛我,就像我愛我的弟弟,我愛我的家,更像我過去為愛的付出。 愛的承諾是一生,不是片刻。 短暫的只能算是激情,而不能算是愛! 所以請別在交往之初,就期待我把愛掛在嘴邊,因為那不符合我對愛的定義,我還沒認清我對你的責任。 而當妳聽到我說愛這個字,也請記得,這是我對於關係長長久久發展下去的期待,我想用我的力量讓妳的生命更美好,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當我牽著妳的手,說著我愛妳,請把這當成是一起旅行到老的邀請。 當我擁抱著妳,對妳說著我愛妳,請把這當成是一起吃飯到老的請諫。 如果妳願意赴這場一輩子的約,也請妳對我說妳愛我,告訴我妳也願意許下相同的承諾! 所以,妳不會常常聽到這一句,因為承諾不需要拿來炫耀,而是要拿來遵守。 如果妳期待常聽到,就請告訴我,我會慢慢試著讓自己習慣,把這樣的承諾說出口,提醒自己承諾要一起守到永久。 如果我說我愛妳…. 算了,沒有對象,我說給誰聽…. 後記: 最近偶爾會在網路上和朋友討論一些感情問題,這篇短文,算是我的感情立場宣言吧!朋友們也別想太多。 偷閒過後,托福繼續努!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我該把我不完美的靈魂找回來嗎?還是讓他就這樣消失? 清晨的夢,大概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 邪惡集團的科學家在被FBI抓到之前,將他們研發已久的「人格分裂光線」向路人發射。 我,就是這被這光線照到的路人之一,隱約還記得光線從身上掃過去的皮膚觸感。 照過之後,果然如「人格分裂光線」所言,我的人格分裂了! 我醒了過來,姿勢還是趴在柏油地面上。 我的頭向右邊看去,竟看到一個與我有九成五相似的人類也正看著我! 我知道,那是我的分身,是我分裂出來的人格。 兩個人慢慢地起身,他似乎也不習慣這個新的身體,有點笨手笨腳,我卻感覺到靈魂像是吃了瀉藥,輕了不少! 他說,他是我靈魂裡「悲觀」的人格,是我生命經驗中悲觀情緒與經驗的集合體,匯集了我所有傷心、不積極與逃避。 可能正因為這種人格,他的(還是我的)臉上沒有一點笑容,甚至還顯得有點暗沈,感覺起來像是有憂鬱症樣子。 他說,在我的身體裡面,總共八種人格,正要開始一一分裂出來! 說完,他的手中不知哪裡來了我的存摺,就轉身離開消失在人群中! 我試著要去追他,但我停下腳步,開始思考下面的問題: 我該不該去找他? 或 我該不該去找我那個自己? 我該去找那不完美的我嗎? 還是要讓這不完美離開我的靈魂,讓自己的靈魂接近完美一些呢? 一個夢,讓我不停思考著....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幾天壓力大了些 不管是語言學習、工作、考試、還是身體的感受上,都感覺到壓力比往常大了很多。 一開始覺得只是精神不是很好,但到了連續幾天五點鐘會被自己嚇醒的狀態後,才感覺這一次壓力的狀況不一樣,大到有點誇張的地步。 這兩天刻意讓自己在睡眠上睡得比平常充足,飲食上沒那麼忌口,平常做的伏地挺身,也換成伸展動作。 昨天和朋友跑去河濱公園聊天看夜景,讓自己放空了一陣子,也和朋友聊了很久。 今天的精神真的不一樣了! 感覺腦袋清爽多了,身體也跟著輕盈些! 年紀到了 對於壓力似乎更加敏感了! 這會是往後自己必須注意的課題。 更要學習讓壓力成為自己的益友,不是損友! 謝謝kiehl1006!Sehr gute Freundin, ich danke Dir!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070818學習狀態中 MSN的綠色小人旁,總有些小圖表示使用者的狀態,比如說線上、外出用餐中、離線,總覺得這些狀態不夠清楚,我還想加個「學習中」的狀態。 準備GRE、托福,讓我增加了不少人文與自然的基本常識,不管是美國歷史、人類學研究、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等,都因為準備考試吸收到了很多過去不懂的基本知識。 和Noah語言交換與一起去採訪讓我對於台灣的社會有了更清楚的圖像,算算過去一起做過的題目:撿骨師、腳底按摩、算命師、年貨大街、豆腐工廠、達悟族大船、觀落音、漢堂樂府等,都是過去聽過但很少實際接觸的面向(宗教類的例外囉!),都因為語言交換的緣故,在而對於這些議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於台灣這個社會有更深層的理解。接下來到年底要處理的議題,也是相當精采,相信絕對又會有不同的收穫。 研究助理的工作也是學習的一種,而且是培養未來學術專業的重要訓練過程之一。不管是書目的整理、計畫的書寫、經費的申報核銷、田野調查的進行,還是和教授的對話,都是對往後的學術工作有最直接的注意。 和ZEN一起寫書又是另外一種學習。從構思、書寫,到修改的過程中,ZEN兄的不吝指導也讓我收穫滿滿。要跳脫學術寫作的習慣,改以直接肯定的口吻書寫,對我來說,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ZEN的指引下,這方面的技巧也慢慢有所成長。 太多事要學,還有太多等著我學。 學習狀態中,才真正表現出我現在的狀態啊!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070814永遠被政治踐踏的臺灣司法 馬英九特別費案一審終結獲判無罪,藍營歡聲雷動,綠營則大罵「司法不公」、甚至有立委直接「送鐘」給台北地方法院,象徵綠營認為臺灣司法已死!更別說當晚與接下來幾天,各政治性談論節目會如何談論這一則新聞,想必也是偏藍政治節目與偏綠政治節目各執一詞,一方認為司法伸張了正義,一方認為臺灣的司法已無尊嚴。 這畫面頗為熟悉,當陳水扁「兩顆子彈」事件所引發的選舉官司勝訴時,藍營不也是大罵「司法不公」、「司法已死」嗎?那時綠營不也大聲呼籲尊重司法判決,認為司法還了阿扁清白! 當政黨惡鬥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可以見到臺灣的司法尊嚴永遠被政治人物的口水淹沒,司法人員的專業更成為政客與政論節目激起選民情緒的犧牲品!可以想見臺灣的司法人員面對到政治案件,總是無奈,必須在藍綠兩方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專業,做出對於台灣社會法治體系最合適的判斷,卻始終沒辦法讓雙方支持者能夠接受!原因無他,因為政黨不尊重司法,支持者又怎麼可能對於司法懷有敬意? 司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石,可以透過質疑與檢驗尋求進步,但不容被政黨與政客踐踏! 無奈臺灣的政治環境永遠不懂得尊重司法,不給司法體系一個高度,只懂得以有色眼鏡來看待法官的判決!如此一來,司法便失去做為臺灣社會互信的條件,政黨支持者也只懂得從自己的政治立場來看待司法判決,臺灣社會的分裂也就越來越大! 司法體系本身也應該透過自身的反省機制尋求進步,在程序正義上取信於全國人民,在專業上謹守分紀,建立民眾對於司法體系與人員的信心!如此才有可能在政黨惡鬥下,豎立起公信的典範,真正成為臺灣社會秩序的基石。 臺灣民眾也應該要重新思考,自己相信的是政黨、政治人物、政論演員的口水?還是司法人員出於專業的判斷?唯有讓司法在臺灣的社會站有高度,臺灣的社會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淪為政黨惡鬥刀俎下的魚肉!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070810戀愛資格考 還記得要寫碩士論文之前,有個資格上的審查,我們戲稱是資格考,雖然實際上也是。沒想到現在連談個戀愛,可能也會碰到資格考的挑戰。 和前女友分手一年多的日子中,碰到不少好女孩,他們都很吸引我,相處起來也很融洽,但是每每想到自己出國留學的計畫,總是自動退了一步。不然就是女方有近期結婚的打算,不想把時間花在一個還準備當學生的人身上。 曾幾何時,戀愛也有了資格考? 最近因為寫跟宅男相關的文章,也反省了自己的幾段感情,以及那時同學之間對於感情的態度,才發現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考試項目。 高中時考的是「膽量」,那時念的是男校,同學之間比賽看誰敢去和同一補習班的女孩講話,看誰能脫離處男的身份。在情竇初開的年紀裡,敢主動去和女生講話,就算是有了戀愛的資格,壓根兒沒有想過後面的事。 在這一關上,小弟那時分數及格! 大學的考的是「玩」! 那個大學生不玩,差別就在玩的好與壞,玩得有沒有吸引力。玩得好,吸引到同學的目光,玩得不好,只有自己在自爽。 這段時間裡,我有重考過。 第一階段裡,我還不太會玩,所以在升大二的暑假有了一段很挫折的感情。 但這之後,救國團的經驗讓我懂得怎麼玩,怎麼玩出一套能夠表現自己的方法。所以重考時也順利過關。 研究所階段考的是生活品味! 當離開大學,放逸的心也跟著課業的加重收束。當沒有那麼多東西可玩時,考的是「生活」! 那時的女友是生活上的達人,在交往之後,我才察覺到自己雖然懂得「玩」,但在生活上卻還只能算是矇懂,沒有任何的品味,也沒有太多的想法。 好在當時的女朋友體諒,讓我補考過關! 當兵出社會時候,資格考考的是「遠景」與「經濟能力」! 年紀過了二十七,「玩」與「生活品味」早已該成為是基本技能的時候,考的便是自己對於未來的想法與規劃,以及在經濟上的能力。 這正是我現在面臨的考驗。「生涯規劃」上,我可以說我有清楚的規劃,但要真的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拿到學位回台灣開始教書還需要好幾年時間。而在「經濟能力」這一科,我只能說我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研究助理的錢只能支持我的學術之路,還沒到可去想共組家庭的地步! 不消說,這一關我沒有過! 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必考科目,而這科目已成為下一關的基本素養,沒有這能力,大概連要報名資格考的身份也沒有!沒有「說話」的能力,又怎麼去「玩」;沒有「玩」的心境,又怎麼經營「生活的品味」。 通過了資格考,也不見得代表能畢得了業!各大學研究所裡多的是資格考過了,但研究論文寫不出來的研畢生。感情也是同樣的規則,如果通過資格考就代表感情有美好結局,我又怎麼會談了五次戀愛呢? 指導教授說得好,有知識的人未必會做研究。同樣的邏輯,懂得說話、懂得玩、懂得生活的人,也未必能把感情經營好!當然,這未必是能力的問題,還有很多條件因素!當然,這也是安慰我自己的話! 很幸運,前面幾關的資格考我都過PASS。雖然每一段感情都沒有開花結果,卻也都讓我學習到了很多! 而眼前這一關,想來是最後一場的資格考,也是最難的一場吧! 加油!

cafe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